双井村“河边苗”的服饰与人生礼仪
周平
【摘 要】双井村“河边苗”的服饰是区分民族、判断年龄及婚否等信息的重要标志。本文旨在“特殊语境”中探究“河边苗”人生礼仪所蕴含的生命观、人生观等价值观念。
【关键词】河边苗;服饰;人生礼仪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227-01
双井村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双井镇,当地因为有两口水井而得名。这里主要生活着以龙姓为主的苗族人,他们说自己属于“河边苗”。“河边苗”每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服装。
一、诞生礼
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中指出:“为新生儿所举行之仪式包括一系列分隔礼仪、边缘礼仪以及聚合礼仪。”①最后实现“将新生儿与亡者世界分隔,同时与生者世界或特定群体聚合”。②
苗族人生小孩仪式繁多,尤其是头胎,从怀孕到孩子满月就有诸多习俗、仪式。
孩子出生时,会在家门口插上木棒和草标,以前孩子出生后会给孩子打上耳洞,一般在出生第三天由男方家里最年长的男性老人给小孩取名。取名当天要通知孩子的外婆家,外婆家就会把自织自染的青布、文斗布缝制的背带以及小孩的棉帽、围脖、鞋子、童装缝上银泡、龙凤等银片送到女婿家。此外,外婆家还要买母鸡邀约本族或寨邻若干妇女挑上东西到女婿家吃酒。女婿家要设长桌宴请族内和寨邻妇女陪外婆家来的女客共同饮酒唱歌。
孩子满月前,孩子母亲及孩子的衣物不能在水井里洗,需要去沟里洗。当地人说道:“曾经这里有个月子婆在水井里洗东西,水量因此变小,之后买了一头猪、一只红公鸡、一只绿头公鸭请全村的人吃,请来水井婆婆,让她来请水龙王,水才大发起来。”
孩子满月要去外婆家过,不论谁背小孩,都要打一把伞并在背带上用巴茅草打一个草标,表示给婴儿驱邪。外婆家设长桌宴请寨邻来陪女儿女婿吃。酒席开始前,外婆要先夹一块鸭肉给女儿吃,再让她喝一口冷水,表示他们三口之家在月子里的一切禁忌已经结束,从此可以随便出入别家和参与其他活动。
玛丽·道格拉斯在《洁净与危险》中说“反常之物与模棱两可之物,‘不洁的事物在于其自身‘错位。”孩子刚出生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孩子母亲也从女孩向母亲的身份过渡,他们的身份都是“模棱两可”的,而水井是人们熟知的、神圣的。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中说,在过渡期都是危险的。巴茅草在苗族仪式中常常象征着利器、武器,孩子是脆弱的,到世俗世界还不够稳定,所以通过起名、打耳洞、打草标等仪式来“拴”住孩子,当孩子的外婆进行了一个喂鸭肉的仪式后,孩子的身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孩子母亲的身份也得到了转化,从而解除禁忌。
二、婚礼
婚礼是一个女孩成为女人的礼仪,也是标志着一个女孩从原生家庭分离出来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关系的仪式。
以前苗族的婚姻有“父母之命”“游方”等方式,如果在父母不认可或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跟男生私奔叫跑嫁。无论是何种方式,服饰都是不可或缺的。
苗家女孩从出生之日起,家人便开始为其添置嫁妆,最为重要的就是结婚时穿的盛装,盛装主要由青布、刺绣及银饰组成。青布是自织自染的,刺绣是母亲亲手绣的,银饰主要是由父亲打制的,或者是找工匠打制的,银饰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
接亲那天亲朋好友喝酒唱歌至天黑,女方家将嫁妆提给接亲的两个男人并送姑娘出门,男人挑嫁妆(扁担一头大竹篮装着银饰及最时髦的三五件服饰;另一头挂一条家机布裙子和两双未穿过的新绣花绒鞋),挑嫁妆的人还需特别小心,不能跌倒将嫁妆丢落在地,否则会不吉利。新娘接亲回门,其“姊妹”会在寨门口迎接,新娘穿上盛装,和姊妹一同走回家。若是跑嫁,男方则需请女方父母原谅,并将嫁妆挑到男方家。不论是何种方式,女孩的“嫁妆”都得跟着女孩一起去到夫家,标志着从原生家庭分离出去,开始新的社会关系。
三、葬礼
葬礼标志一个人去世,从一个世俗的世界进入神圣的世界,意味着跟他(她)有关系的社会关系的消失。
若有人去世,趁逝者身体还未僵硬,家人或族人到井里打来新水,给逝者洗净身体;换穿寿衣、寿裤、寿鞋,女性逝者还要穿上寿裙,逝者手里捏着寿帕(男左女右,如果没有寿帕可用纸钱代替)。在堂屋到大门边上摆放木板,铺上子女们准备好的兜单寿布,按子女年龄排序,最小的子女送的兜单贴近逝者身上,最大的子女送的兜单放在木板最底层。将逝者头部垫上纸钱,头朝神龛脚朝门放在木板兜单上,用纸钱掩盖逝者脸部,将寿被盖在其身上。逝者脚下放一升谷子或米, 以及一碗菜油,内放灯草点亮,让逝者见亮上路。葬礼体现了苗族“灵魂不灭”的观念,虽然肉体去世了,但灵魂去了神圣世界。
四、结语
人生礼仪是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进入各个不同阶段而举行的种种仪式和礼节活动。范热内普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或者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换。”“河边苗”礼仪习俗中服饰贯穿了当地人整个人生礼仪,从他们的人生礼仪中看到了他们对生命、自由的崇尚,以及“灵魂不滅”的生命观。
注释:
①②张凌波.苗族人生礼仪的生命美学意蕴[D].西南大学,2015.
参考文献:
[1][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简介:周 平(1993-),女,汉族,贵州毕节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民族学,研究方向: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