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术论文摘要语法隐喻的中文摘要英译

赵常友
〔摘要〕语法隐喻是科技语篇,特别是学术论文摘要语篇中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征。对比分析英文学术期刊论文摘要与中文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语法隐喻,发现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语法隐喻典型性和代表性技术指标及运作机制。以英文摘要中语法隐喻运作机制的参数作为参照系和标准,提出规范中文学术期刊英文摘要写作和翻译的建议,提高中文学术期刊英文摘要写作和翻译水平,改变中文学术期刊英文摘要质量不高的现状。
〔关键词〕英文学术期刊论文摘要;中文学术期刊英文摘要;语法隐喻;英文摘要写作;中文摘要翻译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8)02-0019-06
引 言
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Halliday根据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把表达同一意义的不同词汇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并根据隐喻式所体现的语言元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主要类型,前者包括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后者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关于语篇隐喻,胡壮麟认为 Halliday “一直持某种程度的保留,避而不用这个术语”,没有在其著作中作太多论述[2](90)。但是,Martin的研究表明,可以将隐喻主位和隐喻新信息作为展开一个语篇的组篇工具,说明语篇隐喻是和语言的语篇元功能相对应的一种隐喻形式[3](241)。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看,与语言的三种元功能对应有三种语法隐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
Halliday首先从语言层次(stratification)的角度区分“一致式”和“隐喻式”,以此解释语法隐喻的产生和运作机制[1],但由于“一致式”的不确定性,学界对此存在较大争议。后来Halliday & Matthiessen弱化了“一致式” 和“隐喻式” 的概念,从“级转移(rankshift)” 和“转类(transcategorization)”视角分析语法隐喻的产生和运作机制,将语法隐喻分为13种类型,使语法隐喻研究和实践更具可操作性[4](230)。
朱永生等学者将语法隐喻引介到国内,兴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随后不同学者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对语法隐喻的功能和用途展开了研究[5](8)。刘承宇从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级转移的逆向性视角合理解释了人际隐喻的运作机制[6](289),朱永生研究了动词化语法隐喻现象[7](83),他们的研究修补和完善了语法隐喻这一理论中的不足之处。语法隐喻作为“适用语言学”[8]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其理论的“适用性”。Martin研究了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的作用[3],发现语法隐喻是科技语篇和学术语篇中的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刘承宇从功能文体学的视角研究了语法隐喻的文体学价值[9](121);肖英和吕晶晶研究了语法隐喻在指导学术语篇翻译中的作用[10](74);曾蕾从语法隐喻的视角研究了学术语篇中的语言“投射”现象[11](46);许婺和吴玲娟研究将语法隐喻应用于科技语篇翻译[12](38);黄国文的研究表明语法隐喻可以应用于其它文本的翻译[13](1);杨信彰从小句模式、名词化、技术性三个方面探讨词汇语法在构建科学知识过程中的特点[14](18)。以上研究表明,语法隐喻是科技语篇,特别是论文摘要类语篇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词汇语法手段。无论是功能文体学的研究,还是语法隐喻在翻译中的研究,都在实践层面很好地践行了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理论的主张,为语法隐喻的适用性研究作出了范例。
关于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篇特征,国家标准局(1987)在《科学论文编写格式》(GB7713-87)(以下简称《格式》)中明确规定:“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英文)摘要。”[15]由此可见,完整的论文除了有中文摘要,还必须有外文摘要,特别是英文摘要。《格式》中还规定:“摘要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语言精炼,中文摘要200字左右。”《格式》对中文摘要的内容、长度、语言特征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但没有任何关于英文摘要写作或翻译技术指标的规定。
深入回顾语法隐喻适用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很少有对英文学术论文摘要(abstracts of English research articles, AERA)和中文学术论文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s of Chinese research articles, EACRA)这一语类中语法隐喻的运作机制、构成技术参数和指标、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语法隐喻在AERA和EACRA中产生的理据等进行单独研究的报道,鲜有以这一语类中语法隐喻的技术参数和指标指导中文摘要翻译的研究,也没有讨论摘要的质量与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之间关联性的研究。
因此,研究AERA和EACRA中语法隐喻的运作机制,技术参数和指标以及分布规律,并以此作为中文摘要翻译的参照标准,必将有助于提高其翻译水平。同时,学术期刊也可以通过摘要的写作要求,规范投稿人的摘要写作,突出自己的办刊特色,提高刊物影响因子,增加刊物的影响力。
一、 研究设计
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视角,分别分析选自2014—2016年出版的9种国内核心期刊的45篇EACRA和9种英语国家权威学术刊物的45篇AERA,探索这些论文摘要中语法隐喻的构成参数和技术指标,特别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参数和技术指标。90篇研究论文摘要的内容分别涉及心理学、生命科学、考古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學、物理学、语言学、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在统计分析语料之前,使用以下符号标注研究语料: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 IM),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 TM),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InM),名词化(nominalization, N),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 PV),然后统计各种语法隐喻在摘要中的分布情况。在分析语法隐喻的分布时,主要以概念隐喻、语篇隐喻、人际隐喻作为分析对象,重点分析概念隐喻中名词化的频次和分布,语篇隐喻中主位隐喻和信息隐喻的分布。同时,分析研究摘要中较为普遍的以findings, results等特征较为显著的投射词所投射的句子与语法隐喻之间的关系。
首先,以词数和句子数为单位,统计每篇AERA和EACRA长度和平均长度,记录每组摘要论文刊发期刊的影响因子,统计数据见表1。
其次,统计分析概念隐喻、语篇隱喻、人际隐喻、被动语态4种词汇语法手段在每一种语料中的分布,统计结果见表2。
以下将从摘要的长度与期刊规范性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摘要语法隐喻的特点及其分布等维度对论文摘要的语篇特征进行讨论。
二、 结果与讨论
(一) 摘要长度分布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表1分别统计了本文研究的45篇AERA和45篇EACRA的长度和期刊的影响因子。从摘要长度来看,AERA中最长的是语料8,总长1179词,平均长度2358词,86个句子,期刊影响因子是3311,是本研究9种英文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最短的是语料3,总长536词,平均长度1072词,44个句子,期刊影响因子是1678,是本研究的9种期刊中影响因子仅高于语料4的刊物。EACRA中最长的是语料1,总长2086词,平均长度是4712词,19个句子,期刊影响因子是1371,是本研究中影响因子第四高的刊物;最短的是语料2,总长度是554词,平均长度是1108词,42个句子,期刊影响因子1079,是9种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第五高的刊物。从这一统计结果看,在AERA的期刊中,似乎摘要越长,期刊影响因子越高。
但是,深入分析AERA中影响因子最低的语料4中的摘要长度分布,发现其长度在36—212词之间,句子数在2—8句之间,最长摘要词数是最短的5
倍,句子数是4倍,摘要长度和句子数跨度很大,分布十分不均衡。从这样的摘要长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该刊物没有对论文摘要的长度作规定,或者是规定不明确,导致摘要的长度分布严重失衡,刊物的影响因子不高。再看影响因子最高,摘要词数最多的语料8,长度分布在180—277词之间,句子数在8—10句之间,这一期刊的摘要长度分布较为均衡,可以推测这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长度要求较为严格。在EACRA的9种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语料4,长度分布在160—208词之间,句子数在7—10句之间,这一期刊中的摘要长度分布也较为均衡。因此,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论文摘要长度作为构成摘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整体上与期刊的特色和影响因子有很大的关联性。通常而言,对论文摘要长度作严格规定的期刊,长度分布较为均衡,特色较为鲜明,影响影响因子也较高。以上数据表明,无论是AERA,还是EACRA,长度在170—240词之间,句子数在7—10句之间较为合适。
(二) 摘要中名词化分布及其产生理据
统计数据说明,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类型,期刊对其长度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作者必须在较短的篇幅内,尽可能多地向读者展示其研究过程和结果,凸显研究特色,并推广研究成果。以摘要的信息量(information volume, IV)、摘要篇章长度(text length, TL)和摘要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 SD)作为变量建立一个函数关系式:IV = TL × SD。在这一函数式中,TL是定量(期刊对摘要长度作量的规定),IV的增量将与SD的增量成正比,即在较短的摘要中要尽可能多地增加IV,达到其交际目标,语法隐喻,特别是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手段就是最佳选择之一。表2数据显示,所研究的三种语法隐喻中,概念隐喻中的名词化分布在所有分析摘要中,100%地覆盖了研究语料。在AERA中,名词化频次最高是109词,摘要平均长1884词;EACRA中名词化频次最高为112词,摘要平均1844词,两种语料的名词化比例非常接近。并且,EACRA中名词化频次最高的刊物也是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语料4)。数据表明名词化是学术论文摘要语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这类语篇最为有效的组篇手段之一。
研究语料中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一个主要趋势,名词化在这类语篇中主要通过转类过程实现。从语义方面看,名词化充分利用系统进化分类的意义潜势,将所有现象转换成可以分类的形式,或至少转换成为一种比它们构建一致式更能分类的形式,使逻辑语义转向了经验语义。在名词化过程中,名词词组作为参与者,语义具有无限扩展的潜势,从而构建了事物类别,使学术论文摘要中报道的研究成果得到范畴化,达到科学研究的目的。
名词化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朝着具体的方向,即实物化方向转移。Halliday & Matthiessen总结的13种语法隐喻中,隐喻的过程都是朝着事物化(Thingnified)的方向发展,最后隐喻成为事物[4](246)。由过程移向事物的结果之一就是将名词中所有与事物相关的“特征潜势”开放,使它们可以被分类、修饰、计量、识别或描写。在摘要中,这一转移有利于将研究成果以实物化的形式进行报道,作为一种事实向读者展示,突出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在发生概念隐喻时,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移向经验,在经验内部从过程移向事物。由逻辑关系移向经验的过程中,用于连接和明示构型之间逻辑关系的功能词随着这一移动过程消失,将原来构型之间的逻辑关系转换为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表达和明示构型之间关系的功能词消失,为表达语义的实词赢得更多空间,使长度有限的论文摘要承载最大量的信息,表达最多的意义潜势成为可能。
(三) 语篇隐喻的分布及其产生理据
表2表明,语篇隐喻出现在AERA的语料1、2、8中,出现的频次分别是6、2、2;EACRA中语篇隐喻的出现频次比AERA高,所有语料中均出现了不同频次的语篇隐喻。Martin认为“语篇隐喻通过展开一个语篇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成为组篇的工具”[3](242) 。在此,Martin不但说明语篇隐喻的存在,而且明确指出语篇隐喻是一种组篇工具,后来他也采用了隐喻主位(metaphoric Themes)和隐喻新信息(metaphoric News)两种语篇隐喻的论点。
以AERA中语料1的第一篇摘要为例:This study examined ... over time. English L1 Spanish... home. Data were coded ... fluenc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 during immer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 during development.摘要用4个句子,134个词报道了研究方法和结果,句子平均长33.5词。分析摘要结构发现,第一、二句主要介绍研究方法和对象,第三、四句报道研究结果。第三、四句中,分别使用了“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 ”和“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这样的语篇隐喻投射句,投射名词通过概念隐喻中名词化路径对投射系列进行浓缩和打包。论文摘要这类学术语篇中,这样的路径可以使投射内容更加客观、简炼 [11](47),使构型之间的衔接更为密切,这是学术语篇中投射语言构句组篇的功能语义特点之一。这样的投射句将其前面一句或几句的信息,隐喻成这一句的主位,将报道的结果作为投射句的投射内容。这种投射句中的投射名词,来自于概念隐喻中由名词化得到的名词(如findings,results等),说明三种语法隐喻并不是独立存在,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三种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和语篇隐喻可能出现相互交织,互相促进的情况。
在EACRA中,语篇隐喻的路径与AERA的不同,以语料9的第三篇摘要为例:In recent years, ... In this stud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which was the ... Two strong precipitation..., which ...led to outburst. There were two earthquake events ..., which may have... Outburst of the lake..., which deteriorated...摘要的6个句子中,作者使用4个“which”分别隐喻这一词前面的内容,与隐喻主位具有相同的功能和作用。我们认为这种构词组篇的手段和Martin提出的隐喻主位和隐喻信息使用了不同的形式,达到的却是相同的交际目的和效果。在所研究的45篇EACRA中,大多数作者都使用这种词汇语法手段进行构词组篇,这是EACRA这语类中被作者或译者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手段。
通过进一步考查语篇隐喻在摘要中的分布发现,无论是在AERA中,还是EACRA中,语篇隐喻一般出现在摘要的第二、三个句子以后,也就是出现在介绍了相关研究背景知识的构型之后,说明语法隐喻,特别是语篇隐喻与具体语境有关,是一种语境依赖性较强的词汇语法手段。[4](238)语篇隐喻的这种组篇方法产生的过程就是将上一句或几句的新信息经过隐喻,转换成下一句主位或已知信息,将概念意义投射到以背景为起点(主位)的语篇意义上,从而将概念意义作名词性识解。这样的隐喻,目的在于将研究成果以已知信息的模式进行报道,作为事实向读者呈现。同时,这种组篇方法可以将构型或系列之间的逻辑关系转换成语义关系,使构型或系列之间的衔接较为紧密,满足了摘要作为连贯语篇的要求。这样的主位推进模式使论文摘要中报道的信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更有利于读者对语篇中复杂信息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通过语篇隐喻手段,过程的参与者被明确赋予作为已知信息或新信息的地位,信息流动(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被构建成“背景 + 前景(background + foreground)”的模式,将构型的信息潜势最大化,从而增加了语篇的信息量,满足了论文摘要的交际目的。
(四) 人际隐喻和被动语态的分布及产生理据
表2的统计数据表明研究语料中人际隐喻仅出现在AERA语料3、4中,EACRA语料中没有人际隐喻。人际隐喻包含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研究语料中出现的人际隐喻均为语气隐喻。研究摘要在报道研究过程、方法、结果时,没有完全采用陈述语气,而是选择了疑问语气。刘承宇认为,无论是情态隐喻还是语气隐喻,在词汇语法层都涉及到某种级转移,这种级转移与概念隐喻所涉及的级转移在向度上呈现出逆向性規律:概念隐喻涉及从上往下转移,人际隐喻涉及自下而上的级转移 [6](291)。因此,人际隐喻与概念隐喻是两种向度相反的级转移过程。人际隐喻体现的是语言的人际功能,反映说话人对话语内容的态度、意愿、倾向性,用于调整话语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而在论文摘要中,作者作为话语的唯一直接参与者,决定摘要的交际方式是单向交际,参与者不需要根据交际的效果调整角色关系,也不需要表达对话语内容的态度、意愿或倾向,只要求作者能够在较短的篇幅内传递较多的信息。摘要作为一种特殊语类选择了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满足其交际目的,决定了人际隐喻不可能在这类语篇大量出现,而与之级转移向度相反的概念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中的名词化手段则是摘要使用最为普遍的隐喻手段。表2的统计也表明,在所研究的90篇摘要中,只有2篇摘要采用了人际隐喻的方式,仅占全部研究语料的2.22%,而概念隐喻则在90篇摘要中均出现,100%地覆盖了研究语料。
表2的统计结果还表明:被动语态这一词汇语法手段在所有研究语料中均有不同频次的使用,100%地覆盖了研究语料。在AERA中,使用被动语态最多的是语料2,一共使用25次,其中第一篇摘要的8个句子全部使用了被动语态。在EACRA中,使用
被动语态最多的是语料8,一共使用30次,其中第二篇摘要的6个句子中被动语态使用了5次。首先,使用被动语态的结果是抹去或隐藏构型中的施事,使构形释解的意义显得更加客观。从研究语料来看,被动语态在构型中抹去或隐藏了构成意义协商的施事这一现象,与AERA中语料2和EACRA中语料8均没有出现构成意义协商的人际隐喻手段的统计结果完全相符。其次,在论文摘要这一语类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抹去或隐藏施事的同时,也为其他过程参与者赢得了存在的空间,使较短篇幅内报道较多的研究信息成为可能,与名词化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和效果。统计数据也表明,AERA中语料2名词化的频次是90词,EACRA中语料8中名词化频次是84词。这两个语料中名词化率在研究语料中处于较高位置,这一结果与它们使用最多的被动语态的统计结果相一致。
三、 结 语
英文论文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类,为了实现在较短的篇幅内报道最大量信息的交际目的,无论是在AERA中,还是EACRA中,语法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中的名词化手段、语篇隐喻、被动语态等是最常用的词汇语法手段,也是构成英文论文摘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技术指标和参数。但是,AERA中的语篇隐喻形式不同于EACRA中语篇隐喻形式。在写作英文摘要或将中文摘要翻译成英文摘要时,可以参照这些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参数,提高英文摘要写作水平和中文摘要翻译质量。
本研究随机抽样考查了英文论文摘要的特点,对英文摘要写作和中文摘要的翻译具有宏观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和研究范式差异,不同学科对摘要有不同要求。因此,今后对英文论文摘要这一语类的研究,可以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某一学科的摘要特征进行大规模研究。在研究发现参数和技术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与学科特点和研究范式一致的英文摘要写作和中文摘要翻译的参照标准,将对英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具有微观、具体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985.
[2]胡壮麟. 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 [J]. 外語教学与研究,2000,(2): 89-94.
[3]Martin, J. R. Life as a noun: arresting the universe in science and humanities[A]. In Halliday, M. A. K. & Martin, J. R. (eds.). Writing Science, Literary and Discourse Power[C]. London: Falmer Press, 1993: 241-243.
[4]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M. I. M.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M]. London: Continuum, 1999.
[5]朱永生. 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 [J]. 外国语,1994,(1): 8-13.
[6]刘承宇. 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级转移的逆向性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289-293.
[7]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和语法隐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83-90.
[8]Halliday, M. A. K. Working with meanings: towards an applicable linguistics[A]. In Webster, J. J. (ed.). Meaning in Context: Implementing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of Language Studies[C]. London: Continuum, 2008:7-23.
[9]刘承宇. 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 [J]. 现代外语,2003,(2): 121-127.
[10]肖英,吕晶晶. 语法隐喻理论对学术语篇翻译的指导作用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 74-77.
[11]曾蕾. 从语法隐喻视角看学术语篇中的“投射” [J]. 外语学刊,2007,(3): 46-49.
[12]许婺,吴玲娟.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科技文本翻译 [J]. 上海翻译,2008,(1): 38-41.
[13]黄国文. 语法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J]. 中国翻译,2009,(1): 1-5.
[14]杨信彰. 英语科技语篇和科普语篇中的词汇语法 [J]. 外语教学,2011,(4): 18-21.
[15]国家标准局. 科学论文编写格式(GB7713-87)[S]. 1987年5月5日.
(责任编辑: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