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深深品文言

    伍秀峰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主要体现为:重言轻文、重文轻言、言文脱节,这已为广大专家和一线教师所诟病,许多教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根据文言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还未被大家重视。文体意识的缺失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如果我们把初中文言文分成叙事类、抒情类、论说类三类文章,按照现代文教学思路与方法,显然也应该文体不同,教法各异。本文就抒情类文言文高效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深情美读以品情

    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提到“老师特别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这就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抒情类文言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披情入文,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如教学《陋室铭》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1.找出全文押韵的字和所压的韵。

    2.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階绿,草色入帘青”为例,划分节奏,分析平仄情况。

    3.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全文除了最后一句外,偶句押“ing”的韵。其次,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节奏是:一二一,二二;一二一,二二;二二一,二二一。再次,分析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样,从文章的押韵、节奏和平仄分析,全文有了音韵美。文章多处运用对偶,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形成句式的工整美。在美读时,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其中“徳馨”二字要读出重音,以突出文意。“苔痕”二句写环境,语调轻柔,要读出欣喜之情。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要读出作者的惬意自适之感,虚写的文句(“无案牍之劳形”“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轻读,“调”“阅”“鸿儒”应重读,轻重变化,才有韵味,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整篇文章朗诵既有整齐与变化的节奏美,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美。学生在美美的朗读声中,既徜徉在铭文的声韵美中,又能感觉到作者情操自比诸葛亮和杨雄的自得之情。

    教师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酣畅淋漓地朗读抒情类文言文,自能改变“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并不是语文,而是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

    二、以“情”导读串“文”“言”

    解决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重文轻言、言文脱节的问题,采用紧扣作者情感的“情眼”,以“情”导读,将“文”和“言”串联起来,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可以紧扣“情眼”“闲”字,带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理解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因为文章短,先让学生译读,然后教师再强调几个词“欣然、行、念、寝、相与、交横、盖”的解释,理解“相与步于中庭”的倒装句翻译。疏通文意后,请学生研读思考:作者称自己是怎样的人?学生准确说出是“闲人”后,引导学生解释“闲”字,在学生说出“悠闲”之意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找出与“悠闲”相对应的“欣然”一词,接着品味“悠闲”的具体表现“相与步于中庭”,从而体会作者“赏月的悠闲”的情感。

    再进一步研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亦未寝”,品味时值初冬,夜有寒意,作者因朝廷政治斗争,身陷“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四年,他在黄州“无与为乐者”,可见作者在政治上没有志同道合、文学上没有志趣相投的人,所以才会夜深而无睡意,当“月色入户”,作者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才欣然相迎,此时的“欣然”恰恰反映了其内心深藏的贬谪的苦闷与悲凉。如此这般,在反复的研读中,去感悟品味“闲人”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去了解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们在执教中以“情”导读,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字“情眼”“闲”,通过译读疏通文意,引导研读,揣摩作者“闲”情。其中的译读并不同于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而是将口译与赏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言”“文”之间多次来回,在多次的来回中落实了言文并重和言文统一的教学思想,既夯实了文言基础,又指引着学生与作者、文本多元沟通,从表面的整体感知变成纵向的深入挖掘、横向的勾连延伸,达到了立体式的解读。

    三、品“言”析情重补“钙”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在《语文教学归欤录》中谈到“我总是反复宣讲我的‘形式主义——语文是教形式的,也是教内容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形式的;离开了咬文嚼字和雕章琢句,抛弃了语言形式,语文无家可归,名存实亡。”钱梦龙先生说得非常好,“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是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真知灼见,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教学抒情类文言名篇,理应紧扣语言形式,引领学生咬文嚼字、雕章琢句,深入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在这些精神食粮中补文化之“钙”。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讲述了作者“是日更定”,划一小舟游西湖,偶遇金陵人,随即与之豪饮“三大白”的“痴”人“痴”行。短短的文字,遣词造句大有奥秘。如“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为什么不写成“天与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为什么不写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两种句子反复比对、揣摩,深深品味其中的丰富意蕴:“天与云与山与水”中几种景物用“与”字连接起来,更体现了天与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感觉;用“一痕”修饰“长堤”,写出了“长堤”的隐约之感,与“一点”“一芥”“两三粒”共同构成了西湖雪景如水墨画的简约之美,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茫茫宇宙形成鲜明对比,还体现了人物的渺小。苍穹之下,人显得如此孤寂,而作者于“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之夜,独往湖心亭,独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山川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不是透露出作者作为前朝文人孤高傲世的情怀吗?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淡而有味、淡有真趣、淡中见奇的语言,完成了读者、作者、文本三方的对话,在对话中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和文学的审美熏陶。

    初中抒情类文言文教学,教师删繁就简,紧扣“情眼”,通过美读品情、情串“文”“言”、品“言”析情,就能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头绪简单、言文并重,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第四中学(3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