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油茶产业带动精准脱贫的现状及对策
王伟 邓胜利 吴文昌 余警 程军勇
摘 要: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针对红安县油茶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油茶产业带动精准脱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下一步发展油茶产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油茶;精准脱贫;发展对策
中圖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8)04-0043-03
Abstract: Camellia oleifera is a unique woody oil species in China.On the ba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precisely alleviate poverty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 Hongan county,the author analyze the exsiting problem in precisely alleviate poverty situa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 Hongan count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 measure,provide foundation to promote further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Hongan county.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precisely alleviate poverty;developmental measure
1 红安县基本情况
红安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地跨东经114°23′~114°49′,北纬30°56′~31°35′之间。东邻麻城,西接大悟,南临黄陂、新洲,北接河南信阳,县城距省会武汉100km。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平均为200m。县北部为山区,坡度15~40°,最高点为老君山,海拔840.5m。最低处是杜家湾,海拔仅30m。南部多丘陵,坡度5~20°。全县河谷平原少,为半山半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气温为41.5℃,最低气温为-14.5℃;无霜期平均为236.4d;年均总日照为1 998.8h;年平降水量为1 116.2mm;
年平降雪日为8.3d;年平相对湿度77%;年平均风力3级。总版土面积为179 383.7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8 547 hm2,占49.4%;非林业用地面积90 836.7 hm2,占50.6%。全县活立木蓄积量431万m3,全县森林覆盖率44.5%,林木绿化率47.86%。2016年末总人口66.07万人。自从“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政策实施以来,红安县已登记注册96个贫困村、104 706个贫困人口。
2 红安县油茶产业建设现状
红安县是湖北省油茶主产区之一,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油茶在红安县已有数十年的种植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规模化种植,主要品种为寒露籽和霜降籽,老百姓对油茶种植、管理等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上世纪九十年代红安县还被列入国家油茶低产林改造重点县。红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建设,将油茶产业列为红安县特色经济林产业之一,把油茶产业建设作为红安突破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并把油茶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主导产业来抓。先后进行了世行贷款造林项目、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项目、日本政府贷款植树造林项目、德国政府援助造林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项目、中央财政现代农业木本油料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项目、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等,不断发展扩大油茶种植面积。
同时为确保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红安把油茶育苗基地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动和鼓励油茶育苗工作,2009年开始营建湖北省油茶良种基地红安县沙河冲苗圃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芽苗砧嫁接苗120万株以上,可提供足够的优质良种苗木,为优质油茶基地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截止到2017年底,红安县共有油茶种植面积13 623.2 hm2,其中成片纯林面积7 527 hm2、混交林面积6 096.2 hm2。初步统计,2016年全县油茶进入产期面积9 859.7 hm2,产油茶青果4 437万kg,按1.2元/kg计算,产值5 324.4万元。
3 红安县油茶产业对接精准脱贫现状
3.1 油茶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现状
根据红安县委、县政府2015年12月1日出台的红安县精准扶贫相关政策规定,油茶产业与精准扶贫对接,新造林基地连片规模在3.33 hm2以上,并且0.53~0.67 hm2对接一名贫困户,县政府每公顷补贴9 000元。2016~2017年,全县建成油茶产业扶贫基地面积701.3 hm2,带动贫困户1 211人,兑现奖补资金789万元。
红安在油茶基地建设与精准脱贫有效对接中,确定了五个对接模式:一是无偿移交模式。由林业部门所属的生产性单位,按照贫困户意愿、利用县政府的奖补资金建立油茶产业基地,建成并管护两年后,无偿移交给贫困户。目前,林业局11个县直生产性单位和8个林业站在城关镇、永河镇、七里镇、杏花乡、高桥镇、八里镇等乡镇23个村建设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4处。二是基地“联姻”模式。由种植大户承包村、组土地,带领贫困户建立油茶产业基地,基地建设投入由种植大户负责,贫困户只参与管理。在没有收益之前,种植大户确保每个贫困户在基地做工年增收3 000元,受益后,总收入的30%归贫困户。三是专业合作社模式。以村组为单位,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产生效益后与贫困户分红。产业基地建成后,政府补贴资金和林业项目资金全部兑现到合作社。四是股份制模式。贫困户以政府奖补资金和林业项目资金入股,参加公司+贫困户合作经营模式,由所在地乡镇和村组组织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确定保底分红。五是贫困户自主经营模式。由贫困户承包村组土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自主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基地建设成功后,政府补贴资金和林业项目资金全部兑现到贫困户。
3.2 油茶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有偏差。面对建设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的产业扶贫项目,有些村组和贫困户怕苦畏难,不想干、不愿干,或者认为产业扶贫部门资金少、项目小、人员少,抓產业出不了大成效。
(2)资金有缺口。产业扶贫投资大,贫困群众积累少、家底薄,没有余钱,加上贫困群众资金筹措能力比较弱,如果从银行贷款,贫困户因无资产可抵押,缺少有效担保,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主要瓶颈。
(3)组织化程度低。县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刚起步,竞争力还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经营性服务能力比较低,没有起到沟通生产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产品深加工滞后,基本上处于原料生产阶段,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差,龙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不明显。
(4)科技含量低。贫困群体中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而且越是贫困群体,这种情况越发突出。不少留守农民仅满足于在家领孩子、种粮保自足,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劳力,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4 红安县油茶产业对接精准脱贫现状
鉴于在油茶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油茶特色产业扶贫上,要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和生产条件,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努力使贫困户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一是凝聚共识。抓油茶产业扶贫,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加大对当前农业形势和产业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全县干部群众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通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才能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投身到产业建设之中,产业建设才能形成“合力”,产业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扶贫成效也会更加显著。
二是明确方向。在油茶特色产业扶贫中,要以增产增收为核心,科技支撑为重点,统筹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资源三大要素,坚持市场先导、政策引导、科技支撑、项目带动“四个抓手”,着力打好山地牌、科技牌、产业牌、流通牌、文化牌、生态牌“六张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抓实龙头培育,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生产科研结合,增强创新能力,调结构、转方式、抓重点,促进贫困户通过发展油茶产业增收脱贫。
三是落实政策。发展油茶产业不能搞“无米之炊”,必须加大对油茶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要结合已制定下发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和产业扶贫政策,对开发扩大种植基地,具有一定种植规模,辐射带动贫困户较多的贫困村,倾斜安排项目资金用于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之前根据发展产业的类型、规模等,在贴息贷款、补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推进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工作。
四是加大培训。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是未来油茶产业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的希望。他们虽然不属“贫困户”范畴,不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但他们身处基层,扎根群众,对贫困户脱贫致富起着极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今后农民培训的重点,要放在这部分人身上,要充分发挥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接受能力较强等优势,对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与“带头人”。
五是强化合作。目前成立的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作用虽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很多农民已逐步意识到,发展油茶产业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今后油茶产业扶贫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和管理,将支持重点放在与广大农民联系紧密、运作良好,尤其是能够真正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合作社上,将有名无实的“空头”合作社逐步取缔。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在发展产业时能够通过“抱团合作”方式减少投入、规范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效益。支持龙头企业壮大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脱贫中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引领油茶产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庄瑞林.中国油茶(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32-136.
[2]程军勇,程德峰,梅济发,等.湖北省油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07,36(6):54-56.
[3]周席华,程军勇,徐春永,等.湖北省木本粮油经济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09,38(6):33-35.
[4]唐纬,陈永忠,陈隆升,等.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7,15(8):208-210.
[5]董丽萍,曹阳,艾建安,等.广东油茶产业油茶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5):15-19.
[6]赵剑斌. 砚山县油茶种植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探讨[J]. 绿色料技,2017,3(2):68-69.
(责任编辑:唐 岚)
摘 要: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针对红安县油茶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油茶产业带动精准脱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下一步发展油茶产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油茶;精准脱贫;发展对策
中圖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8)04-0043-03
Abstract: Camellia oleifera is a unique woody oil species in China.On the ba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precisely alleviate poverty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 Hongan county,the author analyze the exsiting problem in precisely alleviate poverty situa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 Hongan count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 measure,provide foundation to promote further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Hongan county.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precisely alleviate poverty;developmental measure
1 红安县基本情况
红安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地跨东经114°23′~114°49′,北纬30°56′~31°35′之间。东邻麻城,西接大悟,南临黄陂、新洲,北接河南信阳,县城距省会武汉100km。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平均为200m。县北部为山区,坡度15~40°,最高点为老君山,海拔840.5m。最低处是杜家湾,海拔仅30m。南部多丘陵,坡度5~20°。全县河谷平原少,为半山半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气温为41.5℃,最低气温为-14.5℃;无霜期平均为236.4d;年均总日照为1 998.8h;年平降水量为1 116.2mm;
年平降雪日为8.3d;年平相对湿度77%;年平均风力3级。总版土面积为179 383.7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8 547 hm2,占49.4%;非林业用地面积90 836.7 hm2,占50.6%。全县活立木蓄积量431万m3,全县森林覆盖率44.5%,林木绿化率47.86%。2016年末总人口66.07万人。自从“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政策实施以来,红安县已登记注册96个贫困村、104 706个贫困人口。
2 红安县油茶产业建设现状
红安县是湖北省油茶主产区之一,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油茶在红安县已有数十年的种植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规模化种植,主要品种为寒露籽和霜降籽,老百姓对油茶种植、管理等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上世纪九十年代红安县还被列入国家油茶低产林改造重点县。红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建设,将油茶产业列为红安县特色经济林产业之一,把油茶产业建设作为红安突破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并把油茶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主导产业来抓。先后进行了世行贷款造林项目、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项目、日本政府贷款植树造林项目、德国政府援助造林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项目、中央财政现代农业木本油料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项目、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等,不断发展扩大油茶种植面积。
同时为确保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红安把油茶育苗基地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动和鼓励油茶育苗工作,2009年开始营建湖北省油茶良种基地红安县沙河冲苗圃基地,每年可提供优质芽苗砧嫁接苗120万株以上,可提供足够的优质良种苗木,为优质油茶基地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截止到2017年底,红安县共有油茶种植面积13 623.2 hm2,其中成片纯林面积7 527 hm2、混交林面积6 096.2 hm2。初步统计,2016年全县油茶进入产期面积9 859.7 hm2,产油茶青果4 437万kg,按1.2元/kg计算,产值5 324.4万元。
3 红安县油茶产业对接精准脱贫现状
3.1 油茶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现状
根据红安县委、县政府2015年12月1日出台的红安县精准扶贫相关政策规定,油茶产业与精准扶贫对接,新造林基地连片规模在3.33 hm2以上,并且0.53~0.67 hm2对接一名贫困户,县政府每公顷补贴9 000元。2016~2017年,全县建成油茶产业扶贫基地面积701.3 hm2,带动贫困户1 211人,兑现奖补资金789万元。
红安在油茶基地建设与精准脱贫有效对接中,确定了五个对接模式:一是无偿移交模式。由林业部门所属的生产性单位,按照贫困户意愿、利用县政府的奖补资金建立油茶产业基地,建成并管护两年后,无偿移交给贫困户。目前,林业局11个县直生产性单位和8个林业站在城关镇、永河镇、七里镇、杏花乡、高桥镇、八里镇等乡镇23个村建设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4处。二是基地“联姻”模式。由种植大户承包村、组土地,带领贫困户建立油茶产业基地,基地建设投入由种植大户负责,贫困户只参与管理。在没有收益之前,种植大户确保每个贫困户在基地做工年增收3 000元,受益后,总收入的30%归贫困户。三是专业合作社模式。以村组为单位,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产生效益后与贫困户分红。产业基地建成后,政府补贴资金和林业项目资金全部兑现到合作社。四是股份制模式。贫困户以政府奖补资金和林业项目资金入股,参加公司+贫困户合作经营模式,由所在地乡镇和村组组织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确定保底分红。五是贫困户自主经营模式。由贫困户承包村组土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自主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基地建设成功后,政府补贴资金和林业项目资金全部兑现到贫困户。
3.2 油茶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有偏差。面对建设周期长、市场风险大的产业扶贫项目,有些村组和贫困户怕苦畏难,不想干、不愿干,或者认为产业扶贫部门资金少、项目小、人员少,抓產业出不了大成效。
(2)资金有缺口。产业扶贫投资大,贫困群众积累少、家底薄,没有余钱,加上贫困群众资金筹措能力比较弱,如果从银行贷款,贫困户因无资产可抵押,缺少有效担保,很难获得贷款支持。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主要瓶颈。
(3)组织化程度低。县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刚起步,竞争力还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经营性服务能力比较低,没有起到沟通生产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产品深加工滞后,基本上处于原料生产阶段,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差,龙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不明显。
(4)科技含量低。贫困群体中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而且越是贫困群体,这种情况越发突出。不少留守农民仅满足于在家领孩子、种粮保自足,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劳力,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4 红安县油茶产业对接精准脱贫现状
鉴于在油茶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油茶特色产业扶贫上,要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和生产条件,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努力使贫困户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一是凝聚共识。抓油茶产业扶贫,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加大对当前农业形势和产业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全县干部群众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通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才能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投身到产业建设之中,产业建设才能形成“合力”,产业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扶贫成效也会更加显著。
二是明确方向。在油茶特色产业扶贫中,要以增产增收为核心,科技支撑为重点,统筹生产者、生产资料、生产资源三大要素,坚持市场先导、政策引导、科技支撑、项目带动“四个抓手”,着力打好山地牌、科技牌、产业牌、流通牌、文化牌、生态牌“六张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抓实龙头培育,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生产科研结合,增强创新能力,调结构、转方式、抓重点,促进贫困户通过发展油茶产业增收脱贫。
三是落实政策。发展油茶产业不能搞“无米之炊”,必须加大对油茶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要结合已制定下发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和产业扶贫政策,对开发扩大种植基地,具有一定种植规模,辐射带动贫困户较多的贫困村,倾斜安排项目资金用于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之前根据发展产业的类型、规模等,在贴息贷款、补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推进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工作。
四是加大培训。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是未来油茶产业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的希望。他们虽然不属“贫困户”范畴,不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但他们身处基层,扎根群众,对贫困户脱贫致富起着极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今后农民培训的重点,要放在这部分人身上,要充分发挥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接受能力较强等优势,对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与“带头人”。
五是强化合作。目前成立的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作用虽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很多农民已逐步意识到,发展油茶产业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今后油茶产业扶贫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和管理,将支持重点放在与广大农民联系紧密、运作良好,尤其是能够真正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合作社上,将有名无实的“空头”合作社逐步取缔。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在发展产业时能够通过“抱团合作”方式减少投入、规范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效益。支持龙头企业壮大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脱贫中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引领油茶产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庄瑞林.中国油茶(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32-136.
[2]程军勇,程德峰,梅济发,等.湖北省油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07,36(6):54-56.
[3]周席华,程军勇,徐春永,等.湖北省木本粮油经济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09,38(6):33-35.
[4]唐纬,陈永忠,陈隆升,等.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7,15(8):208-210.
[5]董丽萍,曹阳,艾建安,等.广东油茶产业油茶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5):15-19.
[6]赵剑斌. 砚山县油茶种植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探讨[J]. 绿色料技,2017,3(2):68-69.
(责任编辑:唐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