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普通高中的国际化教育进程也正逐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应该是本土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教育本土化的融合。近年来,我校对标教育国际化,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立足本地资源、借鉴外来资源,致力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校本实施,将其作为实现学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普通高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作者简介】钟佳佳(1982-),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中学一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英语教学。

    一、研究背景:高中国际理解教育的问题与瓶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教育国际化在高等教育领域日益成熟,但在高中教育领域,教育国际化仍处于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摸索的过程,尤其在我们普通高中,虽然教育国际化满足了小部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对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推进的过程中,国际化的定位还是不够全面精准,因此进程比较缓慢,阻碍了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化。

    理解不到位,教育理念有偏差。一说到教育国际化,总是会简单理解成有学生结对交流、有外教上课就达到了国际化标准,并没有全面性地、序列化地设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未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际纳入学生发展体系。

    形式太单一,教育内容碎片化。目前普通高中最常见的教育国际化路径就是游学活动,但不成系统,没有将双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两张皮,难以贴合。

    参与面不广,教育对象小众化。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可是因为推进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少部分中层干部或名师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大部分师生被拦在与教育国际化大门之外,亟需系统建构校本课程,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二、课程支撑:普通高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瓶颈突破

    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实现本土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教育本土化这“两翼”融合并进。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对本国文化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具备主动学习外国文化及传播中国文化的双重能力。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引进”和“输出”的双向过程。“引进”就是一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输出”就是一国把本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世界,让世界各国认识、理解、尊重进而吸收该国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育国际化是作为一个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跨国合作的动态过程。

    为此,在教育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创新共享发展理念。高中办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是这一理念得以拓展的先决条件。而且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并要求教师实行弹性指导,这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普通高中,要努力将教育的本土性與国际性进行科学的融合,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包括办学思想、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中外学生、中外教师、东西方文化等方面。在融合中,我们既要汲取西方教育教学的优秀元素,也要注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融合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叠加,融合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交流、理解、沟通的基础上。本文围绕我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校本实施,体现课程的最佳融合并助推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深入开展。

    三、普通高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设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时,我们始终强调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融合国际资源,让课程体现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国际性。我们整体规划了传统文化课程、英语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跨文化体验课程、海外研学课程、外教拓展课程六大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方和国家文化,传承精髓并传播开来,同时指导学生拓展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强调尊重、理解各国交往交流过程中的观念和态度,培养全球化思维方式,懂得竞争与合作的规则,树立国际文化意识观,全面助推学校教育国际化的落地生根。

    1.做强传统文化课程。我校地处萧山南片区域,建有国学馆,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发掘、研究、保护、传承南片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以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基础就是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在世界观形成之前,首先要对自己国家、家乡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强烈的认可,并内化成自身素养,这样才能在国际交流中以中国人的姿态和底气与他人沟通合作。因此,我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组建了一支由资深历史教师、爱好地方文化研究的教师、有丰富经验的退休教师为主的指导教师队伍,以传统国学研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背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文化底蕴为目标,构建了由《国学经典导读》《萧山窑》《文物鉴赏》等课程组成的校本课程群,其中涵盖文学、史学、地理、美学等知识和能力,以教师定期授课、经典导读、知名专家讲座、外出实地考察、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为主要形式开展课程教学。为了提高课程效率,我校还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国学馆、南片文化陈列馆、历史学科专用教室等,营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我们欣喜地看到《南片文化研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多篇研究成果发表,学生取得长足发展。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校本实施,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并树立创新精神,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让家乡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代代相传,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

    2.做精英语特色课程。英语作为学生与世界沟通的语言桥梁,是学校国际化教育课程的主阵地。我校依托英语通用课程,积极开发其他英语类校本选修课程,完善英语特色课程群建设,形成了《开心记单词》《英语小说欣赏入门》等人文兴趣类课程,《英语影视片断对白模仿秀》《高中英语口语与演讲》《英语歌曲欣赏与学唱》等兴趣拓展类课程,《高中英语阅读》《高中英语写作》等知识拓展类课程,以及《外贸英语——函电初涉》《旅游英语与实用对话》等职业技能类课程。其中,《英语影视片断对白模仿秀》和《旅游英语与实用对话》还被评为区级特色精品课程。学生通过英语校本课程,培养兴趣爱好,拓宽国际视野,而且有益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以 《外贸英语——函电与谈判》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开设基于本地外贸业发达的现状和丰富的外贸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外贸英语函电写作的基本知识。此课程的目标是:能准确理解客户来电目的,并熟练回复;能够阅读理解相关合同,审核单证等,能在对外贸易业务活动中规范地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掌握进出口操作中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求,具备从事对外经贸活动的业务能力,为走向业务员、单证员等外贸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做好生涯规划并储备国际化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做细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学生把被动的继承性学习转换成主动的实践性课程,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的重要性,这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因此,我校依托综合实践课程,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以“探秘西方文化”为主题,涵盖中西学校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地理文化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社区服务类学习主要以区域的世界名城建设为导向,利用节假日为共建社区进行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国际化服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身英语优势,为社区设计双语宣传板、开设英语日常用语普及班、宣讲国际重大时政事件、推进高标准垃圾分类工作、展演英语节目等,体现学生国际化知识技能储备。社会实践类学习第一块是校内的服务性活动,以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第二块是社团活动,主要有大嘴口语社、TED演讲社、西方文化研究社、名著表演社、青春之声广播社、模联社团、生涯“工作坊”等,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丰富生涯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表达能力),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审视与自我定位,为自己国际化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4.做深跨文化意识课程。普通高中英语通用教材所涉及的教学话题十分广泛,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兼备,但在知识的编排方面做得不够系统。因此,我校要求英语组教师通力合作,在备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挖掘相关文化素材,比如风土人情类、人文景观类、饮食习惯类,采用对比法等帮助学生认识文化差异,扩大文化视野,并引导他们尊重各民族文化,培养批判思维和跨文化意识。同时积极开发跨文化意识选修课程,以四位资深研究型教师开发的《世界名著赏析》课程和《经典翻译》课程为主,学生通过自主选报、定期上课、经典阅读、撰写书评、展示成果等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在评价方面,采用档案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 的方法,把学生的真实学习经历、自主学习反思能力、合作共享态度以及过程性学习成果整理等进行综合考量,确保课程的有效性。通过跨文化意识选修课,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语料中感受外国文化魅力、思考文化差异、汲取文化精髓、增强跨文化意识。

    同时,我校本着主人翁姿态,积极开发以国外师生为学习对象的跨文化意识课程,让他们在一周时间内对中国文化、地方及学校文化都有一定的认知,主要有围绕中国文化的书法课程、剪纸课程、戏剧课程、功夫课程等,围绕地方及学校文化的日常用语课程、抖空竹课程、包饺子课程、美丽乡村体验课程等,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汉语言的推广,让友校师生对中国文化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体验。通过平等合作、共同发展,师生国际交流的深度广度一直都在加强。

    此外,我校还组织物理教师团队利用国际教材,做深跨文化意识课程。物理学科整合了现行教材与英国高中物理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校本教材的開发,第一册《格致物语之kfe》中介绍的知识是学生有所涉及的,但在思维方法上又有所差别,实验方式上也有所创新,部分内容是用英文介绍的,让有能力的学生真正参与双语学习的过程。本课程入选市级精品课程,还被评为省级高中推荐选修课程之一,面向全省推荐使用。第二册《格致物语之天文学和材料力学》参考了当前美国、英国的同类教材进行整合编写,被评为市级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

    5.做实海外研学课程。我校与德国友校结对互访活动始于2006年,同时与美国、英国等国多所学校有合作协议,长年的往来和学生的体验让我们思考如何把友校结对、合作共建做得更富实效。因此,我校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积极开发海外研学课程,落实国际理解教育。研学课程主要围绕教材内容研讨、课堂教学互动生成展示、社会共性话题探讨、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交流等形式开展,并定期进行总结调整,让课程内容更丰满、过程更丰富、收获更丰盈。同时,在每年的结对互访活动前,学校提前大半年进行报名、选拔,再用一学期的时间组织出访学生进行研学课程,课程涵盖地理知识、风土人情、学校模式、当地景观、日常语言、实际案例(曾在海外研学的师生分享感觉体会)等不同主题的内容,让学生的海外研学之旅提前开始。在实地研学过程中,指导教师提前给学生分组,并确定研学分主题,学生提前谋划,分工合作,在游中学、学中思,最终呈现研学报告。此外,在研学途中,学生都能更自觉自信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培养国际理解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语言学习和应用水平。交流学生中已有部分选择出国留学或从事中外交流工作。

    6.做好外教拓展课程。为了助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我校在2016年引进外籍教师,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本校教师语言水平、交际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英语教研组与外教老师一起探讨研发拓展课程,进一步渗透国际化教育理念,推进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目前为止,主要在高一年级普及基础口语课程,外教按学期的不同时间节点,自主开发了“The World of Festivals”,并结合口语课程,在高一年级有计划开课。高二年级开展每周两次的英语角课程,主题丰富,根据新课程标准,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动物等不同的话题,让学生充分融入英语环境并培养批判思维。学生在想说、能说、爱说的语言氛围中逐步提升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结合学校团委和外教资源,学校开发了《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主要对象是学生干部群体,课程内容涵盖领导力训练、演讲与口才、跨文化交际等,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国际理解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等,有助于学生潜能开发、生涯设计,在学生出国留学、高校就读和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程的价值。

    四、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面的探索,我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内涵丰富充实,获评市级教育国际化示范校是其中一项成果,但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形成是最让我们欣喜的,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在主动学习外国文化及传播中国文化的双重能力培养中成长成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接下去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推进互联网与国际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方略,以及如何项目化构建适切本校学生特色发展的国际化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文化交流中滋养国际情怀与国际视域。因此,在未来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孟超华.新课程视域下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J].作家天地,2020(16):103-104.

    [2]牛爽,范淑婧,王丹琳.国际视野下高中传统文化教学创新探索——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语文教学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9(7):57-61.

    [3]唐秀.国际化的教育视野架起学生“通向未来的人生桥梁”——重读《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J].时代教育,2017 (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