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绿色消费观的培育

    郭佳

    【摘要】绿色消费观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起步发展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然而,在分析绿色消费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中发现还存在市场上假冒“绿色产品”混杂、部分企业面临绿色转型困难,绿色产品研发不足、公众绿色消费呈现主体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绿色消费观在中国的培育和发展。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绿色消费观的培育,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现状;培育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0048-0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設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但随着人们过度追求经济建设,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部分地区甚至牺牲生态环境以换取经济利益,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模式最终造成生态平衡破坏、能源浪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通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绿色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认识到当今的发展必须要给予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此背景下,应提倡绿色消费,加快培育绿色消费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消费,亦可称之为“可持续消费”。最早由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盾和朱丽亚哈里斯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绿色消费行为就是购买绿色产品的行为。之后1992年的《21世纪议程》又指出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必须尽快改变消费方式。直到1994年,绿色消费的定义在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得到了明确规定。与传统消费把人和自然摆在对立的位置上不同,绿色消费是一种集节约资源、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等特征为一体的适度消费。这种消费在满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选择环保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国际上公认绿色消费要遵循“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使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有(Rescue)。

    绿色消费观,是将绿色消费行为上升为意识的结果,是以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为伦理基础,提倡的科学环保、适度消费的观念。通过树立科学的观念以改变消费方式,促进生产模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环境和能源情况的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将绿色消费观总结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消费前倡导公众选择无污染、有益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消费过程中做好垃圾分类,以便进行处理,进而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三是引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不断追求舒适、环保的高品质可持续生活方式。不管从哪个角度阐释绿色消费观,其核心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绿色消费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绿色消费在中国逐步发展

    绿色消费观在中国发展的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步加深。从制定并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开始,我国对绿色发展重视起来。1999年启动了“三绿工程”;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明确将该年确定为“绿色消费”年,有力促进了绿色消费观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2003年,绿色消费概念正式引入政府采购行为中,并写入《政府采购法》……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其中越来越明确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我国绿色消费正朝着越来越深入的方向发展,这也为进一步培育绿色消费观创造更好的条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绿色产业数量增加,涉及领域更加多样,绿色产品的多元化,丰富了消费者的绿色购买选择,为广大消费者作出了积极的绿色消费导向。据发改委统计,2017年,高效节能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5类产品国内销售近1.5亿台,更多绿色家电走入寻常百姓家;新能源汽车有了很大发展,一年销售达77.7万辆;共享单车投放量超过2500万辆,共享代步工具一度掀起绿色环保的共享高潮;阿里零售平台绿色消费者人数在2012-2015年间增长了14倍,占活跃用户数的16%。绿色产品的购买数据以及共享之风的盛行,见证了绿色消费在中国一步步生根发。随之,绿色消费观也渐人人心,公众在消费时更加注重产品本身是否环保。

    (二)培育绿色消费观过程中存在的阻力及原因

    尽管绿色消费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实施绿色消费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绿色消费发展进度的同时,会进一步阻碍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

    1.市场上假冒“绿色产品”混杂,抑制绿色消费需求

    近几年的消费市场上,存在着数目不小的假冒伪劣“绿色产品”。生产企业追逐利益,为了降低成本,利用目前消费者认识尚不全面的绿色消费观念,欺骗消费者,对没有进行专门机构认证的“绿色”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和身体健康。久而久之,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任消磨殆尽,不仅尚未成熟的绿色消费观念被动摇,绿色产品需求下降,也给真正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带来了一定冲击,“严重破坏了绿色消费观念的培育环境。

    归其原因,首先是我国目前在绿色产品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惩治力度不够强硬,让一些盲目追求利益而无视生态保护的企业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钻了法律的空子。其次,相关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导致市场上许多产品都还没有较为完善的绿色认证标准、认证机制,同时工商部门在打击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时无法可依。再次,政府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缺乏保护政策体系,导致生产绿色产品成本高,定价高,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一些企业就会选择生产低成本的假冒“绿色”产品,扰乱市场秩序的同时,抑制了绿色消费需求,进而阻碍企业和公众坚持正确的绿色消费观。

    2.部分企业面临绿色转型困难,绿色产品研发不足

    绿色消费发展至今,仍有部分企业在坚持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面临绿色转型困难。一方面,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仅仅将绿色消费观理解为消费者应该持有的理念。长期固守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来的稳定状态使企业的经营者很难改变观念,意识不到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的积极作用,甚至惧怕企业转型会引起阵痛,便选择安于现状。另一方面,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绿色发展体系还不完善,生产科技水平落后,使得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能源浪费和转型困难。普通企业面临转型困难的同时,也都存在实力和资金不足的情况,这直接影响到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不利于营造绿色消费的环境。因此,需要政府做好扶持工作,鼓励和帮助绿色转型困难的企业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提高绿色科技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绿色企业产品的研发,为培育公众绿色消费观创造更多绿色物质支持。

    3.公众绿色消费呈现主体分布不平衡

    曾有公益机构在2009年做过调查:愿意使用绿色产品的人数占到53.8%;另有37.9%的人表示购买过绿色产品。显然,绿色消费观并没有得到普及,绿色消费行为更是少之又少。更有权威统计表明,家庭收入中上等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市民占全国绿色消费总人口的67%,说明关注绿色消费的这一部分主体主要是由家庭收入中上等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市民组成。整体呈现公众绿色消费主体不平衡的特点。

    显然,公众对绿色消费的态度受到地区、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首先,城市和农村相比,城市的开放程度要比乡村高很多,因此城市市民比农村居民更容易接触和接受绿色消费这一新观念。其次,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市民对环境知识了解和关注会更多,在国家倡导和宣传绿色消费时会积极响应;再次,绿色产品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价格上会比一般产品高。文化程度高的市民相对收入水平较高,愿意享受绿色产品高品质的同时承担其高价格。但这也打击了文化程度和收入相对较低的市民选择绿色产品的积极性。最终造成公众绿色消费主体不平衡的局面。

    三、培育我国绿色消费观的路径

    (一)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绿色消费环境

    培育绿色消费观,营造绿色消费氛围,需要健全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就能对培育绿色消费观的环境起到规范、净化作用。绿色消费是一种消费模式,主要通过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政府主要发挥引导、服务及规范的作用。这需要政府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在立法中突出公众参与原则、政府引导、服务功能,涉及整个消费链条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适合我国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营造向绿色消费模式转变的制度环境。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相关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严格监管生产单位,严肃查处违反法律规定的生产企业,净化绿色生产的环境,严格处理生产销售假冒“绿色产品”的违法人员。

    (二)完善制度、政策,多角度支持绿色消费观的培育

    绿色消费观的培育涉及到各个关节,需要政府完善制度、政策加以支持和保护。绿色產业为绿色消费观的培育提供物质基础,但相比其他产业,我国绿色产业还在初步发展阶段,需要规范和保护。第一,健全完善绿色产品认证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产品的资源环境准入门槛。第二,建立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引导传统企业适应市场需求,逐渐完成由传统企业向绿色企业的转型,利用便捷的市场信息不断丰富供给结构。第三,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多种手段,鼓励企业提高科技研发能力,提高废物循环利用的能力,从而在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工业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讲,首先,要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切实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多种手段,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稳步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对绿色产品的购买。其次,还应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和公示制度,以解决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包括“生产企业公开与产品相关的能耗、资源来源、生命周期内所耗资源及碳排放量在标签上用量化指数标示”,以便消费者自主选择绿色产品,既解决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与不信任,也普及了绿色消费观的相关知识。

    (三)健全企业绿色生产体系,提高绿色消费市场质量

    第一,企业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绿色技术,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提高绿色生产技术水平,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取国际绿色标志认证。第二,企业要培养科研团队,不断革新技术,以降低产品成本,进而使绿色产品的定价更加合理亲民,得到广大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可,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第三,生产中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从原材料到最后的生产成品及包装都要达到绿色标准,承担起企业该有的社会责任。第四,建立健全绿色流通渠道。积极尝试新的销售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改善绿色消费环境,同时,企业可以使用绿色标志,推出系列绿色产品,设立绿色专卖店等,实现线上线下020销售模式,让公众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培育出绿色消费观。

    (四)大力弘扬绿色消费理念,积极营造绿色消费氛围

    绿色消费观作为一种新型理念,还未深入人心。政府需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观,在全社会积极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教育,这是培育绿色消费观的基础性工作。制定环保消费教学计划,将其纳为教育制度中的一部分,像普及义务教育一样普及环保消费知识;在农村、城市、校园、单位组织宣传绿色消费的内涵,把绿色消费纳入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普活动周、全国低碳日、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新闻、网络媒体公益宣传,加强舆论监督,使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鼓励、引导公众选择绿色消费,如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手段,选择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出行,选购节能环保家电等等。同时,政府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更应该在绿色消费上起到带头作用,在保证行政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积极将绿色消费观落实到日常办公和政府采购的实践过程中。

    四、结语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注重物质条件丰富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培育绿色消费观着手,为我们及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从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绿色消费环境;完善制度、政策,多角度支持绿色消费观的培育;健全企业绿色生产体系,提高绿色消费市场质量;大力弘扬绿色消费理念,积极营造绿色消费氛围多方面努力,为解决当前绿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培育绿色消费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