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及一体化解决策略

    于素梅

    摘? 要: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方案等方法探讨当前我国学校体育长期未被解决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建立体质健康“三分融合”一体化综合干预方案,精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研制基于一体化的“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破解大中小(幼)体育课程衔接难题;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授课形式,有效达到享受乐趣、掌握技能等的目标。

    关键词: 学校体育;体质健康;三分融合;运动技能;体育选项走班制

    中图分类号:G623.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1-00-04

    为大力推进我国学校体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有效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强化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整体推进研究,系统梳理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及产生根源,对长期遗留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系统分析,精准施策十分必要与迫切。

    一、当前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根源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使命,学校体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体育学科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学校体育已有百余年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不同程度地促进着教育的发展,但学校体育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尤其还存在长期未被解决的疑难问题。破解疑难问题,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以往有关学校体育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推动,但这些疑难问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依然比较突出,亟待系统分析彻底解决。

    (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艰难及根源

    常言说,体质不强,何谈栋梁。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学生的体质健康还十分令人担忧,从全国范围来看,不仅小胖墩、小眼镜的比例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而且高血糖、高血压等文明病、富贵病也逐渐向低龄化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不强,体育何以在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力量。体质得不到有效提升,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都将带来严重影响。

    以往,无论是有关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还是有关学校体育和体质健康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都为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反映,部分学校对体育工作依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重智育轻体育现象依然严重。尽管学生体质下降问题部分区域呈现一定的好转趋势,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1.人才培养的观念上下不一致

    国家希望教育能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明确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认识和观念里“抓升学率”远远重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无形中倡导的却是“学习第一”,这样就会导致学科受重视程度不同,发展不均衡,这种观念直接影响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人才观和健康第一的认识和行动;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期望孩子“考名校”要胜于“健康成长”,这种观念导致部分家长重点抓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支持甚至反对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人才培养观念上的错位,难以形成合力,体育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就难以彰显,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也就难以达到理想水平。

    2.学生体质方案提升不够精准

    谈起体质问题,不仅需要了解学生整体体质现状,要全面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把握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必须采取个性化提升方案,在精准测量、精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精准施策,而不能全校或全班同一种方式促进体质健康。这种大统一的做法难以切合每个孩子的体质短板进行精准干预与提升。如体育课上全班做同一种体能练习,而学生实际所需要的体质提升项目并非完全一致,又如全班乃至全年级或全学段布置完全一样的体育家庭作业内容等。大统一的工作好做,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根源在于,有的孩子耐力不足,有的孩子力量差,还有的孩子柔韧素质、协调能力弱等,因此,缺乏“以人为本”量身定做的体质促进施策方案就难以达到人人受益。

    3.影响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被忽略

    体育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是有条件的。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科学持久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理想的体质提升的效果。然而,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在实践中的各类推进工作,往往多数情况忽略了体质健康的一项重要因素——睡眠,睡眠对人体质健康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影响程度最高。2007年中央7号文件明确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要保证10个小时,初中生保证9个小时,高中生保证8个小时。但在近日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睡眠达到国家睡眠标准的分别只有13.88%、14.56%、11.29%,均不足15%,睡眠不足這一严重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强化体育锻炼,不仅不能增强,而且还有潜在的危险。美国“健康日”网站报道,一项新研究显示,男性睡眠不足可能会使颈动脉血管壁增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研究人员通过超声检测,发现平时少睡一个小时的人,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0.021毫米。睡眠不足影响大脑思维,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头痛等现象,长期熬夜、失眠对记忆力也有无形的损伤。专家实验证明,人的大脑要思维清晰、反应灵敏,必须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还影响正常发育,现代研究认为,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除了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外,与生长素的分泌有直接关系。生长素的分泌又与睡眠密切相关,即在人熟睡后有一个大的分泌高峰,随后又有几个小的分泌高峰,而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生长素无法有规律地分泌,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睡眠不足还会导致各种疾病,使人心情忧虑焦急,免疫力降低,由此会引发种种疾病,如神经衰弱、感冒、胃肠疾病等,甚至因睡眠不足出现眩晕、精力不集中的情况下参加运动,还会提高运动伤害的发生几率。2014年在对北京市一项调查中获悉,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头号因素是睡眠而非体育锻炼。近日对家长的调查中有关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显示,依然是将睡眠排在了第一位。因此,若忽略睡眠或学生达不到充足的睡眠,强化体育锻炼不仅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还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4.学生自主锻炼习惯未形成

    假如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一定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以后,能够每天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达到更有效的促进。无论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锻炼,还是被动强制性有抵触情绪偷懒式的锻炼,或是除了学校体育课、大课间以外从不自主参加任何课外、校外体育的局限性锻炼,都难以真正发挥体育促进体质健康的功效。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某种意义上要胜过于任何强制性锻炼措施。然而,锻炼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也非轻而易举,需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需要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健康而幸福人生的意义的认识,需要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生态环境,包括学校和社会共同满足学生锻炼的场地和优质的器材条件,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家长的体育观念、健康意识,促进学生1~2项运动技能掌握的学、练、赛系统连贯的组织方式等。还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增加学生积极锻炼的内部驱动力,真正让学生自己愿意主动去锻炼并养成习惯,否则,学生难以养成习惯并坚持运动持久显现。

    (二)学生1-2项运动技能掌握不力及根源

    从中央7号文件、到53号文件、27号文件,再到中办、国办近日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提出了让学生掌握1项或2项运动技能的要求,但学生真正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还不容乐观,甚至有些学生学了12年乃至14年的体育都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

    1.低级重复、蜻蜓点水地学习,违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难以熟练掌握运动技能

    长期以来,体育学科在课程实施方面,各学段始终存在上下缺乏衔接性问题,技能学习内容低级重复、蜻蜓点水现象比较突出。低级重复现象,如前滚翻,小学学、初中学、高中也学,还有的大学也在教前滚翻,可谓是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一滚到底。其他如篮球的传接球、蹲踞式起跑等技术动作的学习,也都有类似现象。为何会出现低级重复?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学段不知道学生在前一个学段学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了,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是缺少衡量学生运动能力水平的标准体系的建立,也未曾规定各学段应达到的运动能力水平。出现“蜻蜓点水”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各学段学习的运动项目过多,很多项目只做了体验,或者学习掌握了单个的技术动作,就进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学习,运动项目学习不持久、不深入、不全面,难以对其有完整的、熟练地掌握,说起来什么都学了,但结果一项运动技能没有学会。

    2.单纯按行政班级授课,无法满足具有不同运动兴趣学生的运动需求,运动技能难以熟练掌握

    体育完全按行政班授课,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容易造成将全班学生当成一个学生教,即“一刀切”“大统一”,不能满足具有运动兴趣差异的学生的运动需求。有些项目的学习,全班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感兴趣,这样会导致有些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消极被动甚至偷懒溜号,学习不投入,也就难以学会所学的运动技能。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体育课程一体化项目组经过对学生、教师们的调查获悉,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深受师生们的喜爱,有88.02%的学生愿意参与“体育选项走班制”授课形式,有74.11%的体育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体育选项走班制”。

    3.忽略学、练、赛、评一体化,各种形式不连贯、不系统,技能强化不足,达到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并非易事

    学生的体育学习,尤其是专项运动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不仅在时间上要有保障,而且形式也要系统连贯,以往过多地重视了学与练,而忽略了赛与评。假如学与练不精准、不到位,又未能强化赛与评,运动技能的掌握何谈容易。那么,为什么学、练、赛、评未能做到一体化组织呢?一方面是由于未建立一体化观念,也就是说,从认识层面上还未能形成运动技能学习的系统化思想,常规组织学与练,对赛和评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有的认为与运动技能学习关联度不大,其实不然,不仅可以以赛代练,还能以评促练。另一方面是对“赛”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些人一谈起“赛”就直接指向了竞技比赛,而学校体育领域“赛”,既有实际的类似于竞技体育中的比赛,也有课堂上组织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比赛,强化课堂上的教学比赛,对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将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学比赛活动的开展对运动能力的形成更是不可或缺。《意见》中既明确提出了“教会、勤练、常赛”,又强调了“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完整的体育学习想要达到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与系统化实施必不可少。

    (三)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难形成及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乐趣?关键问题是要找到未能享受到乐趣的根源,即学生是原本对运动就不感兴趣,还是有兴趣而未能享受到,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体育学科的教育过程是通过运动的形式,而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对运动不感兴趣是个伪命题,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运动。那么,原本爱动的孩子为何对参与运动又不感兴趣了呢?

    1.在學校参与的运动多数情况下不是他们希望的运动内容和形式

    在课余时间,如果给孩子们一个篮球,他们会很快自主分组就打(赛)了起来,玩得不亦乐乎,甚至半小时还不过瘾,玩1小时还不愿离开球场,这足以说明,孩子们是喜欢运动的,但只是喜欢自主的运动形式。而学校体育中开展的运动形式,尤其是体育课堂上的运动,学生实有兴趣未被充分激发出来,甚至表现出对运动“想而不能”。究其原因,体育课上“统”的过多、过大,“放”的过少、过小。往往把全班学生当成一个学生教,缺乏结合学生的特点灵活把握内容类型、难度、方式等,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同一项运动,也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个水平。大统一、一刀切的组织教学和安排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具有差异性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不了需求的运动自然就会出现偷懒、溜号,甚至发生抵触情绪。所谓“统”得过多,是指时间上大都由老师控制,学生几乎都是在被动接受老师的指令学习,学生的学习意愿无法得到实现;所谓“统”得过大,是指范围上从课的开始部分到结束部分,各部分都几乎是老师在主导,即便是学生体能有区别、技能有不同,也都难以达到基于学生自身发展水平而精准提升。同样,所谓“放”得过少,从时间上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自主活动时间,被“严管”“严控”下的运动,学生的参与度会大大降低;所谓“放”得过小,是从空间上来看,如果学生“画地为牢”的被限制的场地运动,学生无法尝试拓展性的自主运动,消极被动的参与自然也就难以避免。

    2.体育运动场所不能满足孩子们锻炼的需求,不仅不容易对运动产生兴趣,甚至原有的兴趣也渐渐会被消除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阳光”,但在哪里运动?能否运动起来?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体育运动场地严重不足,城乡运动场地的质与量也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其体育场地更难以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城市多数学校的小场地无法顺利开展全员体育,而社会场馆的支持力度又有限,所以,锻炼场所不能满足锻炼需求,学生就难以在锻炼中享受乐趣。

    3.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多门文化课的学习、补习、作业、考试等程序化的环环相扣地占有着

    基于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学业压力自然会有增无减,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就被大大挤占,甚至有些体育课的时间也被其他学科占用,长此以往,学生原本拥有的运动兴趣也会遗失殆尽,甚至有些学生养成了不爱动的习惯,在运动中享受乐趣也就无从谈起,激发兴趣更是难上加难。

    4.家长的体育观直接决定着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度

    家长的观念、态度与做法对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有着直接的影响,假如家长认为参与体育锻炼会占用文化课学习時间,认为二者是一对矛盾,而不能相互促进,家长就不会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假如家长自己不爱运动、不会运动,难以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对生命的意义,也难以想象到运动能够给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幸福人生带来的价值,家长支持孩子参与运动的态度也就自然难以形成。

    总之,学生原本爱运动,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运动的这种热爱慢慢变得淡化,甚至消失。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改善组织形式、优化体育课堂、强化家校联合、增加社会力量,要从根本上解决兴趣减弱或遗失的问题,从一体化的角度重新建立、保持、强化运动兴趣,方能回归本源,享受乐趣。

    二、加快发展学校体育的一体化促进策略

    要加快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关键在于破解难题,全面提升质量。通过深入研究探寻根源,一体化将是破解学校体育疑难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一)建立“三分融合”干预方案,有效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意见》中明确要求“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然而,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如何才能逐渐得以提升?需要从关注群体到更加关注个体的体质增强方案的研制。“三分融合”一体化综合干预将对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谓“三分”是指按学段特征分层、按目标定位分类、按责任主体分工。其中,按学段特征可分三层,小学基础期“养习惯”、初中发展期“增体能”、高中提高期“强技能”。按目标定位可分三类,“不良体形矫正类”,针对小胖墩、小豆芽、高低肩、脊柱侧弯等的矫正;“软硬笨晕消除类”,针对体能素质不足者进行改善;“健康体质保持类”,针对体质相对健康者实施促进。按责任主体分工可分为,学校要“教得会”,家庭要“督得紧”,学生要“动得勤”。所谓“融合”是指分层、分类、分工联动并协同发挥作用,分层是前提,分类是关键,分工是保障,三者有机融合,才能更切实际、更加具体地开展体质健康精准干预工作。

    基于“三分融合”一体化综合性干预理论,一体化项目组拟建立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精准干预方案,提出有效的干预策略。首先,将干预方案分为四步且环环相扣,即“条件保障”“精准测量”“有效干预”“健康评估”。其次,细化每一步的突破口与着力点,在“条件保障”上,围绕“课堂要上好、睡眠要达标、膳食要均衡、家长要践行”等方面建立保障体系。在“精准测量”上,注重“对标国标、智慧检测、精准分析、系统分类”,这能为精准干预提供数据支撑。“有效干预”重点围绕四个方面渐进性突破,概括为:“兴趣激发养习惯、分类指导处方全,家校协同责任明、体能技能并肩行”。在“健康评估”方面提出“争创健康校园、争建健康家庭、争做健康达人”。该方案系统连贯,有助于真正实现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促进。第三,实验验证精准干预有效性,探讨“三分融合”理论指导下的体质健康一体化干预效果,系统总结群体性和个体化的精准干预有效操作路径,不同学段、不同目标、不同主体实施精准干预应把握的关键。聚焦突出问题,探寻不同环境条件下实施“三分融合”干预的差异,为更广范围地实施精准干预提供重要借鉴。

    (二)研制“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破解大中小幼衔接难题

    体育学业质量评价是衡量体育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评价方式,中考、高考体育的评价重点考核的是初中、高中学段学业质量,学生不仅在每个学段学习完体育学科课程以后有一个学段学习的结果呈现,而且,国家体育教育质量监测也需要在原有监测体质健康的基础上,拓展学业质量指标,建立更全面的真正能够衡量体育教育质量水平的监测体系。运动能力等级标准的研制和智能化测评系统的开发,将能使中考体育更加客观、科学与精准,对促进考试公平发挥重要作用。对后续高考加入体育学科也能发挥关键性推动作用。基于优化中考体育、探索高考体育的需要,国家体育教育质量监测的需要,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完善体育学业质量评价的需要,以及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掌握1~2项运动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水平的需要等,通过实验、大数据采集、建模等系统研究,创建一套既有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又有对专项运动能力评价的等级标准与智能化测量系统至关重要。

    学校体育课程大中小幼不衔接已是不争的事实,造成的诸多体育教育问题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未被消除。《意见》提出:“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要贯彻落实好促进衔接的要求,关键问题就在于找到造成不衔接的根源何在。缺少运动能力标准以及未把握学生实有运动能力水平,衔接问题就难以解决。

    学生运动能力评价包含基本运动能力评价和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基本运动能力评价是按学段建立评价标准和设立相应等级;专项运动能力评价不按学段建立标准,而是基于专项运动内容与特点,基于学生学习的专项运动内容创建六个等级,一级二级为夯实基础期,三级四级为提高能力期,五级六级为发展特长期,建议实施“定级不定项”评价,即小学毕业达到运动能力二级,初中毕业达到运动能力四级。对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评价采取“定级不定项”的评价方式,不仅符合具有区域差异的国情、具有不同特色的校情,更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力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相同学段规定等级是体育学业质量有统一的规定性,而不定项是又富有灵活性,定级不定项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的评价才更符合体育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更好地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9年通过“基于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学生运动能力评价研究”,对学生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创建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确定了评价指标,研制了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评价方案。为了扎实推进学生运动能力标准研究工作,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在运动能力评价系统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2020年又申请获批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中国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与测评系统研究”,将通过实验研究、大数据分析确立等级标准。

    (三)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有助于实现享受乐趣与运动技能掌握

    体育学科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高中提出要求选项教学,小学、初中都采用的是按行政班级授课的形式,即“自然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形式,优点是便于组织,体育课时间安排灵活,不牵扯其他科目的课程时间,但明显的不足是难以满足学生运动兴趣分项教学,难以按照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难以促进运动技能掌握。一体化研究提出小学三年级以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一体化研究将体育课程划分为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大类,进行“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主要是必修选学的专项运动的学习。学校基于学校可开的、教师能教的、学生爱学综合设定所选项目,经过学生填报选项志愿,最终确定项目与重新按项目分班。采取“体育选项走班制”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器材和教师资源,更能满足学生运动兴趣,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并逐渐形成运动能力。

    三、结束语

    新时代要加快推进学校体育改革,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长期遗留的突出问题,体育课程一体化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无论是“三分融合”促进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运动能力等级标准”衡量学生运动发展水平促进衔接,还是“体育选项走班制”有效促进享受乐趣或掌握技能等,在推动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更加瞄准了体育“以体育人”的综合教育价值,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一体化精准干预理论与方案研究(课题编号:GYI2020010)】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