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问题研究综述
胡彩云++阴帅
[摘 要] 地缘政治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中亚获得独立的地缘政治空间以来,国内外学者给予了中亚更多的关注。国内学者从狭义和广义赋予中亚的定义,同时国内学者随着中亚的地缘政治的变化,重点关注着引起其地缘政治变化的重要因素,国与国关系的改變。对中国和新疆而言,中国是中亚地区的近邻,中亚和新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亚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影响必然会引起中国和新疆的一系列的变化,这是国内学者更为关注的事。
[关键词] 中亚;地缘政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K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6-0032-04
一、中亚的定义
在中国历史还是地理上的学术研究中均未出现过“中亚”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中亚地区在内的河西走廊以西广大地域空间统称为 “西域”。“西域”是中国史籍使用的一个地理概念,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尽管各史所记“西域”范围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均为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余太山先生主编的《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指出 “西域”有广狭两义,认为广义是指古代中亚,狭义指历史上的新疆。在该书中,通常超出新疆的范围,并没有将新疆与中亚严格区分出来。中亚学在中国算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中国学者研究中亚起步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对“中亚”概念的界定和接受,接受最普遍和最广的是苏联官方的定义,即指其下属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称,广义中亚指亚洲中部,包括中国(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阿富汗北部、印度西北部、伊朗北部和蒙古国及苏联部分地区。在中国学术界就狭义而言,亦是存在不同的观点,既有“六国之说”( 即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亦有传统的“五国之说”。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李琪教授指出“中亚”范畴的界定按自然地理条件,而不是政治疆域划分[1]。
二、国内学者关注中亚的地缘政治及其变动因素
随着苏联解体,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日益显现。苏联解体后,中亚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战略空间和特殊的地缘政治价值,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日益突出,中亚地区日益变成一个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的地区。中亚的地缘政治素有英人麦金德“心脏地带”说,也有国内学者张文木教授提出“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中枢”[2]的观点。此外,国内学者对中亚地缘政治价值不断进行研究深入和评判。孙壮志研究员认为中亚地区不能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 ,但是认为它是一个重要的配角 ,是一些帝国赖以强大的依托之一[3]。潘志平研究员亦认为中亚不可能成为地缘政治中心[4]。杨恕教授亦认为中亚不会成为新的地缘政治“核心地区”[5]。国内学者对中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国内学者关注中亚地缘政治的变动因素。中亚的地缘政治不是一层不变的,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许涛研究员在其新著《中亚地缘政治沿革:历史、现状与未来》(时事出版社,2016年)一书中系统地梳理了中亚地缘政治空间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格局,中亚地缘政治具有多元性特征。国内很多学者认为中亚的地缘政治是与经济、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整体。
一是中亚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地缘政治空间,使中亚国家间及中亚与俄罗斯关系间发生了关系的改变。柳丰华研究员的著作《俄罗斯与中亚》(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论述了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下的军事安全一体化和在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下的经济一体化。孙壮志研究院在其著作《中亚国家的跨境合作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里全面介绍中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对外关系以及中亚国家之间利用地缘优势发展边疆地区交流。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围绕中亚这个独立的地缘政治空间写了大量的论文。谢尔盖·拉戈夫斯基、陈国强、姜良根的《新邻国 新问题——俄罗斯地缘政治地位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3年Z1期),杨雷的《冷战后俄罗斯的中亚地缘政治战略》(《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许勤华的《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演变》(《亚非纵横》,2005年第3期),冯远的《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学理论》,2011年第9期)。
二是中亚能源是影响中亚地缘政治的重要因素。中亚被称为第二个中东,拥有丰富的能源,能源经济吸引大量的资金和外来力量,使中亚地缘政治发生重要变化,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本质特征[6]。许勤华撰写的《新地缘政治: 中亚能源与中国》(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张宁撰写的《中亚能源与大国博弈》(长春出版社,2009年),谢文心著的《地缘视角下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新华出版社, 2013年)。论文有王亚栋的《里海能源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今日东欧中亚》,2000年第1期),袁胜育、金胤静的《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析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等等。
三是外部力量的进入,在中亚展开激烈的竞争。赵华胜撰写的《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7年)等,梁超主编的《中亚博弈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论文有吴疆、王先丽的《“新布什主义”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潘志平的《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2008-2009)——相互交织的大小“博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曾向红的《重塑中亚地缘政治环境:2005年以来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赵华胜的《浅评中俄美三大战略在中亚的共处》(《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四是阿富汗局势是影响中亚地缘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汪金国的《苏联解体后阿富汗在中亚地缘政治转变中的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刘泓的《中亚地缘政治的焦点:阿富汗国家重建与民族问题》(《中国民族》2006年第11期),赵龙庚研究员的《“9.11”后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和平与发展》2002年第2期),巴哈提的《中亚地缘政治的现状与未来》(《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耶斯尔的《美国撤军阿富汗与美俄在中亚的博弈》(《新疆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等。
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创了中亚地缘政治的新局面。韩隽的《中亚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问题与思考》(《新疆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潘志平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创中亚地缘政治新局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英文版), 2014年第4期)。潘志平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亚的地缘政治》(《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科林·弗林特、张晓通的《“一带一路”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6第3期),曾向红的《“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想象与地区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6第1期),李琪《中国与中亚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缘战略意涵和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此外,还有学者关注伊朗的回归,给中亚地缘政治带来一定的影响。如韩隽的《伊朗的“回归”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新疆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三、中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及新疆息息相关
中亚是我国西部重要邻区,是欧亚板块的内陆腹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也将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關键地区。中亚是我国的近邻,与中国的新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亚的安全和稳定关系到我国和新疆的安全和稳定。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引起我国对外关系的改变。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区已成为各大国与各种政治力量相互竞争的重要舞台,它们在这里既竞争又合作。国内学者分析了中国在中亚地区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构筑了新时期中国的中亚地区新战略。孙力、吴宏伟主编的《中亚国家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姚勤华、戴轶尘的《中国与中亚地缘政治关系新析》(《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1期),封永平、姚志鹏《中亚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陆俊元的《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2期)等。
第二,中亚地缘政治与新疆安全息息相关。文云朝的地缘政治学的力作《中亚地缘政治与新疆开放开发》(地质出版社,2002年)从地缘政、地缘经济和地缘战略的角度研究新疆与中亚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新疆开放开发的自身优势、宏观区域背景以及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若干战略问题。潘志平、石岚的《新疆和中亚:地缘政治文化的考察》(《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6期)。国内学者对中亚的外溢因素给新疆带来的影响给予了很多的分析。孙壮志撰写的《中亚新格局与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蒋新卫著的《冷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与新疆安全和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范海虹的《中亚地缘政治态势及对中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影响》(《学术平台》,2014年第3期)等。
第三,国内学者日益关注中亚地缘政治对中国的非传统安全影响。中亚的民族、宗教、跨国犯罪活动、水资源、边界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很容易使中亚问题向周边国家蔓延,中国也难以逃免。吴宏伟撰写的《中亚人口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许涛《哈萨克斯坦民族宗教概况》李琪的《中亚的民族关系与地区安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2期),张丽娟《中亚地区民族问题与中国新疆民族关系:基于地缘政治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杨恕、王婷婷的《中亚水资源争议及其对国家关系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8卷,2010年第5期),许涛的《中亚地区非传统安全潜在风险的多元化趋势》(《国际安全研究》,2016年第5期)。蒲开夫、王雅静的《中亚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出路》(《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国内研究中亚已经有25年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硕果累累,特别是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研究中亚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构想以来,中亚和中国新疆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国中亚问题研究势必会迎来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李 琪.“中亚”所指及其历史演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兼论印度与中国安全合作的战略互补意义[J].太平洋学报,2010,(3).
[3]孙壮志.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J].东欧中亚研究,2000,(4).
[4]潘志平.“中亚”: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的思考[J].东欧中亚研究,2001,(3).
[5]杨 恕.中亚的地缘政治——历史和现实[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3).
[6]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兼论印度与中国安全合作的战略互补意义[J].太平洋学报,2010,(3).
[责任编辑:曾 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