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档案建设刍议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科研不端行为屡有发生,这不仅损害高校教师学术形象,而且影响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高校教师建立科研诚信档案,成为高校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规范科研管理的重要举措。如何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诚信档案管理现状,提出有效性的对策建议,促进我国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档案;管理现状;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科研不端行为屡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高校教师学术形象,而且影响了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教师年度考核中增加科研诚信内容,并建立科研诚信档案。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是用人单位和社会了解一个人诚信状况的重要资料。为高校教师建立科研诚信档案,成为高校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规范科研管理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分析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的重要性出发,找出当前高校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一、科研诚信档案建设重要性

    1.有助于督促高校教师自省自律

    高校教师是高校科研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高校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任。然而一小部分高校教师为了追求丰厚的经济利益、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等,不惜造假、篡改数据、甚至剽窃,在研究活动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造成科研不端行为的因素除来自外部制度不合理外,个人的自律缺失也是重要原因。科研诚信档案全面记载高校教师科研活动当中的行为与业绩,一旦出现科研不端行为,就会如实展示其不良表现,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压力和责任。加强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不是为了惩罚,也不是为了怀有恻隐之心使之暴丑,而是引导高校教师实事求是地做科研,严格遵守科研道德行为准则,主动履行科研规范,远离科研不端行为。

    2.有助于规范科研项目管理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将科研诚信状况与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科研项目立项、职务评聘……人才基地评审等挂钩”,这意味着科研诚信成为科研项目评审、科研资金分配的首要条件。在项目申报和资金投入时,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通常根据申报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重点难点、实施条件等进行评审,而对于项目申报人是否存在内容重复申报、立项不结、科研经费乱用、随意使用科研资源等科研不端行为并不是很了解,调阅申报人科研诚信档案信息,获取其从事科研活动的道德行为记录,可确保项目评审公平公正,有效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另将科研诚信档案纳入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实施“三纳入”和“四同步”管理原则,规范科研项目管理的同时,提高科研诚信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

    3.有助于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当今社会,科研诚信仅靠高校教师自律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完善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才是让教师安心从教、潜心科研的重要保障。在许多高校的评价体系中,教师们面临教学与科研两难选择,承受着巨大压力。视教学为主要责任的老师,教学的时间成本投入过高,教学质量方面的考量却难以在教学绩效中表现出来。视科研为主要责任的老师,虽短期内取得较多的“短平快”科研成果获得青睐,但从长远利益来看,不利于其科研能力的提升。现实的挤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上升空间,在教学与科研取舍之间,一小部分老师为让个人职业获得快速发展而选择投机取巧,助长了“轻教学、重科研”的风气,更助长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之风。因此,加强科研诚信档案建设,调整和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克服评价机制中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积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学术评价标准,进一步做好教学与科研的融通,让教师能从评价机制中得到应有的肯定,获得顺畅的职业发展空间。

    4.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诚信风气

    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坚持把教育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工作,把科学精神、科学规范、科研伦理、自律和自我道德养成等作为高校教师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让诚信价值内化为教师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加强高校科研诚信档案建设,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积极弘扬他们教书育人、治学严谨的崇高品质,为学校树立良好榜样。积极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对单位和个人组织行为的引导、约束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诚信风气 。对列入守信激励名单的信用主体,在申报项目、任(聘)用、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等情况下,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守信激励的对象。对有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信用主体,将其列入“黑名单”重点监管,依法公开曝光,并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惩戒,让失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承担相应的责任。“黑名单”中的失信主体在规定期限内能主动纠正失信行为和消除不良影响的,期限已满后,移出“黑名单”,转为档案保存。让守法诚信受益和违法失信受惩深入人心,积极营造人人学诚信、事事讲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高校科研诚信档案管理现状

    1.科研诚信档案建设意识较薄弱

    《意见》出台后,我国各高校纷纷成立专门的科研诚信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接受举报和组织开展调查工作,这是科研诚信建设管理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但对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不夠重视,没有设立科研诚信档案建设专项资金,科研诚信档案存在多部门管理,如人事部门、科研部门、档案部门,以及教师所在学院(部)或科研机构等,各部门推动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科研诚信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出现危机时,各部门之间常出现相互扯皮、推诿责任的现象。

    2.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如2009年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文件都明确指出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但具体落到实处的很少,相应的配套制度明显不足。对于高校,更是缺乏相应的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明确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和任务,没有细化归档材料范围及整理要求,科研诚信档案齐全性、完整性、科学性得不到保障。

    3.科研诚信档案记录内容不全

    科研诚信档案记录着科研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最终成果,是科研活动原始的真实记录,也是科研诚信和过程溯源的重要依据,对高校科学研究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并不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出发点,而是以应付上级领导部门的检查而进行。科研诚信档案记录原则没有遵循档案的严肃性、真实性和原始性,不能体现真实的个体原始记录。科研诚信档案记录内容不够系统,也不够全面,没有完全覆盖教师各个层面,尤其对从事科研工作以来的科研不端行为没有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不仅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科研诚信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诚信档案约束和监管效能发挥。

    4.科研诚信档案信息化建设较弱

    目前,高校科研诚信档案每年以海量存放,数量冗多,种类繁杂,大部分仍是纸质档案归档,电子档案相对不足。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电子档案已被越来越广泛使用,它有着纸质档案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一方面降低了档案管理成本,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传统档案管理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多人在多台计算机上能快速查阅同一份档案信息,实现档案内容更加开放。因此,推进科研诚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实现馆藏档案数字化,新藏档案电子化,提高档案利用和服务质量是当前管理工作要点。

    5.科研诚信档案评价主体缺位

    教师科研诚信档案是对教师个人过去从事科研活动的道德行为记录,记录过程的真实性、清晰性需要有一个评价主体去识别、判别和印证。若科研诚信管理主体和评价主体合为一体,就如同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竞技场,其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诚信档案评价主体严重缺位,评价主导权交给谁,评价标准是否科學,评价实施后的信度和效度如何监控,需要高校管理部门进行评估,正确引导教师的科研活动。

    三、高校科研诚信档案建设对策

    1.明确科研诚信档案管理主体

    科研诚信档案是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一环,科研诚信管理机构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工作,要将科研诚信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年度计划中,专门成立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专职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员,调整和完善全校各部门兼职科研诚信档案员的档案管理网络。为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发挥通力协作效应,诚信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对人事部门、科研部门、档案部门以及教师所在学院(部)等相关主体的档案管理要素、管理结构、管理流程、管理职能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重构,积极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保证资金投入,落实科研诚信档案业务工作所需的经费。

    2.完善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制度

    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应不断完善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为奖励惩罚提供明晰依据。首先,应系统梳理我国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相关政策、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等,划清学术不端行为的界限,引导和支持高校教师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建立健全科研道德规范,明确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其次,应规范科研诚信档案工作中的信息采集、录入、鉴定及发布等管理工作,明确科研诚信档案管理的对象、范围、内容、组织实施方法、诚信信息结果使用等。最后,应深入研究科研诚信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行科研诚信记录分类管理,健全负面信息披露制度、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制度,完善科研诚信监管措施,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

    3.谋划科研诚信档案内容

    当前传统的科研档案收集归档内容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科研创新活动的根本要求,科研诚信管理机构要强化科研诚信档案意识,积极谋划科研诚信档案内容,确保科学全面、真实有效、准确实时。科研诚信档案内容主要包含个人信息、科研记录和诚信记录三个方面。个人信息要尽可能全面,除基本信息外,应着重记录高校教师的学历背景、教育经历、科研与学术经历、科研成果、学术奖励等。科研记录应真实反映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学术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申请书、立项批文、合同书、中期检查重要数据记录、结题鉴定材料、项目结题成果(论文、专著、专利、产品等)。诚信记录应包含高校教师个人诚信教育情况、诚信承诺签署及遵守情况、审核把关学生发表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及实验的可重复性等,特别是对从事科研工作以来的科研学术不端行为应做完整记录,要详细记录做出科研学术不端行为判定的单位名称及判定依据。另外,将科研诚信档案内容与科研失信风险相结合,积极做好与科研诚信评定信息共享准备,将高校科研诚信的约束力最大化。

    4.推进科研诚信档案管理数字化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高校科研诚信档案建设应全面提速,积极贯彻落实“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战略,着力提升档案信息化应用层次。一方面高校领导应解放思想,增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加大专项资金投入,购置必备的信息化基础设备,做好档案库房安全防护设备添置,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档案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互通互联,实现档案全天侯异地查询科研诚信档案和信用记录,提高办公效率;另一方面将已归档的“老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并转换为电子文档,做好科研诚信档案目录数字化和档案全文数字化,提高检索效率,减少档案原件的使用频率,利于档案永久保管。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制度,使制度变为归档人员的自觉行动,积极推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入档举措,电子文件归档要求做到统一格式编目、统一标准上传系统,确保档案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共享性。

    5.改革科研诚信档案评价机制

    科研诚信档案的管理机构与评价机构应该分离,避免因职能混淆而影响科研诚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科研诚信档案管理中,建议引入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教师科研诚信档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甄别,评定教师诚信等级,给予不同的诚信识别。科研诚信评价结果与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定、荣誉及薪酬等硬性指标衔接,“让事实说话”,减少在这些指标评定中由评委方个人判定而产生的主观影响,以诚信评价结果为准,提升评审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环境。另外,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高校教师数据库,数据库记录科研诚信状况,向社会、同行专家、学生开放,促使教师科研诚信档案参与公众对话,接受社会评价,接受第三方评价,这样不仅可以约束教师的科研行为,而且还将大大规避学术腐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艳红,唐菁蔓.关于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的若干思考[J].兰台世界,2018

    [3]刘春艳.论高职院校科研诚信档案建设及相关惩防体系的加强[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4]刑雅娟.浅析诚信档案建设对科研不端治理的意义——大数据视野下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J].山西档案,2017

    [5]谢英华,吴立利,韩 铁.浅谈军队基层科研单位科研档案的管理[J].生物技术通讯,2017

    [6]郑海武,周秀芝.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档案建设的问题和策略[J].兰台世界,2014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档案馆)

    基金项目: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高校科研诚信档案与科技计划管理研究(项目编号:WP2044);广东省科技厅海外名师项目(项目编号:2020A1414010369);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问题及档案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20GJ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吕中元(1976-),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研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