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个自信”的社会主义历史逻辑
贾希望
[摘要]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分析“四个自信”的历史逻辑,理论自信是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下,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理论基础,是共产主义的科学依据;道路自信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下,面对产业资本的全球化,殖民国家的剥削与侵略,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独立自主和工业化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自信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下,面对发达国家的垄断,在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周期定律下,社会主义制度显现出优越性;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离开文化自信就不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四个自信”;社会主义;历史逻辑
“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正式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进一步完善了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体系。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第一,‘四个自信主体是中国;第二,‘四个自信的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扎根在历史实践发展的土壤之中。研究“四个自信”不仅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也要弄清楚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
一、理论自信——从空想到科学——共产主义的科学依据
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从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涌现出一大批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中最重要的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基础,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由于19世纪前,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不成熟,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获得现实力量的支持。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是从理性的、人道的原则出发,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现实理论。
由于第一次科技革命,直接导致了以蒸汽动力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的发生,大工业时代到来。“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④”大工业造就了一个人数众多的,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工业无产阶级,在现代社会两大阶级的利害冲突和对抗面前空想社会主义成了时代的落伍者。“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战略策略。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开始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之所以自信在于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⑥”“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⑦”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道路自信——从理想到现实——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既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又推动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⑧”西方国家在走向垄断的同时,加紧了争夺世界市场和势力范围的竞争,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高潮。
列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运动变为现实,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突破了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开创了一条实现工业化的崭新道路。列宁逝世后,苏联通过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苏联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抓住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机遇,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并相继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由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大战与民族解放运动促使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道路自信之所以自信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早在建国初期,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全新的问题:工业化与社会转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解决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现代化,如今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向复兴的前进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制度自信——从模式到特色——落后国家的现实选择
20世纪下半叶,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造就了一批新兴产业,带动了发达国家原有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技术革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苏东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放弃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和发展方向。
在历史上,新制度的确立,都经历了革命与复辟的长期斗争。因此,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历史主体只有通过长期努力奋斗才能够战胜挑战,实现由旧的社会形态到新的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历史的年轮来计量,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说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要彻底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虽然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面临严峻挑战,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追求并没有因此而终止。
制度自信之所以自信在于中国共产党回应时代挑战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大地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它不仅使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文化自信——从文明古国到东方强国——民族屹立的脊梁
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赓续不绝,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⑨”中华文明自古在世界文明史上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自己的文化基因充满信心。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看待自己的国情都不应该局限于本国一隅。苏联亡党亡国根本原因是苏联人民忘掉历史,直接否定斯大林和列宁。文化自信不仅仅要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也要放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不仅要往前看,也要往后看;不仅看到国内也要看到国外。改革开放前后不能相互否定,如果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就是否定革命、建设的历史,就是否定历史文化根基,就是否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五千年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气节。
总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是理论逻辑统一于历史逻辑,既要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更要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四个自信”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自信,真正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
[注释]
①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候惠勤.从“四个自信”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8).
③《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④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2009年版:第63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568页.
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候惠勤.从“四个自信”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8).
[8]张雷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J].马列主义与中国化,2014(2).
[9]朱佳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