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实效从精确教学内容开始

    翁建明

    【摘? ?要】精准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真实、有效地发展。实施精准教学,必须精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实践为基础,从“依据课标教材、立足真实学情、指向高阶思维”三个维度,选择、调整、重组、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精准教学;真实学情;高阶思维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精确教学内容是师生充分对话、课堂不断生成、学与教和谐共生的前提。为此,教师应着眼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精准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学与教双边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依据课标教材,精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問题。“教什么”决定了教学方向和教学成效。综观小学语文教学,从名师到普通一线教师,即使面对相同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也非常大,“教什么”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究其原因,主要受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教学经验等因素影响,课程标准的解读和运用存在主观随意性。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只有准确把握其目标要求,才能精确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一)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精准选择,必须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使之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1.凸显语文课程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能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重工具性、轻人文性,也不能走回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老路。必须把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一课时,有的教师抓住“神话故事”这一文体特点,把教学内容确定为了解故事情节、学习复述故事,而对女娲的精神置之不理。这样处理教学内容虽然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但弱化了神话故事的教育价值,背离了语文课程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2.精准对接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分学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螺旋上升,不断发展。以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要求为例,第一学段为“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为“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为“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此可见,三个学段的古诗文教学应各有所侧重。教学时,只有准确把握要求,才能精准选择符合学段特点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钻研语文教材,明确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媒介。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把握教材的要素序列和体系,深刻领悟编者的编写意图,能帮助教师精准地确定教学内容,体现教材的育人价值。

    1.紧扣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立足语文知识和技能训练,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教学时要用足用好这些“干货”。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以《花钟》为例,教师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把读懂三个自然段的内容,找到三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概括的方法:一是直接引用关键语句中的重点部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进行概括;二是抓住关键语句的重要信息“植物开花的时间”“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进行概括。

    2.围绕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理应成为教师精确教学内容的依据。例如,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课后习题如下:①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②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读,抄写下来。(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③“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同学交流。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一,边读边想象,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第二,背诵第1自然段;第三,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特点;第四,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联系生活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教学内容紧紧扣住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育人功能就会得到强化。

    二、立足真实学情,精准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通过预学前测、课堂评估、课后诊断等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学习差异,精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习真实发生。

    (一)掌握自学情况,增删教学内容

    一般而言,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的逻辑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并依预设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这个实施过程,主要体现教师的意愿,学生无论“会”还是“不会”,都得跟随教师按计划进行。虽然突出了“教”,却影响了“学”。有效的教学应该着眼学生的“学”,把真实的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以精准的教学内容带动学生学习。

    1. 利用学习平台开展课前预习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学校和家庭跨越时空进行沟通与交流成为了一种常态。各种各样的学习交流平台为教师及时了解真实的学情提供了保障。学生可以发布朗读音频、练习截图,完成在线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平台反馈自己的预学成效。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针对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教师在预学时布置任务,让学生读课文,针对有疑惑处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班级微信群提交作业后,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文中的“挓挲”一词不理解,于是增加了鸟儿“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生动直观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了为“学”而“教”的目的。

    2.利用教学设备进行课始摸底

    强大的现代教育技术为精准教学提供了可能。比如,利用平板电脑,教师可以即时获得精准的数据支持,让教学内容的调整有据可依。还以《麻雀》为例,教师在上课伊始通过平板电脑让学生选择“嗅、奈、拯、嘶、庞”的读音,发现读音错误主要集中在“庞”字,而教师事先预设的“拯、嘶”则基本没有错误。于是,教师即时删减了原有的教学内容,把精力聚焦在“庞”字的教学上,很好地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读音。

    (二)借助教学检测,补充教学内容

    诊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是及时了解学生学情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精准补充教学内容,可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1.巧用课堂作业

    《语文作业本》是编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精心编写的,紧扣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评判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并补充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补齐短板。如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的课堂作业中,最后一题要求学生“阅读冰心的诗集《繁星》,选择一首诗工整地抄写下来”。批阅学生的作业后,教师发现学生抄写的都是课文中出现的三首短诗中的一首,课外积累的一首也没出现。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把冰心的诗集《繁星》制作成电子文档,发送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短诗,既提升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又促进了语言的积累。

    2.组织单元检测

    组织阶段性检测,查漏补缺,是教师自我诊断教学的常用方法。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编制试题,通过检测,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和技能短板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拓展课程资源,合理地补充匹配度高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集中教学”,还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向学生发送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实现人人达标的目的。

    三、指向高阶思维,精准统筹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主要以“知识”为本位,学生学习时以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思维为主,很少用到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研究表明,高阶思维不是教师“教”出來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只有还“学”于生,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高阶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和提升。

    (一)立足主题学习,重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宽阔的视野,从单个文本解读走向单元整组文本解读,选择一个或多个结构化主题,精准重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主题学习,通过联想将原有经验与当前的认知活动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师以这一语文要素为主题,引导学生整组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所有的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在比对学习中分析其表达特点,鉴赏其作用,总结出表达规律。重组后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巧设周期作业,拓展教学内容

    所谓周期作业,指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专题或自主选择专题,独立设计学习活动,自主收集学习材料,通过“探究—建构”完成的作业。周期作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四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大门”为例,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项周期作业,把教学内容从现代诗拓展到古诗词,引导学生任意选择一位诗人的诗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尝试用PPT展示研究成果,与同学交流分享。其中一位学生以李白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大量的李白的诗,并对李白的山水诗按人生经历进行了归类,找出了各类诗的特点:人生得意时与朋友游山玩水,心情明朗;人生失意时独自闲居山间,心情灰暗。最后得出一个有趣的发现:李白爱吹牛说大话。虽然学生的研究成果显得稚嫩,也不严谨,但对一个四年级学生来说,最可贵的是在学习内容拓展的过程中,其高阶思维得到了发展。

    精准地选择、调整、重组、拓展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判学情,精确教学内容,实现由重“教”到重“学”的蜕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浙江省丽水市囿山小学教育集团? ?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