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视域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王康
【摘要】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让高校贫困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锻炼了自身的能力。高校应以全面育人为理念,以提升学生发展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引领,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创教育;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83-02
2015年6月18日,教育部发布了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与百度、英特尔、IBM、微软、西门子等17家企业达成协议,探索校企合作研究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新模式。自此,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性资助育人是当下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发展性资助育人相结合,让更多有潜质的高校贫困生参加到双创教育项目中,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发掘潜力、积累经验、树立自信、展现才华,实现从“输血式”资助向“造血式”资助。
一、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现状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同年6月,政府发文支持大学生创业。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期间,要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双创与产业的融合。”当前,创新创业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加快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全面提升自我价值。在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激发大学生群体参与创新创业,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动能转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和高校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大学生参与双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发展潜力巨大
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敏捷、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和探索精神。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青年大学生表现出朝气蓬勃的奋发精神和参与精神。相关数据表明: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6年,登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者近61.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6.7万人;参加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人从2015年的20余万人到2017年150余万,全国超过1 256家高校率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也从2016年的2.86%增加到2017年2.93%。全国各大高校内部逐渐加大了对双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力度,双创教育体系逐渐成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也较2015年更为有效。
(二)创新创业的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相关数据表明,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中,有40%的学生来自于985高校或者211高校;大学生创业群体中,超过75%的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排名大多在全校排名的前30左右;超过70%的创业者在大学担任过学生干部。创新创业的学历结构趋于合理,2017年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较之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研究生参与创业同比增加94.7%,远高于本科学历和专业学历创业者的增长速度。创业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有极大的提升空间,相关研究数据表明,2013届大学生毕业生创业3年后生存率仅为4.7%,相比美国大学生20%的创业成活率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
由于中国业已存在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差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比例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7年,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大学生,有46%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占21%,西部地区占26.5%,东北地区仅为6.5%。虽然相比2014年各地区大学生创业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总体上依然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不过,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创业者虽然在人数总量上逊于东部地区,但25,6%的增量远高于东部地区7%的创业者增长速度。
二、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据此,国家陆续出台了系列学生资助政策,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累计资助学生4.25亿人次,资助总金额累计近7000亿,资助范围涵盖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数以千万计的贫困学生在国家的资助政策下顺利完成了学业。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以育人为向导,资助为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应有之义。
作为当下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发展性资助关注的重点并不在给予学生多少金额,而是更加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与自我发展。全国各地的高校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例如清华大学创新资助工作理念,提出构建“基于诚信、基于需要、基于服务”的新经济资助体系;东华大学围绕着创新育人机制和体制,提出了“经济保障、发展支撑、价值引导”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模式;长安大学将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通过资助与奖励激发学生的自立意识;中国人民大学从创新资助育人的活动载体这一层面出发,开展了“人大使者家乡行”的活动,让学生以“人大使者”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学生既服务了家乡,锻炼能力又宣传了学校;北京大学搭建了“燕园领航”“燕园携手”“文明接力”等发展性资助育人平台,以学生服务总队的模式,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既能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又能获得精神上的关怀,还能得到能力上的锻炼。
不同于保障性资助体系,发展性资助体系的重点不是每年向贫困生资助金额的多少,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总的来说,各校开展的发展性资助体系虽然形式多样,内容多元,但均囊括了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经济资助;能锻炼贫困学生实践技能和发展动力的能力资助;以及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积极心理的精神资助。
三、双创视域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校双创教育,提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完美的契合了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强调通过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能力的核心观念。因此,构建双创视域下的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十分可行。
(一)以全面育人为资助理念
双创视域下发展性资助体系建构,应在“全面育人”的思想下,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社会实践平台,在满足贫困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尊重、理解、关心和激励贫困生,构建多层次的贫困学生发展平台。在实施发展性资助过程中,要把握整体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确定资助的方式与资助的力度;重点性原则要求高校的资助重点关注特色困难群体,做到突发事件、突发困难群体和突发急难事件有应急资助;坚持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通过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创新创业平台,满足学生自我提升与发展的需求。
(二)以提升学生发展能力为主线
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下,更是社会生存能力、社会适应和能力发展的低下与短缺。”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不在于给予贫困群体经济上的救济,而是提高贫困群体的个人能力。因此,将双创教育的理念引入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以提升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为主线,通过给贫困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开拓和就业拓展等方面,建立面向全体贫困学生的分层次、分类别的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对于大一新生,重点应当放在心理辅导方面,针对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薄弱,自卑、敏感的性格,以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为主,帮助贫困学生以自信、阳光的心态适应大学生活;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应以能力锻炼和实践素质提升为主,重点是培养贫困学生的創新创业竞争能力。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创业实践为导向,以创新引领和知识辅导为手段,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同时,针对大三和大四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选择科研课题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科研立项,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的心理资本与社会资源。
(三)以项目为引领
双创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没有项目的引领,双创教育也好,双创教育视域下的发展性资助育人也罢,只能是浮光掠影,纸上谈兵。因此,高校的发展性资助要“以项目为引领”的模式组织实施。具体而言,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设置发展目标,可以组织团队也可以个人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给予项目经费支持与指导。“以项目为引领”的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项目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内容涵盖科技创新、自主创业、学业提升以及素质拓展等;项目形式多元,包括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创新创业比赛、创业小团队、活动社团等。每个项目均有相关领域较为熟悉的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的结题。
结语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事关教育公平,是国家必须保障的一项公益性事业。双创教育下的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在给予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将资助的重心放在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变“保障”为“创造”,变“输血”为“造血”,有利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