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轩静文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基于道格拉斯·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还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在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来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供给,能够从更深的层面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中获得相关启示,从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制度变迁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119-02
一、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现象。制度变迁不是泛指制度的任何一种变化,而是特指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代替原有的制度。①制度变迁理论产生于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诺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可以通过提供有效信息,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的成本,抑制人的机会行为主义,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同时,制度的程序公正和实质正义也提供了框架激励。因此,制度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制度存在正的外部性,好的制度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激励。②
在对制度及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上,一般来說有两个学派:一是以托尔斯坦·凡勃仑(Thorstein Veblen)为代表的旧制度学派,另一个是新制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微观经济学的框架来研究制度变迁,通过案例研究和个案分析,从历史的视角对制度进行实证性分析。③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产权理论。描述个人和团体的激励制度;(二)国家理论。国家界定和实施着产权;(三)意识形态理论。解释各种不同的关于现实的观念如何影响个人对变革“客观”环境的反应。④三种子理论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诺斯认为,对于不同主体推动的制度变迁,其成本和收益是有所不同的。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根据制度变迁的不同主体,把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和“强制性制度变迁(compulsory institutional change)”。顾名思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实施动力是获利机会的诱使,是由某种原有制度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其实施特征是自发性和渐进性,是一种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组织的领导者,变迁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比起来,变迁时间短。
诺斯的制度解释强调路径依赖的影响。路径依赖可能使制度变迁出现两种情况: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不管沿着哪种路径,都会形成自我强化。因此,制度的初始选择尤其重要,如果初始制度选择不正确,就会导致对低绩效制度的持续依赖,并形成恶性循环。反之,对高绩效制度形成依赖,进入良性循环。⑤
二、制度变迁理论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自从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教师专业发展便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成了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根本,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即指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⑥
从学校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学校教学育人质量的关键,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它是教师实现自我职业价值的需求。但是,在学校中,教师专业发展常常难以自发地、顺利地实现。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活动的。如若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教育的理想变革,仅靠资源的投入和道德的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中的制度才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变革最有效的力量。
学校中的制度变迁是指学校废除原有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过程。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这三大部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式制度”是指在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制定的政策、规章制度等成文的规则体系。“非正式制度”是指在学校中,受到教师广泛认可的,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尚未成文的规则体系,它常常以无形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信念之中。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相比较而言,其变迁没有正式制度容易,因为它是存在与人们的内心信念中,潜移默化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变迁需要经过更加复杂的过程和更加有力的力量的推动。三大要素之一的“实施机制”在制度的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健全的实施机制,任何制度都只是纸上谈兵,难以落到实处。判断一个组织的制度是否行之有效,关键是看该组织的制度实施机制是否健全。
三、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平衡各个层面的利益
诺斯强调在“新经济人”假设前提下的利益主体理性追求“潜在利润”外在化是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个人、团体和政府等组成的“广义企业家”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利益主体期望获得旧制度中无法实现的“潜在利润”导致了新的制度安排的形成,这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导致变迁的客观必要条件是出现了制度非均衡导致潜在利润的产生,从而诱致制度的创新。学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在于变迁能够增进各个层面个体的利益,这也是某一个人或群体推动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注意要平衡各个层面的利益,以保证制度顺利变迁或保持相对的稳定。
(二)唤醒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需求压力的大小也是决定制度变迁进程的重要因素。有了教师们的内在心理需求,教师专业发展才会呈现良性发展。在中小学,教师们可能会对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存在一定的疑惑,担心付出难以收到成效。因此,为了促进教师自我实现和专业化,有计划有意识地唤醒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来不断唤醒教師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鼓励教师自我实现,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使他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同时实现“育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三)重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生活习俗等,一个新制度的嵌入,除了会与正式制度发生冲突之外,非正式制度也在影响着新制度,其影响程度或强或弱,表现形式不一。⑦教师专业发展受到诸多非正式制度的制约,或与诸多非正式制度发生着冲突。可以说,非正式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注重价值信念的正确引导,注重对教师的精神引领和塑造,营造积极向上,有活力的校园精神,创造有益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发展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使教师在一种具有正能量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四)教育部门发挥引领作用
诺斯把国家理论纳入制度变迁理论中,是其突出的创新。诺斯认为,国家在经济活动中不可能是“中立”的。国家更像一个歧视性的垄断者,区别对待各种成员并对之设计不同的产权,以使国家收益最大化。同时,国家也受其他国家或国内社会个体这样一些潜在竞争者的制约,每个国家都想使自己的成员有更好的境遇。诺斯指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任何关于长期变迁的分析中,国家模型都将占据显要的一席。”⑧因此,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有计划、有意识的顶层设计,将有力地推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学校管理环境的制约,反过来也可能影响学校的变革。所以,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要重视学校的管理环境。学校可以在制度这个“外塑力”推动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促使教师提高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进而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非正式制度,这也正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追求的方向。当然,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依靠制度的推动,更需要教师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做出积极的回应。教师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反思和研究等多种途径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态度和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机制,提高教学实践智慧,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注 释:
①张翼编著. 教育发展与制度选择 我国二十五年来教育制度变迁分析[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09.
②曾羽著.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创新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05.
③刘晓萍.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98-99.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06.
⑤桑玉成,邓峰,鄢波著. 制度优化与制度创新[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12.
⑥郭平,卢雄,李小融主编. 高中校长论教育教学与管理[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06.
⑦郝保伟著.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03.
⑧(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06.
参考文献:
[1]张翼编著. 教育发展与制度选择 我国二十五年来教育制度变迁分析[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09.
[2]曾羽著.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创新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05.
[3]刘晓萍.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98-99.
[4](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06.
[5]桑玉成,邓峰,鄢波著. 制度优化与制度创新[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12.
[6]郭平,卢雄,李小融主编. 高中校长论教育教学与管理[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06.
[7]郝保伟著.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03.
[8]鲁鹏编著. 实践与理论 制度变迁主要流派[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09.
[9]吴勇锋.从分歧到整合:制度变迁解释性研究的演进[J].东南学术,2019(05):141-150.
[10]包水梅.我国学科评估制度的演变——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