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外交“朋友圈”越来越大的原因
王艳
[摘要]步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国际社会愈来愈加期待聆听中国声音,看到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中国外交“朋友圈”越来越大,绝非一日之功,守原则和平共处,促改革壮大经济,扬文化重塑形象,惠世界引领合作,内外兼修,以德服人,这正是中国外交“朋友圈”越来越大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中国;“朋友圈”;一带一路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华民族和善友好、结交远朋的传统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与诸多国家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携手推动了世界文明车轮的滚滚向前。步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亚投行风生水起,成员已扩展至70个,成为全球顶级金融机构。G20峰会惊艳世界,二十国元首齐聚苏杭,奠定世界经济前行基调。上合组织日益壮大,横跨欧亚,合作领域持续拓宽。如今,中国外交“朋友圈”越来越广,国际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细细品味。
一、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广交天下好友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该原则成为后续解决中国与印度、缅甸、尼泊尔、阿富汗等国历史遗留问题和边界问题的重要依据,为新中国的巩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成为世界外交政策理论的重要成果。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石沉历史之海,反而在大浪淘沙的外交洪流中洗尽铅华,更加熠熠生辉,成为中国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制胜法宝”。依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中国承担起更重要的政治经济责任,无论是上合组织的发展壮大,还是G20峰会的踊跃主办参与,无论是亚投行发起组织,还是“一带一路”的酝酿建设,其核心理念都是建立于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的基础上,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传承,更是对原则的升华发展。
近年来,国际社会愈来愈加期待聆听来自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对硝烟弥漫下的人们,中国悲悯同情,果敢伸出援助之手。对全球变暖的危机,中国义不容辞,庄严做出减排承诺。面对经济衰退,中国励行改革,充当世界发展引擎。中国积极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参与国际事务,引领全球治理,时刻展现出了一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大胸怀、大视野、大担当,着力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并为之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打造了一系列协调、沟通的全球性纽带和渠道,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石,中国正在着力解决人类和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始终保持推己及人的良好心态,这正是中国外交“朋友圈”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改革开放,建设小康引领世界经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力挽狂澜,洞悉世界政治经济走向,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中国经济如同开闸泄洪的大坝,自此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始终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刷新了长期高速增长的世界纪录,堪称世界经济的奇迹。世界各国也从观望迟疑到充满信心,积极参与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中,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平台,在互惠互利中助推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是一场经济改革,更构筑起了完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1993年,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围绕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等角度,进行了纲领性的阐述。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对理论体系进行完善补充。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强大自身的同时并真诚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沟通交流,毫无保留地“授之以渔”,赢得广泛尊重和认可。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许多传统的经济大国、强国经济增速持续走低,甚至深陷危机泥淖难以自拔。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特别是在中国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改革措施层出不穷,产业转型步伐扎实。以2016年为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不仅在低迷的世界经济中“鹤立鸡群”,保障了本国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还为全球经济带来一股“清流”,贡献出全球三成的拉动力。走近中国谈成合作,已经成为各国提振本国经济的重要共识,这正是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
三、弘扬文化,中华文明重塑华夏形象
汉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间科技文化对中亚、东亚、南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各国使节往返于中国,贸易频繁,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输出到周边各国,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有效提升了各国的生产力。同时,文学、艺术等文化元素的输出更为明显,影响也更为深远,至今很多国家的文字、节日都与中国息息相关。历史证明,文化是国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润滑剂,是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点,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更加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助推人类社会发展向前。
弘扬中华的工作任重道远,但成效日渐显现。不久前,特朗普夫妇在海湖庄园迎接习近平夫妇,礼节待遇考虑周到的同时,应注意到一个细节,两国元首夫妇共同欣赏了特朗普的外孙女和外孙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并且背诵了《三字经》《唐诗》,盡管都是外交礼节当中非正式的部分,但是充分展示了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认同,赢得中国普通群众大力“点赞”,好感倍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
当下,一项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举措开展地如火如荼,孔子学院起步于2004年,历经十余年发展已经遍布140多个国家,512家孔子学院和千余所孔子课堂,作为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它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传播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增进了更多人民对中国的好感,为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格局增添动力。
四、一带一路,纵观欧亚重塑全球格局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赋予了古代丝绸之路全新时代内涵,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丰富了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涵,为沿线国家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成为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獲得了广泛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带一路”的提出可谓是振臂一呼、群雄响应,历经三年时间,先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相应支持,中国也与沿途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合作协议,中国对沿途国家的投资突破了500亿美元,一批重大项目加速落地,涉及基础设施、能源开发、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一带一路”正在由倡议变成现实,真正实现了沿途国家的优势互补,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提速发展,解决了大批就业,成为惠及沿途国家的“大动脉”。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在更多领域得到深刻认同。中国对所有国家坦诚相待,言必行,行必果,构建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平台,推进标志项目,互联互通当中展现出新时期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赢得众多国家的赞赏和认可。特别是中国进一步丰富“一带一路”内涵,着力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使得沿途国家更加精准地找到合作的契机和切入点,给予大家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在“五通三同”(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三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求同存异的理念源远流长,中国始终保持宽广的胸襟,坦诚结交天下朋友,自始至终,从未改变。中国外交“朋友圈”越来越大,绝非一日之功,守原则和平共处,促改革壮大经济,扬文化重塑形象,惠世界引领合作,内外兼修,以德服人,这正是中国外交“朋友圈”越来越大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王义桅:“一带一路”呈现七大新气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3-27.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327/c40531-29172265.html.
[2]姚遥:塑造中国独特的国家形象[J].公共外交季刊,2014(2):33-39.
[3]南方评论.共商共建共享的伟大构想——写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三周年之际.http://money.163.com/16/1008/14/C2S55FEH002580S6.html#from=keys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