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小学文言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焦胤凯
内容摘要:对比罗才军与赵志祥老师的课例,小学文言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字词发音、释义以及文章传达的感情,但并不是通过逐字逐句解读来理清文章大意,再解读感情。而是在学生大量的朗读中不断纠正学生的释义与感情,提高學生参与感。教学方法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鼓励、反馈、引导等的合理利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文言文 《伯牙绝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引言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多数没有经验的老师会采取与传统散文、小说教学一样的教法:解决生字词理顺大意,然后解读情感。把这种方法照搬到文言文中,往往导致老师讲完学生不知所言,勉强记住了很快也会忘记的情况。这种极其低效率的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无疑是一种摧残。而且单调的字词解释对于没有任何文言基础的小学生来说,其难度不亚于再学习一门语言,而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了解文言文,了解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把握
文言文教学不同于小说、散文教学,前者在解读感情前需要学生能够把握字词、通识大意,后者则只在字词上花费较少的时间,更着重于对情感、语言、心理等的解读。小学文言文感情比较简单,比如《伯牙绝弦》一文中,主要讲的就是“伯牙鼓琴觅知音”、“知音离去不复谈”的感情,这些简单的感情完全可以在学生解读字义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感悟出来。选入小学课本的都比较简单,教师不需要过度解读,把《伯牙绝弦》引到各种关于朋友的格言等。而且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做到“一课一得”便是最合适的。
1.引入激发兴趣
罗才军老师在引入过程中是一个简短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音乐有关的文章”,简单快捷的直接进入课堂。而赵志祥老师从“伏羲”引入,巧妙地利用中国文化的魅力,来吸引同学们对课文的兴趣,通过“瑶琴”这一线索引入课文,对比起来各有优点,但是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赵志祥老师的引入更受学生欢迎,学生会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文言文了解很多有意思的古代文化知识,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对学生来说有深远的意义。从激发学生兴趣来说,教师应该在引入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同学们熟悉的事物进行引入,如果引入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来说过于陌生,需要学生过多记忆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因此要注意引入适度,好理解。
2.大量的读
观看罗才军老师和赵志祥老师的课堂,他们大量的运用朗读来加深同学们对古文的印象,开始先是自读,要求每位同学读至少读三遍以上。在这个读的过程中,预习过的同学对文章更加熟悉,没预习过的,在结合注释读的过程中,也会对课文有了大概了解,知道是“伯牙与子期的故事”。然后罗才军老师,让同学们在读完后,找出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点名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对不合适的解释再进行合理引导。
比如在赵志祥老师的课堂中,学生读“峨峨兮/若泰山”读成了“峨峨/兮若泰山”,这就知道学生是不了解“兮”是“语气助词”的,再邀请其他同学读,让读对的同学来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同学们“互相答疑解惑”的过程中,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字词释义。赵老师说“语文的灵魂是语言积累,最好的方法是读和背”。“学生能读懂的不要再讲啊,更不要把形式主义的浪费生命的东西放在课堂上。”在赵老师这堂课上,没有繁琐的内容分析讲解,没有“绕弯子、挖洞”让学生跳进去爬不起来的“浪费孩子生命”的问题设计。只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品味诵读。再比如罗才军老师课例中:
师:那么这里伯牙“谓世”的“谓”是什么意思呀?
生:想。
师:是想吗?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有些不太好懂,没有的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我还是请你,“谓”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合适?(在PPT上展示“谓”的三种意思)
生:第二种,认为,以为。
师:伯牙认为世界上(生:再也没有知音了)再也没有知音了,那么“乃破琴绝弦”中的“乃”是什么意思?
生:就。
师:于是就破琴绝弦。好,理解之后我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
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一个学生与老师一起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来理解文中的难点,印象更加深刻,并且在理解后,再让学生进行一个带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分开把难点全部读通,再进行全文的有感情的朗读,在课程即将结束前,学生已经对全文读了二十遍左右,再让同学们自主的去脱离课本,完成背诵,这是一个解决字义难点的教学过程,而情感的解读也是在大量朗读的过程中解决的。
3.引导学生联想情感
文言文除了让学生释义,就是对情感的解读,在这里情感还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效果来反应,因为了解了课文释义,学生基本把握了文章应该以怎样的情感来读出来,这时候,教师就是要引导他们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说成字面上的话,这是一个学习逻辑表达的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
师:也就是说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而且听懂了这位名满天下的琴师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
生:(心声)
师:这样看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声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内心的什么?
生: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
生:志向是以后能象巍峨的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
师:什么样的胸怀?
生:胸怀是心胸宽广像江河一样能撑万里船。
此处一位同学很准确的说出了子期的“善听”的表现,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来把它总结成更加准确精炼的语言,很好解读了文章的情感。在这方面,两位老师都引导的特别好。
三.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
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环,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课堂事半功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对比罗才军老师和赵志祥老师,他们共同的突出点就是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不是老师单纯的讲,而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毫不吝啬的鼓励。赵志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的比较好。
1.激发学生兴趣
赵志祥老师开场就告诉同学们:“回答对了功劳算自己的,回答错了怪老师,是老师问的问题太难了。”一句话,虽然还没讲课,却不仅让学生对自己有了好感,而且也鼓励了学生接下来过程中积极回答问题。引入过程中,通过讲伏羲发明的东西来把同学们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之中,然后通过朗读一篇写伏羲的较简单的文言文,进一步把同学引入到对文言文的感受中。在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入之中,同学们对文言文的抗拒就会逐步化解。引入课文后,赵老师出示了两种版面的课文:横式和竖式(竖式的没有标点)“智商高的可以读竖式的文字,想读横式的请举手!”由于赵老师的“激将”,被贴上“高智商”标签后的学生情绪高涨,一致表示要读竖式,带着“挑战”很快投入到朗读之中。赵老师还通过与学生比赛谁读得好,激发学生的求胜心,让同学们在紧张又开心的氛围中对课文进行了背诵。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激烈学生的办法,在赵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欲望被很好的激发出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充分的鼓励
在两位老师的课例中,频繁的出现类似“你真是太棒了”、“哎呦,你真是了不起”这样的话,同学们也在这样的鼓励中更加积极的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生:(读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哎哟,我看你肯定下过功夫了,真好,读得真不错。来,我们也一起这样地来读一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师:真好,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指名读文)
生1:(读全文)
师:注意“兮”字后边要做停顿(师范读此句后生继续读)真好,一点就通,谁再来读读?
生2:(再读全文)
师:哎哟,给点掌声吧,没读几遍就能把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
可以看到,老师的鼓励并不是单调的“你真好”、“你真棒”而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真诚的给出鼓励,答得很好的学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答错的学生也是在很轻松的气氛中被老师指出错误,并且被夸“一点就通”这样就不会有答错的尴尬,对举手回答产生抗拒心理。赵志祥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把自己和同学们摆在相同的位置,同学们在回答伏羲这一人物时,第三次才答对,赵老师解释:“其实老师也不知道,老师视察过资料才知道的”还说“其实老师学过的早就忘了,还是查资料回忆起来的,这些资料都是老师查出来的,其实老师之前也不知道。”在这里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没有人是“天生神童”的,老师也是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课堂需要反馈
在一节课中,老师作为施教者,需要把握每个学生学习的进度,这就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反应出来。在两位老师的课例中,最简单的,他们都要求学生读文章,“读完的同学请坐正坐直让老师知道”很细节的一个点,虽然很小,却很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能掌握哪个学生比较突出,进行合理的关注,还能有效节约时间,避免一些同学读完就无所事事,走神分心。一节课,两位老师让学生们在紧张又开心的氛围中自主的接收和探索知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反馈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两位老师大量利用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对文章做到烂熟于心。第一遍,让学生自己找出难句,找其他同学解释,再回到提问的同学,让他读出来。第二遍用类似的方法解决课文的情感,也是通过朗读来反馈:
生3:读课文。
师:真好,我觉得你这几个“善哉”读得好,你“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好,我问问你,当你读到“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时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3: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一座高高的泰山,它显得很巍峨。
老师通过把课文拆开来,再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反馈出对课文理解的进步,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也很容易听出来学生多某方面理解的的不到位,就能及时的补充,如果只是老师讲解字词则很难在一堂課中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老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学生对自己所教知识的反馈,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做到高效率课堂。
4.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适时引导
在赵志祥老师课堂中,他充分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他丰富经验的支持下极其巧妙的完成了对课文情感的解读。在学生对课文熟悉以后,赵老师又回到课文标题,让学生们用“绝”字组词,学生们争相发言。说了很多,赵老师把三个词“绝唱”、“绝技”、“绝望”写在了题目下面,称之为“三座高山”让同学们来“攀登”。点名同学找出文中哪里表现出“绝唱”;哪里表现出“绝技”;最后又在哪里表现出“绝望”。学生在回答和寻找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情感的解读。这种方法及其考验老师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把控能力,因此还需慎用,但是这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的方法却是非常有效的课堂。
对于没有经验的老师来说,把课堂交给学生需要很好地把控能力,不然很容易被学生牵着走,那就很难完成教学了。
四.结语
每个教师都会在工作过程中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参考名师课例可以让自己更快适应各种教学状况。作为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的方法,才能让自己教学经验更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姜灵芝.走“四有”之路,与“内容分析”模式说“再见”——观赵志祥《伯牙绝弦》有感[A].课程教育研究[C].2012.7.
2.毛维红.读有方诵有法——以《伯牙绝弦》为例谈小学文言文的朗读指导[J].小学教学参考,2018(07):79-80.
3.陆静.小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微谈[J].华夏教师,2018(36):76.
4.李娟.动笔传知音——罗才军《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赏析[A].江西教育[C].2016.1.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