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典型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治
田云华
摘要:对一例典型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介绍,旨在为广大养羊户防治该病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羊;传染性脓疱病;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08-0019-01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病。病羊以唇、舌、鼻、口腔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为特征。其病原为传染性脓疱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代表种,是引起山羊、绵羊和其他反刍动物脓疱病的重要病原。鹤峰县属于典型山区县,近年来,该县在全力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针对县域自然资源分布和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山羊产业的发展作为农村精准扶贫的支撑产业,山羊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引种的管理不严和无序性,加之引种落地后的防疫措施和饲养管理不到位,导致羊传染性脓疱病的发生并呈地方性流行,该病从2015年开始发生,到现在已波及全县4个乡镇12个行政村的18户山羊养殖大户,发病羊群共存栏1 856只,发病946只,死亡94只,发病率51.0%,病死率9.9%。对该县山羊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笔者2018年3月22日在鹤峰县中营镇王家村一养殖户诊治了一起较为典型的病例,现将其发病经过和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1 发病及流行情况
2018年3月22日,鹤峰县中营镇王家村养羊专业户王某前来中营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求诊,笔者接诊当天到该养羊户家中进行了诊断。该户共饲养126只山羊(原有宜昌白山羊成年母羊41只、新引进的南江黄羊50只、1月龄以内的新生羔羊35只)。2018年3月16日开始发病,由于忙于春茶采摘,未及时就诊,在随后几天内羊群中又有山羊陆续发生类似症状的传染病,直到3月22日,共发病68只,并有2只羔羊死亡。经观察,发现其嘴唇、口角长满褐色痘诊、水疱并肿胀,严重影响采食。
2 临床症状
病羊精神不振,采食困难,采食量减少,长时间呆立,病变部位主要在嘴唇、口角,极少数病羊在阴部、蹄部也有病变。该病传播迅速,发病初期先在嘴唇、口角、鼻等部位的皮肤上出现小而散的红斑,数日后出现玉米粒状的突起,随后转为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形成褐色的硬痂。病羊的嘴唇肿胀,舌、齿龈以及口腔疼痛,流涎并逐步形成溃疡、丘疹,并结成疣状痂皮,刮去痂皮可见出血或红斑状。病羊采食受到影响,精神萎靡不振,体质逐渐瘦弱,严重病例最后因为饥饿衰竭而死。
3 剖检病变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除病羊的嘴唇肿胀,舌、齿龈等部位有溃疡、结痂等病变外,还可见其气管、肺充血,小肠内壁轻度出血,心肌和心外膜有点状出血。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新生羔羊和新进羊易发,本次疫情未见其他种别家畜发病。根据病羊上下唇周边丘疹、水疱、脓疱且相互融合,患部皮下肉芽组织增生,唇肿大隆起外翻等特征性症状可初步诊断为山羊传染性脓疱病。但要注意与羊痘、口蹄疫、坏死杆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5 综合防治措施
(1)隔离消毒。隔离病羊并对其圈舍用10%的石灰水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加强病羊的饲养管理,严禁串圈,增喂鲜嫩青绿饲草。对因病死亡的动物尸体、排泄物及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2)治疗。先用2%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或浸泡,待痂垢软化后用自制竹刀或木刀将痂垢刮去(刮掉的痂垢、痂皮集中收集并烧毁,以防散毒),再用3%的双氧水对患部病灶清洗干净后涂上冰硼散,每天2次;对重症病羊肌肉注射青霉素钾200万IU/只,每天2次。经过上述方法进行治疗,第3天羊群症状得以缓解,第7天羊群采食基本恢复正常,3月29日回访,羊群痊愈。
6 小結
(1)山羊传染性脓疱病主要是由创伤感染引起,因而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羊只皮肤、黏膜。可喂适量食盐或使用羊专用微量元素舔砖,可防止羊因啃土、啃墙而受损伤。
(2)禁止从疫区引进羊和购买畜产品。凡必须引种的,应向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经同意并经严格检疫合格后方可引进;同时,引进后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在确认健康并经严格消毒后方可与原有羊群混群饲养。
(3)发现病羊时应及时隔离,尽早治疗。
(4)羊传染性脓疱病流行的地区应及时接种羊传染性脓疱病弱毒疫苗进行预防。
(5)对羊传染性脓疱病治疗的关键是要彻底清除痂皮、痂垢和口腔黏膜、舌面病变附着物,使药物和病变组织充分接触,以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