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山陕会馆壁画内容与艺术价值刍议
李慧国 高雄山
摘 要:古浪县山陕会馆大殿东西两壁遗存有两铺清代大型三国人物故事壁画,画面人物众多,构思布局巧妙缜密,人物造型精美工致,线描细劲,设色稳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长久以来并未引起学界关注,现就其壁画内容与艺术价值进行初步辨识与探讨。
关键词:山陕会馆;清代壁画;三国故事;河西走廊;关公信仰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石窟、寺观壁画考察与研究”(16YJC760024);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我国古代壁画中的民族融合图像资料整理与研究”(2019-GMD-046);2017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明清时期陕西水陆画图像艺术研究”(2017C001);2018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丝绸之路甘肃段匾额艺术文化研究”(2018A-086)阶段性成果。
一、会馆建筑
古浪县山陕会馆位于土门镇漪泉村,今土门镇商业街(287乡道)中段供销大厦西侧巷道内。据方志载,其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为清朝中晚期山西、陕西商帮在泗水、永丰、土门一带的集散、旅居、会商、联谊、祀神之所。20世纪中叶以来,会馆建筑遭受重创,残垣倾颓、破败不堪,大殿(图1)前梁折断、屋顶坍悬,院内垃圾成堆,一片狼藉。近年来,幸得地方乡贤捐资募化,多方奔走呼吁,几经周折,于2010年将会馆建筑群修葺一新。院落整体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3.2米,东西宽22.2米,南面开门。“大门两侧建有门楼,门楼两侧建有两座小楼,均为单间,呈平面方形,周围有绕廊,二层重檐,上下两层,下层为四面带彩戏台,均为四角翘头,顶为悬山式,出檐较深,结构严谨。”[1]现今会馆主体大殿(图2)为抬梁式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1.6米),进深三间(9.3米),前出廊,梁架、斗栱、檩椽皆系原建木料,重新修葺仅更换了门窗、额枋、壸饰及部分木柱,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建筑原本的面貌。大殿内现塑关圣夜读《春秋》坐像及周仓、关平、金童、玉女侍立像一铺五尊,东西两壁遗存两铺清代大型历史故事壁画。紧靠大殿西侧向内缩进有一硬山顶出廊小殿,是为马王殿,内塑马祖、马社(土地)、马步三尊神像,殿内亦存白马故事壁画,可惜残损较甚,难以辨识。大殿前东西演义厅对称排布,各面阔三间,院中置铸铁“万年宝鼎”一尊。
二、大殿壁画
壁画位于大殿东西山墙,高2.8米,宽4.2米,左右两铺总面积约23.5平方米,为古浪县境内现存不多的清代大型寺观、会馆壁画之一。壁画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繁复,依据人物造型和主要故事情节可推断此壁画描绘的为“三国故事”。
东壁(图3)左上角绘众人骑马围猎场景,一白一褐两鹿各自惊慌奔走,褐色梅花鹿身中一箭,文臣武将正端坐马上向中间一老者道贺,此画当为建安四年(199年)“许田打围”中曹操用天子宝雕弓射鹿后接受众人齐呼万岁之庆贺场景。左下角群山峻岭间走出四骑,最前一骑人物服饰及手持兵器特征已因壁画斑驳无法辨识,身后三骑分别是刘、关、张:刘备着红袍,腰系佩剑,策马徐行;关羽一袭绿袍,手提青龙偃月刀,勒马紧随其后;张飞满脸髯髭,一身青色战袍,手提丈八蛇矛,骑黑马尾随于后,最前面还有一仆童肩挑物什阔步前行。此画面当为“三顾茅庐”之场景。其正上方有二人分别着红、白袍服相对作揖,手持笏板立于阶前,然上部残缺,壁画斑驳,实难辨识。右上角绘刘、关、张三人执兵策马,以围拢之势与一员身穿红色战袍、手持方天画戟、坐骑赤兔马的青年悍将鏖战厮杀之场景,策马飞奔,每一骑身后都卷起一团祥云似的风尘,以表现一骑绝尘的速度之美与紧张之感。此处画当为“三英战吕布”之场景。右下角山石掩映之下有一处厅堂,阶前柳树下有一虬髯大汉酷似张飞,左手扭扯一小官脖领,右手指一挂在树杈上的包袱,身后是刘、关二人,刘备身着红袍,微举双手诺诺连声。观此情景,当是“怒鞭督邮”一节。
西壁(图4)左上角一红墙圆门内朱漆雕栏,似一佛寺建筑,殿台之上一僧立于前,一手执物似戒刀,另一手指于前,殿前关羽手提大刀奔将赶来,阶下一人仓皇奔逃,回头举手招架身后关羽。此情景所描绘的乃是“镇国寺普净救故人”“汜水关关羽杀卞喜”的故事内容。左下角绘关羽将汉寿亭侯大印置于大堂之上,骑赤兔马率部将不辞而别。远处又见一人身着红袍率众人下马立于桥头恭送作别,桥上关羽披挂甲胄,手握大刀端坐马上,威风凛凛。一员小将双手送呈,将一袭朱红锦袍挂于关羽刀尖,关羽轻轻挑起,勒马回头称谢。桥这边古柏苍松,山路绵延,士卒牵着马车载二夫人疾行道中。观此画面,当是“关羽挂印封金”“曹操赠袍留别”之情节内容。右上角绘关羽提刀纵马与众将厮杀,最上有一将已落入马下、身首异处,许是“关公斩蔡阳”之场景。下有关羽策马在城下逐杀二将,因此处画面皆为关羽与众将突围厮杀,并无明显特征以准确识读具体故事情节,然其描绘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内容当无误。最下绘关羽勒马回头,手起刀落将一执刀敌将劈为两段,人头落地,与《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秦琪大怒,纵马提刀,直取关公。二马相交,只一合,关公刀起,秦琪头落”之描述相吻合[2]。
综上所述,古浪山陜会馆东西两壁的壁画内容主要为“许田打围”“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怒鞭督邮”“刀劈卞喜”“挂印封金”“赠袍留别”“过五关斩六将”等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且皆以关羽为主题进行构思、描绘。关于壁画的作者和年代并没有题记信息,根据与本地长者交谈所知,此会馆大殿壁画为清道光年间武威本地著名画家白复龙所绘制。方志记载:“白复龙,善画人物兼地狱变相,山水用大米法。”[3]会馆西侧马王殿内正脊上有“道光元年岁次辛巳午月山西汾州府汾阳县广贞里四甲门徒……”墨书间夹朱书题记,且殿内白马壁画造型、风格与大殿三国故事壁画极为相似。因此,笔者推测山陕会馆大殿两侧的三国故事壁画是道光元年(1821年)造修西侧马王殿时,山西汾阳旅商或匠作邀请凉州画师白复龙一并绘制的,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三、艺术价值
壁画采用全景式构图,以连环画形式展现了多个三国故事场景。通过山石、云气、树木,巧妙地将不同故事情节分割开来,但又自然缀合,车马山中行,楼阁隐深林,滿壁铺陈,繁而不乱,尽显苍茫宏阔。情节塑造及人物布陈则完全参照明末清初流行于吴门地区的三国全图绣像进行绘制,许多故事情节与民勤东镇大庙壁画极为相似,说明本地画师手中皆有以明清小说刻本绣像为参照的粉本。在人物造型上,注重人物情感、气质的衬托。譬如东壁“三英战吕布”(图5),张飞之骁勇、关羽之豪逸、吕布之英武跃然壁间,三人合围前冲的紧凑构图愈加凸显人马的动势及故事的紧促之感。马的造型肥硕健美、头尾俊逸、四肢细长,壁画创作笔致劲健,大有金人赵霖摹画《昭陵六骏图卷》之神貌。
在线描方面,壁画作者采用淡墨起稿——颜色罩染——提线复勾的步骤。如关羽形象局部(图6)可清楚地看到人物身后的卷云纹最底层有墨线隐出,白粉罩染之后又以墨线中锋复勾,幞头、面部五官及手部亦可看到淡墨线或赭线勾勒,敷色后又以匀细墨线重提轮廓,如此一来更显人物造型轻松活泼、富蕴精神,避免了呆板僵硬之效果。从整体上来看,此二铺壁画的线条细劲流畅,设色清丽雅致,人物形象精工细写,动态造型优美传神,情节刻画丰富生动,布局构图灵活饱满,为河西走廊清代大型历史故事壁画的精品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古浪山陕会馆历经数百年风雨,壁画上下边缘及多处内容因坍塌漏雨、积水受潮引发霉变、酥碱、粉化、起甲等,局部也已经大块剥落,残留画面亦多色彩斑驳、满目疮痍,但是,此壁画与建筑本身一起见证了古浪山陕会馆的兴衰荣败,反映了清代中晚期山、陕客商贸易往来于古浪土门一带的繁盛历史,同时见证了此地艺术、文化、商业之鼎盛。
另外,壁画中所描绘的三国故事在河西走廊的古浪、民勤一带的寺观、会馆中随处可见。民勤县东镇大庙关帝殿内有大幅清代所绘三国故事壁画,另东距山陕会馆不足一里处的三义殿内亦有一铺明代所塑的刘、关、张坐像,无不精美绝伦。三国故事题材在古浪一带的寺观、会馆壁画与雕塑艺术中长期盛行,同时反映了地方民间信仰中的“关公信仰”以及外地客商与本地乡民对“忠义”精神的推崇与传承。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关帝庙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武事一面,也就是祈其显露神迹以助战护境。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分布的关帝庙还被当做财神庙,表现在商人多创建或补修祠庙。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分布的关帝庙的第三种功能是“掌所有事,凡有所求,均有响应”[4]。古浪山陕会馆、三义殿之“关公信仰”除了武事护境、教化忠义、亨通财运之功能外,兼具文佑科举、祈雨应验的功能,成为官、军、民、商、学等社会阶层崇拜的“万能神”。因此,山陕会馆的三国故事壁画折射出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社会各阶层的生活诉求与精神祈愿,成为研究地方民俗信仰的珍贵图像资料,理应加以科学修复与妥善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慧国,李柱.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古代寺观、会馆遗迹综论:以古浪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为例[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4.
[2]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19.
[3]武威市志编纂委员会.武威市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814.
[4]张梦娇.民清时期河西走廊民间信仰祠庙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李慧国,河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宗教美术与美术考古。
高雄山,河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书画创作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