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哪儿了

    单雪婷

    编者按:2010年11月至今,四川省直属机关实验婴儿园围绕户外活动组织难的问题,持续进行“幼儿园户外活动两小时”系列研究,包括“十二五”課题之“回归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研究”和“十三五”课题之“玩转户外两小时——2~6岁儿童户外活动研究”,直至现在正在进行的“户外自主游戏中的教师支持性策略研究”,捍卫2~6岁儿童在幼儿园进行户外活动的权利,真正将户外两小时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

    在实际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中,往往多集中于早操、户外体育游戏。虽然近些年,围绕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支持儿童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与研究渐渐兴起,比如“安吉游戏”,但是考虑到幼儿园场地、当地气候等条件,很多幼儿园深感户外自主游戏的开展困难重重。《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只对儿童的睡眠时间、间餐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幼儿园的实际操作中,睡眠时间保障得最好,而户外活动时间却“东拼西凑”,每天不得少于两小时常常难以落实和保证。

    我园地处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全年温暖湿润,云量多,雨天多。基于四川盆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从天气情况来讲,阴雨和雾霾时会直接取消或延迟户外活动;从季节来讲,夏季日照较强、湿热较重时,会缩短户外活动时间或直接取消。多高的温度以内、不超过多大的降雨量,适合开展户外活动,或适合于什么样类型的户外活动、及其相应的时间,往往缺少具体、科学的量化指标。

    近十年来,我们历经了三个阶段的实践研究,对一日作息时间表进行优化,将一日作息环节安排,从短则10~15分钟、长则30~45分钟的零碎且固化的20个环节简化为8个环节,并根据四川地区的天气特征制定出三类十种大版块作息时间表,以确保户外活动两小时。

    反思现有的一日作息时间

    我们收集了近百份本园以及所在区域的不同类型幼儿园、省内外及国外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计算出中国儿童的平均在园时间为8~10个小时,需要经历晨间入园等12~23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长短则10~15分钟,长则30~45分钟,平均用时22~50分钟。为何每日8~10个小时的幼儿园时间里,2小时户外活动的时间却难以保证?一方面,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操作模式,始终觉得在室内教学比在户外活动轻松、安全、方便,因而更多倾向于室内活动,即使是户外活动,也容易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师往往是在保证完成自己上班和交班的必备操作环节,如集体教育活动、餐点、午休之后,才会将多余的时间用于幼儿户外活动;或因主客观因素随意调整游戏计划,去掉户外活动环节,如一旦需要参加园级大型开放活动或公开课评选之前的准备,教师会因为排练节目、前期磨课而占用大量户外活动时间。

    即便正常组织户外活动,在过去的模式中,活动开始,教师要讲开场白、提要求;活动中,会因某个儿童或某几个儿童的不按规定活动而停止游戏;活动后,教师会有小结,提出表扬与批评。所以,“去头掐尾”后儿童真正的户外活动时间已所剩无几了。用成都孩子们的话说:“刚刚才耍,就要收玩具了,还没耍安逸。”

    通过对比,国外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时间普遍较国内长一些,平均时长在2到2.5个小时。如根据挪威政府2006年颁布的《全国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任务纲要》(Framework Plan for the Content and Tasks of Kindergartens),无论哪个季节,无论天气如何,幼儿园都要安排儿童进行大量的户外活动,即使是1~3岁的婴幼儿每天也要进行几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法国政府提出,幼儿园每天户外活动两个半小时,主要活动是游戏、画画、读书、玩水。

    我们进一步分析教师的课程意识,以优化一日作息为改善户外活动现状的突破口,从单纯保证户外活动两小时的时长到提升户外活动两小时的质量,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次优化一日作息时间安排

    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我们为了保证户外活动两小时的时长,第一次优化一日作息时间表,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手段推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合并相邻的生活环节时间。晨间入园的三个环节,即入园接待、早餐、晨间自选游戏进行统整,合并为70分钟的晨间活动,为来园进早餐和在家早餐后入园的儿童提供各自所需的饮食或游戏的个别化支持;餐前准备和进餐、餐后休息和睡前准备、午睡和起床整理等分段生活环节分别统整合并,把生活环节前的准备或后续时间一并计入,接纳不同儿童的行动节奏,减少教师在集体组织过程中的催促,保证儿童有充足的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是固定必须的户外活动时间。坚持每日安排上午9:15到10:15、下午15:20到16:20的专用时间段,单次活动时间从30分钟延长到60分钟。我们固定必须的户外活动时间,达到国家政策规定的时长,保证让儿童自主玩耍、玩得充分、玩得尽兴,通过行政管理、建立新制度,统一推行,逐渐强化。

    三是删减早操活动时间。我们将一学期都不会有变化的早操暂时取消,发展目标分解于户外自然环境里的自由奔跑、投掷钻爬、翻滚悬垂、支撑平衡等自主活动之中,将早操所期望达成的身体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方面的目标在户外活动中自然实现。

    第一阶段持续了一年半,我们观察着儿童的言行,发现他们总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玩法,无论有材料或无材料、使用现成的玩具或寻找替代物,每一个人都愉快地参与其中,“忙碌”着有事可做,没有再出现一个以前总能发现的所谓“边缘化”儿童。

    我们用照相机、录像机记录下儿童在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里的自由与快乐,走近儿童,访谈他们的感受,听到孩子们说:“不相信天天能这样玩,原来真是这样,太棒了!”“天天都想上幼儿园,可以在外面玩很久而且好耍得很。”“我找到了在中班的邻居一起耍。”“雨下得小,可以用手挡一下或者戴帽子嘛,我们先出去玩,等会雨下大了再说。”……

    面对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教师也从不适应、累得很,到逐渐理清“是儿童不想外出玩,还是教师觉得外出有安全风险”“是早已适应常规的一日作息,不适应固有规律的变化,还是内心抗拒变化带来的暂时的麻烦”“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写教学计划,还是在户外观察的基础上动态地调整课程计划”等,再到每一天都能看见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快乐与发展。教师放下了曾经“好为人师”的传授知识的偏好,转而在保障儿童户外安全的条件下陪伴与观察,坚持执行优化后的一日作息时间,努力做到不因为成人的利益而占用儿童的游戏时间。

    第二次优化一日作息时间安排

    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我们提出,以提升户外活动质量为目的,进行一日作息时间表的第二次优化,通过由下而上的教研来确保推行。这次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全园错峰游戏时间。我们分别关注园内2~6岁四个年龄段的特征与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作息时间,形成各年龄段不同的一日作息时间表,保障各年龄段儿童生活、游戏和学习所需的不同时长,保障好全园20个班级错峰利用户外场地、轮流进行游戏活动。

    二是关注班级之间的差异。户外两小时的陪伴与观察中,教师从分隔的不同教室走向了开放的户外场地,同伴、师幼间相互见面、交流、路过的机会大幅提升,也就促进了教师相互之间的观察、学习与借鉴,丰富各班户外活动。

    三是关注现场教研。教研应该是围绕一线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开展,而不仅是坐在会议室里“只见老师、不见儿童”地讨论。教师都一致认为儿童走向户外就很难组织活动,广阔的空间让儿童特别兴奋、注意力不容易统一集中,需要教师要么提高嗓门去维持纪律,要么高度紧张安全问题。基于这些困惑,我们将园本教研的现场放在户外,教研与户外活动同步,变教师被动执行规定为主动研究。教师组成生活、材料、游戏等三个教研小组,并行研究,相互交流,由生活教研组负责牵头对每一阶段作息时间进行收集记录、讨论分析及修订建议。

    第二阶段持续了一年半,我们观察着儿童的言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发自内心地认可孩子天生就是探索家、玩家、学习家,“玩什么、与谁玩、怎么玩、用什么来玩”等一切可以都随儿童自己的意愿或计划而定。我们用观察记录表、照相机、录像机记录下儿童在户外活动中全面的身心发展与丰富的学习机会。我们走近儿童,倾听他们的话语——“小树的树叶掉了,树皮也掉了,摸到冰凉凉的,秋天就来了。”“下小雨,沙扬上坡下不来,沙被吸在上面了,有水。”“出太阳,用水画的汽车不见了,到哪儿去了呢?”“水到水池里面去了,通过下水道过去的……”

    面对每天的户外活动,我们过去很多的担心或着急都是因为孩子的能力不够、不能完成目标、回答不了问题等。当活动变成儿童自主、教师观察后,我们更多发现了原来孩子也有这样那样的能力,再通过记录、分析和教研,对一些有价值的点进行提炼、打磨、提升,生成许多精彩的课程。教师在不断反思中重新审视着自己的儿童观、游戏观,并对户外活动进行再认识,为探索具有园本特色的户外游戏与课程找到了适宜的实践现场。

    第三次优化一日作息时间安排

    从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的三年间,我们基于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在保证户外活动两小时的基础上完善和修订出相邻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或天气状况、成长关键期等三类、十种个性化的一日作息时间表。

    第一类,划分年龄段的一日作息时间表。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着各自的年龄特征,相邻年龄阶段也有共性。我们根据婴小班儿童晨间陆续入园且入园时间较晚,各环节中需要教师更多辅助的特点,制定了侧重室内生活环节的“2~4岁年龄段作息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分为上午9:20到10:40,共80分钟,下午有序起床整理后再安排40分钟,留足生活环节所需的时间;根据中大班儿童晨间入园比较集中且时间准时或更早、各类活动中自主意识与能力逐渐增加的特点,制定了侧重于户外体育与运动、探索与学习的“4~6岁年龄段作息时间”,户外活动分为上午9:00到10:30的90分钟,下午15:00到16:00的60分钟,留足户外活动时间。

    第二类,遵循季节和气候变化规律的一日作息时间表。

    成都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平时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潮湿。因此,夏天虽然气温不高(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在5℃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只有遵循本地季节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地有效利用每日时间。

    春秋季节,我们制定出确保户外2小时的“舒适型一日作息时间表”,户外活动分别在上午9:15到10:45的90分钟,下午15:00到15:45的45分钟,尤其春天正是儿童长高的关键季节;夏日艳阳季节制定出避开紫外线强烈照射而确保户外2小时的“潮汐式一日作息时间表”,户外活动安排在上午8:45到10:00的75分钟、下午15:30到16:15的45分钟,以避免儿童娇嫩的皮肤晒伤或引发日光性皮肤病;冬季暖阳天气制定出享受2~3小时户外时光的“蜀犬吠日型一日作息時间表”,户外活动分为上午8:50到10:50的120分钟,下午14:40到15:40的60分钟,保证孩子们尽情享受追逐阳光的3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阴雨或雾霾天气,制定出保证身体健康的1~2小时的“见缝插针型一日作息时间表”,如果大半天有雨,则上、下午分别集中开展室内或户外活动,阵雨天气则灵活机动地开展户外或走廊活动。

    教师们可以通过提前查阅最近7~15日天气情况进行预测,也可以等待每日晨间QQ或微信群的播报,综合户外空气环境指数,对一日作息表进行选择使用。即便是小雨天气,我们都可以看见婴小班孩子也能穿上雨披、雨鞋,一边坚持户外游戏,一边学会特殊天气的自我保护。

    第三类,抓住成长衔接节点的一日作息时间表。

    婴小班新生的入园适应期和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期是两个重要的成长关键节点,其核心是怎样有效地从情感态度、社会适应、思维方式、习惯能力等方面帮助儿童尽快适应新的生活,顺利衔接与过渡。

    面对入园适应或者说分离焦虑期,大多数幼儿园习惯性作法是快速隔离家人、关闭所有进出口、遮住窗户等以免儿童因看见家人而哭闹。事实上,会适得其反地让儿童感觉自己与家人被教师“隔离”而更加恐惧,越哭越凶。当我们改变一种思维方式,将新生儿童一入园就带到户外进行游戏,让他们在新奇、玩耍中忘记哭闹,感觉幼儿园其实挺好玩,结果发现儿童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也就制定出“哭闹中的一日作息时间表”。户外活动安排在上午9:30到10:50的80分钟,下午教师一对一帮助起床整理后再安排1小时户外活动,满足婴小班新生“晚送早接”“一直游戏”的身心需要。

    面对大班下学期的幼小衔接,参考小学作息时间表和课表安排,将幼儿的生物钟逐渐调至适应小学生活与学习的节奏,制定出减少午休时长的一日作息时间表。户外活动安排在上午的9:15到10:45,共90分钟;下午提前起床,14:15到15:00先进行45分钟的室内活动,之后15:00到15:45安排45分钟的户外活动。

    一张小小的一日作息时间表映射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课程理念的落地与践行。我们通过无数次观察与讨论、三轮调整与优化,努力践行着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需要和个体差异,真正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幼儿教育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