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译者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当前,语言服务行业蓬勃发展,高素质专业型翻译人才的需求随之大幅提升。基于学生译者语言能力现状及职业化译者素养,文章对学生译者职业化能力提升提出可行性策略,以期为培养适应语言服务需求的职业化翻译人才抛砖引玉。
关键词:学生译者;翻译职业化;能力提升策略
翻译是传播文化、沟通情感、促进社会文明不可或缺的媒介。翻译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更能够促进专业素质提升与职业生涯顺利成功。翻译职业化是由市场化和信息化促成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翻译工作被赋予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基于语言服务市场的人才需求,落位到学生译者为主体的系统研究还不够充分,难以在现实中产生实效,有关学生译者职业化能力提升的研究仍需大量论证。
一、学生译者语言能力现状
本课题组采用了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以及问卷调查法就本省三所高校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语言运用状况进行了样本的收集与分析。为了解和掌握学生译者职业能力状况,抽样者分别来源于一所综合性大学、一所师范大学以及一所理工科大学的翻译专业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课题组共发放问卷465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423份。调查内容分为“口笔译能力”“语言服务能力”和“职业培训建议”三大部分。统计后发现:95.63%的学生渴望得到专门培训;90.2%的学生认为口笔译能力、服务意识、敏感度与责任心都是职业译者必须具备的项目;87.1%的被調查学生认为本人外语口头表达能力急需提高;97.2%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口笔译水平难以胜任专业性岗位。调查结果充分表明学生译者中具有较高水平语言能力的学生很少。
二、成因分析
(一)语言认知能力不足
合格的译者必须扎实地掌握双语语言,熟练地进行语言间的转换,这种能力具体体现在能够充分理解原文并按照目标语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有效再现原文信息。然而根据笔者平时批改学生翻译作业及各种翻译考试评卷所获得的信息,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策略,但运用到实际中差强人意。此外,学生对语体差异和礼仪规则的把握也不充分,认知能力也亟需加强。
(二)学习发展能力欠缺
众所周知,译者从事翻译实践,仅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是不够的。合格的译者还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培养自我发展能力是适应创新型社会的保证,即所谓“通百艺而专一长”。然而,受填鸭式教学模式影响,部分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坚持自行积累专业领域知识,欠缺自我学习发展能力,这也是目前专业型翻译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所以,学生在课外仍需花费大量时间与实践进行自主钻研和积累专业知识,培养对原作的“临摹”“曲径通幽”与“殊途同归”的能力。
(三)职业适应能力匮乏
学者文秋芳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结论:“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思辨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这说明机械化的听说读写训练弱化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译者是职业文本的解释者和交流者,他们所做的不是转译意义,而是生产意义”,职业译者必须具有职业化特征,例如: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软件,快速有效地开拓新的翻译领域,有自信从事新的语言服务任务以及协调、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等。
综上所述,学生译者与语言服务业所需的职业化人才还有一段距离,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译者职业化翻译能力为归宿的提升策略研究任重道远。
三、学生译者职业化素养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交际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的总和。” 从职业翻译角度看,双语知识、文化知识、风格知识和认知能力是任何时代从事翻译活动所必需的;职业译者还应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翻译工具使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行业知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职业素质等。
语言技能是译者的基本功,译者需要掌握双语的共性与差异性,正确理解源语文本内容,准确进行语言转换,熟练应用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 文化知识包括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译者需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有所了解,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文化环境。风格知识涉及每种语言相应的风格符号系统,例如词汇、句法、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等。“非风格符号系统包括文章的表现手法、作品内在素质和作家特有的精神气质。”这不仅需要译者灵活掌握两种语言的风格,还需要对源语作者的特质有所了解。
完善的知识体系是职业发展的必需。译者需要广泛积累与语言服务相关的各行业知识,尤其要注重培养自己翻译专长,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翻译领域,了解该行业的知识背景,熟知该行业的专业术语等知识。职业译者要精通办公软件,熟练使用工具辅助翻译,建设自己的术语库和语料库,从而节约时间成本,高质保量地完成翻译任务。
强大心理能力与职业责任感是职业译者在翻译量巨大、内容复杂、耗费大量时间从事工作的有利支撑。同时,译者还应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能够经得起批评和失败。尤其从学生译者成长为职业译者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客户群体,要秉成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勤勉向上,用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法律法规,明法守法,保证翻译质量和数量。
四、学生译者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语言学习中最为常见的误区就是“懂外语就会翻译”。很多非专业人士认为,借助英汉和汉英辞典就可以完成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种误区不仅导致了翻译教师的“教”与学生译者“学”之间的诸多问题,也容易出现学生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眼高手低、照搬词典释义、脱离原文、无效沟通等方面的失误。笔者就学生译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
(一)笔耕不缀,培养语言意识
译者经常会发现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丰富而有效的语言表达,感觉“能意会”却不能“言传”,主要是由于未能透彻理解源语言、掌握语言不到位或者不够准确。翻译是输出语言,输入是输出的基石,只有将输入语言充分内化,才能够有效输出。著名翻译家张培基自幼开始背诵散文,他说:“这九十六篇短文装在头脑里,使我增加了对英语和散文的兴趣,增加了语感,慢慢悟出了写文章的路子。从那以后,在我从事翻译或写作时,过去熟读的点点滴滴会不知不觉地出现在脑子里面。” 因此说,大量的阅读与记忆,不断地进行翻译实践,有利于培养语言意识,强化学生译者的语言敏感性,最终达到提升翻译水平的目的。
(二)勤于思考,促进语言认知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不同的语言使用者认知方式不同。由于语言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词汇和句法结构进行表述,其所蕴含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与其认知方式紧密相关。作为初学者的学生译者易于把翻译视为单纯的语码转换,从而忽视语言形式所隐藏的信息与语境的关系。可见,认知方式的培养是提升翻译能力的重要维度。
(三)反复对比,提升思维转换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活动借助于语言来实现,两种语言的差异实质就是思维差异,两种语言间的翻译涉及不同思维转换是必然的。“本族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两个方面:有利的一面——正迁移;无利的一
面——负迁移,或称干扰。恰到好處的对比教学有利于发挥正迁移和克服负迁移。”可以说,语言的独特性促使了语言的差异性,不同语言之间不会存在语言结构的完全对等,深刻领会原文意义、认识差异、反复对比,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翻译能力。
(四)广泛阅读,拓展背景知识
译者应该是“杂家”,应同时拥有源语及目的语“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鉴于知识触类旁通的特点,学生译者应尽量避免偏执于一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专门的一个或两个领域,并对该领域的知识背景,行业术语等进行大量积累,提高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做到像内行人一样精通该专业领域的知识。
(五)严于律己,增强译者责任感
高度的责任感应当贯穿译者的整个职业生涯,翻译实践中要悉心体会文中作者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思想精髓,并推敲词句。正如严复所言:“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学生译者正处于学习阶段,更应该从词汇、搭配、句式、语言结构本身的方方面面进行转换与重组,并用逻辑来检验译文的准确性。作为学生译者,选择了从事翻译职业,就意味着敬业、奉献、乐业的责任意识,意味着持之以恒与坚忍不拔,意味着理论学习与翻译实践的日积月累,这一切都将造就一名合格的职业译者。
五、结语
针对语言服务行业对职业翻译的需求,从学生译者自身能力现状出发,依据职业化翻译的素养要求,初步提出了适中的翻译职业能力的提升对策,以期学生译者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能够结合实际,不断进取,朝向职业化努力。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温建平.高级商务笔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文秋芳,孙旻,张伶俐.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技能发展趋势跟踪研究[J].外语界,2018,(6).
[3]Kiraly, Don.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M]. Manchester:St.Jerome.2000.
[4]左丽芬.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英语翻译实训课程改革[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3).
[5]冯全功,张慧玉.以职业翻译能力为导向的MTI笔译教学规划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6).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范维杰.谈语法教学中的对比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1).
编辑∕姜雯
作者简介:高战荣(1969—),女,江西余干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翻译教学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学生译者职业能力发展实证研究”(18YYE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