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心育课堂中的“责任分散效应”
许美林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将是新世纪心理学课程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化解“责任分散效应”等心理健康课堂上容易出现的不良现象。本文探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出现的“责任分散效应”,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育课堂;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9-0042-0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学校执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地思考和摸索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将是新世纪心理学课程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化解心理健康课堂上出現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常见的“责任分散效应”。
在平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一般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在课堂上不能进行很好的引导和控制,可能就会拘泥于形式,小组成员容易出现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分散效应也称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事件来说,如果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群体中其他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面对困难或者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 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1]。“责任分散效应”俨然已经成为合作学习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给予学生更多课堂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所以学生出现责任分散效应的可能性也更大。
一、责任分散效应的表现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发现初中生在课堂上出现的责任分散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极分化严重——主动讲与被动听
在课堂上,活跃的学生能够主动与老师互动,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而沉闷安静的学生则一般比较被动,上课不敢积极发言,很少主动参与小组讨论,漠视老师交代的任务,把责任寄托在小组其他成员身上。积极的学生愿意主动讲,不够积极的学生则愿意被动听,课堂两极分化严重,责任分散效应明显。
(二)学生主动交流不够——各自为政,借机“开小差”
许多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自然就会合作[2]。合作学习之所以会拘泥于形式,主要是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的时候,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指导,学生主动交流不够。很多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或各自为政,发呆走神睡觉;或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与其他同学开小差、说闲话;或借小组名义掩护自己的行为,偷偷完成其他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学生个体发展受到限制——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小组成员在讨论时,往往会把责任完全寄托在某些活跃的学生身上。在他们看来,活跃分子不仅能代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可以让全组成员同样享受到加分的待遇,过程反而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加分结果才是关键。所以在这样低效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发展受到严重限制,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责任分散现象。
二、产生责任分散效应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内部因素
初中生出现责任分散效应,与学生自身因素不无关系。首先,学生自身的责任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自身的责任意识会激励学生注重小组整体水平,主动参与到对小组发展有利的活动中,这也是个体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原动力。其次是学生自身的人格因素。每个人都是以不同的个体存在小组中,身上都有不同的性格、情绪。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时,有些学生高声谈论,各抒己见;有些则沉默寡言,消极应对。最后是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初中生的社会交往面狭窄,交往技能缺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参与到话题讨论中,也不知道如何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所以很多学生选择消极对待,把责任寄托在小组其他成员身上,自己坐享其成。
(二)教师因素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合作学习的先天优势,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监督,放任学生自主讨论。同时,教师自身也比较倾向关注那些比较活跃的学生,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缺乏一定的鼓励,这就进一步促进了责任分散。
(三)环境因素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能否给每个学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直接影响他们是否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学生出现责任分散,往往主要是由于他们没能体验到踏实的、安全的心理环境。
三、采用信息技术优化责任分散效应的教育实践
从原因来看,学生的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发生责任分散效应。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相对应。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资源环境这三个方面来优化课堂上出现的责任分散效应。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1.灵活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演示工具,通过精心地设计,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来促进心理课堂的教学工作。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不同的方式灵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变成一股信息流在师生之间传递,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课堂中出现的责任分散效应。
2.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责任分散效应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学生对课堂上的某些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所以没有想参与的欲望。丰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手段,可以有效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制作出丰富有趣的图片、视频和适合学生的软件,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活动性、生动性、情境性、形象性和教育性,学生自然会被这些趣味的内容吸引,更愿意投入课堂,获得更多的乐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1.尽可能实施因材施教
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要求彼此进行合作学习时,有些学生就会出现责任分散。如果尽可能地同化这些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就能降低这种效应。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和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减少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上的差异,让学生与老师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互动来获得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可以让他们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服务,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2.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设计、引导为辅
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学进行设计,尽可能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降低责任分散效应。比如在给初一的学生上“专心必胜计”时,可以让学生在交互式白板上完成舒尔特表的训练。使用白板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中设计和引导的作用,而真正在进行学习、探讨的是学生自身。通过借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因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责任分散。
(三)优化资源环境
1.心理课堂上借助交互式白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学校都会引进相应的支持设备,比如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白板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交互性,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师生之间互动更加频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日趋成熟,教学过程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3]。很多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让它在电子白板上直接进行操纵,比如运算、拼图、移动文字等,充分調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更加充满凝聚力。
2.开放教师个人网络空间,拉近师生距离
福建省教师教育平台开设教师个人网络空间,教师可以在个人空间上进行备课、研讨,同时学生也可以关注老师的空间动态,获得学习资源和完成作业。师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互动,并把这种互动延伸到实际课堂。比如教师可以把个人空间上学生想要了解的一些心理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在实际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由于这些问题在网络上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需要小组成员进行互动学习时,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学之间积极互动、师生之间频繁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自然就降低了责任分散的可能性。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实对心理健康课堂上的责任分散效应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也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未来的教育之路还很漫长,希望心理老师能够继续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更多的课堂问题,让我们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国军,张莹,李文涛,等.浅析大学课堂提问中“集体沉默”——基于“责任分散效应”的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38):147.
[2]宋东清,徐建奇,刘电芝.合作学习中“责任分散”效应的分析及教学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3(2):9-12.
[3]陈煜彦.交互式电子白板条件下小学心理健康“新”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1.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学,福州,350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