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效物理课堂“五力”教育初探

    摘?要: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而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征的品质,它所蕴藏的思想和理念再次引领了学习方式的突变,也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震撼,饱含辩证思维“五力”教育为高效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指导,使教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五力”教育;高效课堂

    一、 引言

    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所以核心素养带动了物理教学方式变革。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而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征的品质,包括实验探究、实践应用、概括理解和求实创新四个方面。饱含辩证思维“五力”教育为高效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指导,因此,可以在“五力”思想指导下改造物理课堂,提升学生的各项核心素养。

    二、 高效课堂之“生活力教育”——研究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应用是指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世界与物理紧紧相连,奇妙的光,喧哗的声,无所不在的电,将“生活力教育”融于教学就意味着善于从生活进入物理课堂,让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积极参与,例如,“速度”概念的教学,教师以学生所熟悉的百米赛跑比赛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比赛过程中,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终点处,裁判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生活情境的建构迅速降低了思维高度,学生通过回忆已有的生活体验很容易得出:跑在前面的速度快;而在终点处,裁判裁定用时最短的跑得快。师生通过讨论,在形象感知的引领下,很快就能总结出两种比较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进而通过比值法引入速度的概念,学生自然理解到位。

    又如,“大气压强”概念的导入,依托三个演示实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大气压的丰富感受和浓厚兴趣。实验1“覆杯实验”:准备好尺寸大于杯口的硬纸片,将一平口杯内装满水,杯口朝上按压硬纸片,倒立玻璃杯,松手,硬纸片不会下落,改变玻璃杯的角度,硬纸片依然附着在杯口,水没有洒出来;实验2“瓶吞蛋”:点燃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放入广口瓶,将熟鸡蛋小头朝下,迅速塞住瓶口,堵严,剥壳鸡蛋居然被广口瓶一点一点地吞了进去;实验3“瓶内吹气球”:直接吹气球,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气球吹到很大;把气球封闭在透明塑料瓶中,再吹气球,费了很大的劲儿,气球体积居然只是稍微变大。可以发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疑惑、讨论、动手、最终发现物理原来就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在高效课堂中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 高效课堂之“合作力教育”——师友互助,和合导学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中概括与理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观察与建模、概括与推理和辨析与梳理等能力。每个学生都有獨特的知识结构,在探究同一问题时,由于原有的认知基础、掌握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研究问题的方式,所以采用了“师友互助,和合导学”的学习模式,以“合作力教育”思想为灵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合作学习这一方式,降低了课堂工作强度,让物理教师脱离了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的身份,专注于引领者的身份,可以使教师很轻松地指挥着二十几位“课堂小主人”进行一对一的辛勤培育,随学随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体现了高效课堂“即知即传”这一主张。

    学习中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基本结论由学师讲给学友,难点规律通过师友共同探究得出,这样学师的学习积极性会加强,因为有人等着他的辅导,学友的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因为教师和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会有一定的代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更容易融合。学生之间合作力的提升,能够相互影响和启迪,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使学生明白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实验方案、对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和判断,更好地引发认知冲突,利用合作让学生贡献各自的智慧,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达成核心素养的不断完善。

    四、 高效课堂之“创造力教育”——问题引领,逐层深入

    物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基于已有的证据和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疑问,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以“创造力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问题引领”式学习,可以将教材的知识点、实验关键步骤设计等以问题的形式,逐层展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进而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发现有深度的物理问题。

    在“创造力教育”中,适度地启发、恰当地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创设层次性、发展性的情境系列,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提出、修正问题,实现学生提问的层次性、深入性,学生的提问既有核心问题,也有子问题系列(即提出的不再是孤立问题,而是问题链)。例如,教师用实验演示“液体沸点的影响因素试验”时:加热烧瓶中的水直至其沸腾;用软木塞封闭烧瓶口,水很快停止沸腾;继续加热,水重新沸腾;移去酒精灯,水又停止沸腾;浇冷水在倒立的烧瓶上,水重新沸腾。针对实验现象,学生很快就提出了系列问题:(1)为什么加塞子之后,水会停止沸腾?(2)为什么加塞子之后,再加热一段时间会重新沸腾?(3)为什么浇冷水,瓶中的水会重新沸腾?在教师引导后,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炼和深化:(4)加塞子会导致瓶中的气压增大吗?(5)气压增大,会导致水的沸点升高吗?(6)浇冷水,会导致瓶中的气压减小吗?(7)气压减小,会导致沸点变低吗?

    又如,在学习《滑轮》时,教师播放一段视频:清洗工坐在绳端悬挂的木板上清洗高楼幕墙,并通过收、放绳端使自己上下移动,视频播放后,同学们通过讨论,逐步形成问题:(1)工作时,轴的位置不随物体运动的滑轮叫什么?有什么作用?(2)工作时,轴的位置随物体发生移动的滑轮叫什么?有什么作用?经过进一步引导,继续提出系列问题:(3)清洁工轻松拉动绳子就能使自己上下移动,为什么?(4)清洁工为了使自己上下移动,需要大幅度抽拉绳子,为什么?问题的提出,不仅拉开了科学探究的序幕,更是创新力的源泉和思维的起点,要让学生敢疑、说、做、议,激发创造潜能,“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可以使物理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五、 高效课堂之“实践力教育”——实验加工,课堂主体

    物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有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得出结论以及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的能力。“实践力教育”是新课堂的突破口,要巧妙地用好实验这一实践过程。实验原本是教师引领的有目标、有程序、有活动的过程,但以“实践力教育”为载体,将教法、学法和做法整體考虑,就可以对实验做二次加工,使实验立足于学生的问、看、记、思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例如,物理课本上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一种直观而特殊的实践活动,有很强的引导性和激趣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彰显了初中学生对真实世界好奇而又好学的心理特征。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参与意识十分强烈,思维在不同层面上跳跃,使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又比如,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不同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有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学生动手后,很快发现:不同小组用了新旧不同的电池,使通过线圈的电流大小有差异;有的小组线圈缠绕在筷子上,有的小组线圈缠绕在铁钉上,内芯材料有差异;有的小组线圈匝数较多,有的小组线圈匝数较少等,自主的实践才有自我的收获,物理课堂和课外实践探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表现了高效课堂“行是知之始”这一主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插上了飞翔的双翼。

    六、 高效课堂之“建构力教育”——合理帮扶、善于激励

    物理核心素养中求实创新就是要尊重实验事实和自然规律,适应终身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起到服务、组织、引导和帮助的作用。物理课堂是以信息传递为载体的,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输送的动态过程,教师对学生先要“扶”,帮助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要建构的内容进行连接,作为探究的前提和基础,使学生建构各种模型,成为物理学习探索者与研究者,教师对学生还要“引”,引导学生有序建构、深入建模、高效分析,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高效课堂的“建构力教育”思想,还要求教师合理地运用课堂激励机制,让学生建构合理物理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价值观,教师在物理课堂一句恰到好处的表扬对于被表扬者就是一次空中加油,他们能够在物理建构世界中飞翔得更加遥远,物理教师“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对于学生就是信心的正反馈,对于没有被表扬的学生也是一种触动,自我反思会提升自我的核心素养。

    物理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合适的课堂展示机会,科学地向其他同学表述自己的研究结论,包括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尤其是运用收集的信息和实验数据做出有说服力的论证;教师还要组织反思自我的探究过程,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允许设疑,思考不同的意见,通过交流、评比、归纳和总结,提炼物理方法和培养建构能力;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反馈中反思自我行为,获得满满的正能量,从而突出了高效课堂“以教人者教己”这一主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七、 结语

    高效的物理课堂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今天要用“五力”教育改造物理课堂,改进教育思想,并且通过实践和体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起航打造能力的巨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2]吴昕春,孙德玉.高效课堂变革教育思想与实践[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王清粘.用核心素养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3).

    [4]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研究项目组.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测评与教学:初中物理[M].南京: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蒋轶峰,江苏省海安市,江苏省海安市曲塘中学附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