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急诊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观察
李燚绯 贾秋颖
【摘要】 目的 探究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急诊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利尿激素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1 d存活率、出急诊室率及出急诊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量表(GCS)评分和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分类(CPC)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49.0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9.25%, 自主呼吸恢复率为60.38%,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0%和36.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1 d存活率为49.06%, 出急诊室率为33.96%,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0%和16.00%, 差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急诊室患者的GCS评分为(11.80±3.9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1±2.8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急诊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肾上腺素,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心脏复苏成功率, 加快患者自主循环及呼吸循环的恢复, 提高患者存活率及出急诊室率, 挽救患者的生命, 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抗利尿激素;肾上腺素;急诊心脏骤停;效果观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2.050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 导致心脏失去基本作用, 机体内的其他重要器官发生严重的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等后果, 是急诊科常见急症, 其抢救率较低, 若患者的血液及氧气供应情况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善, 则会导致患者死亡。心肺复苏联合血管活性药物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方式[1],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 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此次研究中本院选取103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探讨了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急诊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3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均符合现行心脏骤停的临床诊断标准, 即脉搏骤停、呼吸暂停、意识丧失等;
②经心电图或心电监护检查均确诊;③年龄18~80岁。排除标准:①患有脑、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患者;②对肾上腺素或抗利尿激素过敏患者。依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23~75岁, 平均年龄(54.10±10.37)岁;心脏骤停原因:心源性21例, 脑血管性10例, 呼吸性12例, 外伤性7例。观察组中男29例, 女24例;年龄20~73岁, 平均年龄(53.74±11.25)岁;心脏骤停原因:心源性19例, 脑血管性13例, 呼吸性13例, 外伤性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脏骤停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标准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病急救指南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频率控制在100次/min左右, 按压深度5 cm, 由2~5个人轮流对患者进行按压, 每间隔2 min换一个人按压, 开通气道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2], 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若患者存在室颤, 则需先进行电击治疗除颤, 电击量为360 J, 并适当使用利多卡因。对照组患者给予1 mg肾上腺素静脉推注, 3~5 min后重复使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40 IU抗利尿激素静脉推注, 若患者自主循环(患者出现明显的脉搏)仍未建立则重复给药, 待患者自主循环建立后, 给予患者多巴胺静脉滴注来维持循环的稳定。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1 d存活率、出急诊室率及出急诊室患者GCS评分和CPC评分情况。心肺复苏治疗评价标准:①患者自主心率持续时间>30 min为心肺复苏成功。②失败:患者自主心率持续时间≤30 min或未出现自主心率为心肺复苏失败。采用CPC评分评估患者脑功能恢复情况, CPC评分为1~2分为脑功能良好, 3~5分为脑功能较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1 d存活率及出急诊室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d存活率、出急诊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出急诊室患者GCS评分和CPC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急诊室患者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失去泵血功能, 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 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四肢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等。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 必须争分夺秒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和气体交换, 并且需要在患者心脏恢复搏动后, 对复苏后的节律进行巩固和稳定, 同时积极防治心脏骤停带来的不良后果。
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得到了提高, 但药物的辅助作用对患者的抢救至关重要[4]。肾上腺素是心脏骤停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能够有效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 增强心肌兴奋性从而改善患者心肌供血, 但大剂量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会导致患者出现期前收缩、室颤等症状, 因此需要找到合适的药物进行弥补[5]。近年来, 有研究发现, 抗利尿激素具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学结局的作用, 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加压素, 能够通过改善集合管及远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来改善心和脑的供血状态[6]。使用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进行治疗, 两种药物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具有协同增益作用, 能够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有效缩短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提高患者存活率及出急诊室率, 改善患者脑功能, 降低患者神经元损伤。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d存活率、出急诊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单独使用肾上腺素相比, 联合應用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 能够实现优势互补[7], 显著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率, 更好的挽救患者生命, 与1999年朱华栋等[8]研究报道相符, 研究中报道在心肺复苏术(CPR)期间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进行治疗, 能够提高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率, 缩短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观察组出急诊室患者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元损伤明显更小, 这主要与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有关, 说明在心肺复苏抢救患者过程中, 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越短, 神经元损伤程度越低, GCS评分就越高。
综上所述, 抗利尿激素联合肾上腺素治疗急诊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肾上腺素,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心脏复苏成功率, 加快患者自主循环及呼吸循环的恢复, 提高患者存活率及出急诊室率, 挽救患者的生命,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孟军. 大剂量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观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78):68-69.
[2] 利庆华.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体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 2014:1542-1543.
[3] 陈红, 张重阳, 徐俊祥. 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河北医药, 2017, 39(16):2475-2477.
[4] 侯任昉, 李和莅, 唐勇, 等. 心脏骤停急诊复苏96例分析.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 11(4):233-234.
[5] 邹勤华, 钱会银, 徐波, 等. 成人 CPR 中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疗效的 Meta分析. 中国急救医学, 2016, 36(6):539-546.
[6] 王智慧. 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加压素、胺碘酮治疗心脏骤停的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20):34-36.
[7] 高翔. 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应用观察//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 2014:217.
[8] 朱华栋, 于学忠, 周玉淑, 等. 心肺复苏时血管加压素的应用研究. 中国急救医学, 1999, 19(7):8-9.
[收稿日期:201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