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德老师临证验方举隅
赵鹏英 杨仁德 谭国旺 常正彪
【摘要】临床医学在现代医学发展和运用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阐述了杨仁德老师在临床医学方面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经验总结。
【关键词】临证;验方;举隅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1..02
杨仁德老师是云南省第二批、第三批老中医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聆听教诲,获益匪浅。老师用药精当,独具特色,创拟新方,多有发挥,每于临证,疗效甚佳,现择其数则,探析如下。
1 芎芷散治疗偏头痛
1.1 方药组成
白芷15 g,细辛10 g,石决明25 g,郁金、川芎和枳壳各12 g,每日用水煎制服用一次。
1.2 方义分析
在杨老师看来,川芎能够活血化瘀,清热止痛,可以作为主药来对诸多头痛来医治。张元素就曾明确指出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散肝经之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也。”也就是这种药材的药力能够上到头部下到气海;白芷能够祛湿寒,减缓病人的疼痛感,不管病人患的是风湿还是风寒都可以将白芷当成君药来医治;细辛具备驱寒镇痛的药效,常常用来医治少阴经头痛;石决明可以作为臣药来加强镇痛的功效。枳壳和郁金具备疏肝行气的功效,所以能够和其他药材搭配使用来疏通脉络,减缓病人的疼痛感。
1.3 加减
肝阳偏亢的病人,可加入天麻和钩藤;血虚程度严重的病人,可加入白芍和当归;瘀血内阻的病人,可加入赤芍和丹参;太阳头痛病人,可加入蔓荆子和羌活;少阳头痛病人,可加入葛根。
1.4 病案举例
王某,女,39岁,2004年12月21日初诊,反复头痛2年,近1月因工作紧张而加重,头痛以左侧颞部呈阵发性胀痛,严重时伴恶心呕吐,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恢复,重时每日发作5~7次,血压正常,经颅多普勒,头颅MRI检查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曾服西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始终未愈,症见:左侧头部胀痛,失眠梦多,神疲乏力,口干微苦,胸闷烦躁,舌淡苔白腻,脉浮细弦,证属气血亏虚,郁气不宜,风袭少阳,寒湿阻窍,予上方加黄芪15 g,天麻12 g,当归12 g,柴胡12 g,炒麦芽20 g,服7剂诸症悉平,继以八珍汤善后,随访1年未复发。
1.5 讨论
偏头痛应该归为头风,常常是由于经气郁滞,然后又感风邪造成的。在杨老师看来,这种疾病的患病时间通常都比较长,而且疾病顽固,医治起来难度较大,这时应该对病人的情况予以充分考虑,然后灵活用药。偏头痛的大部分症状是能够有效医治痊愈的,另外,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科学用脑,正常作息。
2 脾弱肝旺方治疗小儿目眨证
2.1 方药组成
青皮6 g,柴胡6 g,丹皮5 g,白术10 g,炒山楂6 g,神曲6 g,茯苓10 g,炒麦芽10 g,甘草5 g。
2.2 方义分析
青皮和柴胡作为君药,能够疏通肝气、去热解毒;丹皮和白术作为臣药能够健脾清肝;炒山楂、神曲、炒麦芽消食健脾开胃为佐药;甘草缓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达疏肝清热、健脾开胃之效。
2.3 加减
肝热明显者加菊花、炒黄芩;夜寐不安者加莲米、蝉蜕;兼盗汗者加龙骨、牡蛎;烦躁多动者加淡豆豉、炒栀子。
2.4 病案举例
杨某某,男,4岁,于2019年11月30日初诊,其母代诉:频频目眨一周,伴纳差偏食,喜食香燥之品,多动烦躁,大便不调,面色萎黄,毛发稀少,消瘦,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清热疏肝,健脾和胃。方从:脾弱肝旺汤加减,每日1剂,连服20剂,诸症平悉。
2.5 讨论
上下眼皮一开一闭谓之瞬目或眨眼,是一种保护性的不随意运动,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瞬目次数频频,眼皮不停地开合,则称为“目劄”“目眨”。杨老师认为本证多由饮食不节、脾胃损伤、脾虚肝旺所致。除服药治疗外应指导家长喂养方法,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逐步改正偏食。
3 巴固四物汤治疗月经过少闭经
3.1 方药组成
巴戟天10 g,黑固脂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熟地黄20 g,白芍15 g,赤芍15 g。
3.2 方义分析
巴戟天、黑固脂调冲任为君药,熟地黄、当归、白芍养血补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活血化瘀为佐使药。
3.3 加减
腹痛加香附、元胡;月经过少、闭经加益母草。
3.4 病案举例
田某,35岁,2013年1月26日初诊,妇科B超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性六项正常,症见:月经量少,后期而至,色暗,经行腹痛,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补血调血理冲任。方从:巴固四物汤加味,每月经前1周开始服,日一剂,连服7剂。调治3月(共服21剂),月经恢复正常。
3.5 讨论
四物汤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杨老师认为巴戟天 、黑固脂调理冲任,加入四物汤中可补血配活血,动静相伍,补调结合,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4 中医辨治黄疸
4.1 治黄不忘活血
①活血凉血法:主要用于瘀热郁胆,或热毒炽盛,或邪人血分,瘀滞百脉。活血与凉血同用,可使血分热毒清除,血脉通畅,达到活血而不致血热妄行,凉血而不会血凝瘀滞,从而使血行黄退。可选用清营凉血汤加减:生地、丹皮、小蓟、茜草各15 g,丹参、白茅根、水牛角名30 g,赤芍30~60 g等。②活血養血法:主要用于瘀热郁胆、黄疸内聚、血虚萎黄等病在血分者。如血分受邪,邪热郁结,必定耗伤阴血,因此许多黄疸患者往往既有血瘀又有血虚现象,故以活血养血药活血不留瘀,且不伤血,养血不助郁热而不恋邪。部分活血养血药还有行气作用,气行则血通。常用药有白芍、丹参、郁金、香附、当归、泽兰、婆婆针等。③温通经脉法:主要用于阴黄或黄疽阳虚变证。因黄疸湿从寒化,寒湿凝滞血脉,或素体阳虚,寒邪自生,血得寒而凝。治以温阳通脉、散寒化湿为主,选用附子、肉桂、桂枝、干姜、鹿衔草、仙茅、巴戟天等。
4.2 治黄需解毒
①祛湿解毒法:黄疸初期,湿邪或湿热毒邪在上中焦,或兼见表证,可用宣上畅中解毒以宣化清解外邪,选用藿香、佩兰、杏仁、苍术、白豆蔻、野菊花、连翘、黄芩、大青叶、蒲公英等;如黄疸深入中下焦,则治黄利其水也,使湿毒从小便而出。常用茵陈、茯苓、泽泻、虎杖、六一散、栀子根、田基黄、车前子、车前草、白茅根等。②清热解毒法:可广泛应用于西医各种病毒性肝炎、肝损害、肿瘤、胆囊胆管炎症、胆汁淤积症等病出现黄疸,属于湿热壅结、热毒炽盛者。在清热解毒治疗的同时,适当加入凉血解毒药,可使黄疸更有效地得到改善,常用八味解毒汤加减:板蓝根、石见穿、岩柏草、狼巴草、穿破石各30 g,蚤休、六月雪、香茶菜各15 g等。如热毒鸱张,弥漫三焦,瘀热互结时,则应选用清热凉血解毒药,如丹参、丹皮、生地、赤芍、苦参、龙胆草、郁金等。③通下解毒法:黄疸不解,邪毒持续内侵,与湿邪或热邪相搏,可出现湿毒或热毒壅盛。如湿毒偏盛,湿困太阴,则大便粘滞不爽;如热毒偏旺,热结阳明,则大便干结,口舌生疮。治疗应通利二便,湿热多经膀胱而出,热毒则多通过肠腑外出。常用药如大黄、黄柏、败酱草、黄毛耳草、枳实、芒硝、铁扁担等。
参考文献
[1] 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等.实用中医在临床病学中的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34.
[2] 王庆文,陈 韧,杜丽川,等.对偏头痛的临床和中医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1,49(5):313-315.
[3] 吴东海,王国春.临床黄疸病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