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培育
吴丽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和灵魂当属历史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同一历史事实基于人的立场、学识、社会环境等因素,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有其主观性的一面,这使得其在教学中培育的难度很大。本文主要从多元化视角分析、优化教学设计以及核心概念解读三方面去探讨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培养策略
依据新一轮课改要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被摆在突出位置。在具体的研究和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中学一线教师认识到“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核心和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同一历史事实由于人的立场、学识、社会环境等因素,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该如何把握和抉择呢?本文以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实践为例,希冀做出基于历史解释素养下的有效尝试。
一、多元化视角分析
“历史解释侧重的是对历史史实和历史理解的表达,这其中包含着对史实的客观描述以及描述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认知观念和历史史观”。有学者认为,“从方法论上讲,除了唯物史观以外,一种史学范式所提供的往往是一种视角”。在高中歷史课堂中,我们追求全面而完整的历史知识,然而我们所拥有的历史知识是相对的,全面而完整的历史知识也是相对的。因为教师教授的、学生收获的历史知识是有“重点”的,然而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下,对于相同的历史知识,其所强调的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时要尽量提供多种史学范式,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历史。需要指出的是,在积极倡导从多元视角去认识、去解读历史时,更要坚持唯物史观,因为个人认识历史时很容易受到立场、观点以及史观等的影响,教师不能让学生产生肆意解读历史的倾向,否则会背离历史解释的初衷。
史料实证是历史解释的基础。借助史料,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转型视角方面,课件可以展示关于李翔海《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起点》中的相关材料,让学生从文化转型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进而理解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在促进近代中国从专制走向民主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史学范式角度理解方面,除了常规视角分析以外,教师还可以寻找新视角,可以展示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有关“新三从四德(得)”的论述材料,引导学生从社会化史学范式角度去理解新文化运动所引起的家庭婚姻观念的变革,如此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从更宽阔的领域来看待这场运动。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选择视频、音乐资料,比如在导入环节播放北大校歌,在文学革命教学时播放相关影片资料。如此,通过新颖材料加强学生视觉感官刺激,既可以活跃气氛,拉近与课本之间的距离,又能加深学生的历史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优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历史解释”主要依托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运用与教学组织对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有着重要影响,这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实现。教师针对不同学情,其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这意味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的时候比较难处理的地方就是如何将各类素材进行串联,形成结构清晰的知识网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立意不同、教师不同,就会形成风格不一样的教学设计。无论是何种设计,不妨做出这样的一个优化处理:新文化运动既是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同时,也应当将它视为一个“事件路径”,从文化转型路径理解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
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的张超老师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巧妙创设情境,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方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他在本课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图片情境,即展示油画《兼容并包》,启发学生透过图片中的人物走进1917年兼容并蓄的北大,以《新青年》这本杂志为载体,带领学生对这本杂志的目录和其中的重要文章进行品味并作详细解读。教学设计中,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整合的基础上借助油画和《新青年》杂志合理创设情境,从情境中让学生提升历史解释素养。获得2018年10月全国历史优质课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的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的徐月宝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他以“重塑国魂”为本课的主旨,把教材内容整合成三部分展开教学。利用丰富的史料、图片以及视频片段资料,通过层层设疑,带领学生走进新文化运动。在讲授本课的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文明传承和现代化视角深层分析,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三、核心概念解读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对历史概念的解读问题。高中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需要深刻理解这些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凝结而成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学生对这些历史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其对教材的把握,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和解释能力也会得到加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合理阐释概念问题,尤其是所涉及的核心概念。
新文化运动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民主”和“科学”,其深刻内涵需要教师借助不同形式的史料加以阐释。人教版教材给出的解释是:“民主”即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即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法则。岳麓版教材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具体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论述,再出示代表人物陈独秀先生的相关言论,还可以设置一些新情境,让学生能够回到近代救亡图存的浪潮中去理解、去体会这两大核心概念。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陈独秀所宣传的民主不仅仅是民主政治,更重要的是民众的民主意识,他们宣传的科学更重要的是启迪民智,只有拥有现代民智的国民才能真正践行民主。
[]
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恰当的视角去认识和分析历史事物;可以去根据不同学情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设计;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历史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进行解读。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方式是多样的,关键在于选取其中最为恰当的。总之,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创造条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体悟历史解释的魅力。当然,对于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去创造。
参考文献:
[1]纪凤.“教学立意”:让学生拥有多维历史视角[J].江苏教育,2016(10):4547.
[2]王加丰.再谈“史观”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9):1015.
[3]张莹.万紫千红总是春——高中“历史解释”素养落实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18(9):34.
[4]李里峰.从“事件史”到“事件路径”的历史——兼论《历史研究》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J].历史研究,2003(4):144153.
[5]张超.“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