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的策略研究

    王一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贸易的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竞争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加速,进而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其中贵州在影视方面推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丹寨往事》(王安庆,2016)、《路边野餐》(毕赣,2016)等一批影视作品在国际上斩获大奖;《四个春天》(陆庆屹,2018)、《无名之辈》(饶晓志,2018)和《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2018)等,更是将贵州电影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影视作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采取相应的影视发展策略,推动贵州文化向全国和全球范围不断辐射,提升多彩贵州的文化软实力。

    一、影视作品在传播贵州文化中的表现主题

    (一)以展现贵州红色文化为主题

    贵州是中国革命历史地图中色彩鲜明的一个地理坐标,这里不仅有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黎平会议等红色“传奇”,而且还涌现了一批革命先烈,如邓恩铭、旷继勋等。这些革命地点和革命人物都为贵州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创作思路和故事素材,通过影视艺术的渠道建构了立体动态的贵州红色精神传承方式,展现了贵州的红色文化主题,重塑了贵州的红色形象。在与贵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红色题材占比是最大的,如《遵义会议》(刘星,2016)、《伟大的转折》(李伟,2019)、《二十四道拐》(张玉中,2015)、《少年邓恩铭》(江平,2011)等。尤其遵义会议是挽救党、红军、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长征为贵州的文化景观增添了一抹鲜红的色彩,影视作品通过再现红军的峥嵘岁月,讲述贵州红色故事,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贵州的红色文化,吸引了广大受众到贵州的革命胜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和教育。

    (二)以刻画贵州三线建设为主题

    关于三线建设的影视作品可谓在贵州电影史上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1世纪后,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将他的电影镜头转移到了贵州的时空里,拍摄了《青红》(王小帅,2005)、《我11》(王小帅,2012)、《闯入者》(王小帅,2014)有关三线建设的三部曲,通过影视呈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三线”这件事,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同时,影片将贵州的雨天、菜地、树林、小河、厂区、坡坎等都内化为了一种阴郁、复杂多变的情感,也锻造了贵州电影的典型标志。“三线建设”作为贵州地域文化当中的一类特殊的存在,通过影视作品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正在努力建设中的贵州形象,这一形象是作为“闯入者”视角下的贵州地域。王小帅导演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导拍摄的三线三部曲,并不是单纯地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故事,而是一定层面上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扩展延伸,是他眼中贵州的一种自我影像投射。《我11》是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将三线建设作为叙述背景进行延展的,以厂房为中心覆盖了生活生产的所有场域,片中主人公王憨因为一件新衬衣而骄傲的情景暗合了当时贵州的落后,其实也是导演自己童年生活的投射表达;《青红》是从少年的视角进行叙述,影片情节线紧紧围绕三线建设的基层工人生活,投射了贵州和上海两个地域文化的差异,青红追求的家是贵州,而她的父亲追求的家是上海,两辈人寻根与认同存在矛盾,在逃离与反叛中表达了少年失语的青春,通过描绘贵州家的寒酸与困境,凸显了当时贵州贫困的真实境地;《闯入者》从老年人的视角呈现出了三线建设第一代人老去后的生活现状,三线建设作为重要的回忆线索不断地插入现代生活,两个时空的交织,两个地方的穿插,表达了他们面对现代生活所产生的焦虑困惑。

    (三)以呈现世居少数民族隐秘空间为主题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多高原山地,除汉族外,在这里世代生活着17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人口较多。近年来,也涌现了一大批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题材剧情片。其中外来导演作品以宁敬武的《滚拉拉的枪》(1999)和《鸟巢》(2008)为代表,这两部片子的故事背景都放在了黔东南州从江县的岜沙苗寨,这是地球上最后的枪手部落,部落民族文化深厚,保留着镰刀剃头的传统。影片通过温暖细腻的镜头语言刻画了苗寨村民的朴实无华、安贫乐道,与世间万物和神灵相互依存的诗意生存,同时将岜沙苗寨隐秘空间中的成人礼、树葬、蜡染等风情生动描绘成了一幅民俗田园诗画,给观众带来了心灵和身体上的民俗体验。同时,贵州本土导演也在这片高原山地上书写了一幅幅少数民族瑰丽影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贵州第一位女性导演欧丑丑的三部作品《阿娜依》(2006)、《云上太阳》(2012)和《侗族大歌》(2017),《阿娜依》是她的处女作,以苗族姑娘和侗族小伙的爱情故事为依托,展现了苗族刺绣和侗族对歌等文化风情;《云上太阳》通过一个法国女画家的视角描绘了黔东南丹寨的纯净美好,集中呈现了三十多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的锦鸡舞、古法造纸术、苗族医疗术和绘画艺术等,生动展示了这一方水土的美丽风情和善良的民族情怀,也表达了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侗族大歌》直接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命名,无形中就给本片增加了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本片以真实事件改编,通过一首首歌生动诠释了侗寨里感人肺腑的爱情,呈现了一幕幕精彩绝伦而又隐秘的文化景观。

    (四)以描绘贵州当今社会生活为主题

    影视作品以贵州为故事发生地,以贵州本地人的生活为故事素材,以贵州特有的社会文化面貌为表现内容,展现贵州现代社会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四个春天》《无名之辈》《合群路》(罗汉兴,2018)等。在这些作品中都充斥着潮湿的天气、杂乱的市场、道路崎嶇等空间符号以及方言等人文符号,生活背景、习惯、梦想以及城市乡村空间的细节贴近现实,有些更是生活现实的写照,使得这些影视作品成为了视觉中的社会缩影,而影片中底层人物的身份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如乡村医生陈升、打工青年李海根和胡广生、保安马先勇等,通过细节的刻画描绘人和空间,在影片所涉及的范围内“例示”出真实的社会样貌。[1]《四个春天》通过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展示了导演生活在黔南独山小城的父母在四个春天里的平凡、真切的感情,以及他们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无名之辈》则增添了更多的戏剧冲突,黔南的都匀既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也承担了叙事的功能,如都匀的西山大桥、彩虹桥、石板街等,通过描述本地几个小人物的社会遭遇,呈现出了他们内心的美好和善良,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憧憬。贵州导演罗汉兴的《合群路》展现了贵阳的一条著名夜市街,通过三个青年的故事将这一条街的各种景象呈现了出来,具有强烈的贵阳市民文化的烟火气息。[2]影视作品在传播贵州文化中表现了多样化的主题,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系统化、产业化的发展策略,缺乏宏观指导和品牌营销意识,导致有关贵州大多数的相关影视作品并没有被观众熟知,因此,影视作品在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方面需要全方位和体系化的发展策略。

    二、影视作品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贵州作为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故事素材,应当掌握文化传播主动权,打造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精品化影视作品,树立战略性的营销理念,实现产业融合,培养影视人才,建构文化强省战略体系,提升贵州的文化软实力。

    (一)内容制作层面:立足当地,合拍共赢

    贵州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不仅如此,贵州还是夜郎文化的发源地,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和源头;还有红色文化等都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故事蓝本,但是在立足当地创作的时候应该结合时代的气息,用深厚的历史文明反哺现代文化,将影视作品的在地体验深入到文化的内在精神结构里,突出贵州的文化特色。

    当前影视作品的跨地域合拍已经非常成熟,在在地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基础上,应该联合全国、甚至国际上的顶尖团队,进行资源整合,对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上映进行深度合作,扩大贵州的影视作品在全国的辐射范围、提升贵州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二)宣传营销层面:细分市场,多元渠道

    影视作品在塑造贵州形象的时候,对内应加强引导省内受众对贵州文化的认同,对外要提升与全国媒体的合作,运用多媒体、全方位的宣传策略,在潜移默化中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宣传贵州文化。影视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在向外宣传贵州文化,提升贵州文化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文化融合关系和地缘限制因素,尤其是向国外输出贵州影视作品之前,必须对海外市场有深入细致的调研,对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进行细分,进而结合贵州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拍摄制作,这样才能很快地融入输出国的文化圈层。

    在营销层面,还应该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营销渠道,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知名的电影节等既有平台,扩大市场知名度,如毕赣的《路边野餐》等;然后还要提升电影频道对区域电影的播放率,与海外电影频道进行合作,放映贵州优秀的、充满当地特色文化的影视作品,提高知名度;最后,应该加强非商业性展映,比如在校园和电影院定期举行贵州影视作品展映,这些措施都可以增加观众对贵州文化的亲近感,培养出一批欣赏贵州影视作品的观众,提升贵州的文化软实力。

    (三)产业融合層面:跨界互联,网络延伸

    影视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其产业链也呈现出跨界融合的现状,影视作品不仅是一种视听享受的产品,而且可以通过视听体验将影视固化融合,比如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例如《西游记》(杨洁,1986)增强了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旅游热度,此外如《长征》(唐国强,2001)、《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都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在各大影视旅游热门景区都会附加售卖一些衍生品,比如《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的衣服、道具、玩偶等。随着影视产业和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主题影视城作为产业链上另一个衍生品也受到了受众的青睐,黔南都匀在近几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了三座影视拍摄基地,分别是以古装剧拍摄为主的秦汉影视城、以年代戏拍摄为主的毛尖小镇、以战争戏为主的红色影视基地,不仅吸引了很多剧组和导演慕名前来,而且也能让游客沉浸在影视体验式旅游的乐趣中。

    当前影视竞争已经是一片红海,主战场已经从大银幕转到了小屏幕,各大视频网站和互联网公司也都参与进来了,因此贵州的影视作品应该加强与互联网公司和视频门户网站的合作,利用他们开发IP方面的强项延伸产业链,谋求多屏互动,例如搭建粉丝互动平台,开发影视互动剧和影视相关手游业务,这些沉浸式的影视体验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观众参与感,提升作品中的文化嵌入度。

    (四)人才培养层面:全力扶持,创新学习

    影视行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行业,一部好的作品需要各个工种的通力配合,最终才能呈现在观众面前。贵州整体的影视人才都比较缺乏,尽管近些年出现了如毕赣、欧丑丑、陆庆屹等在国内、国际影视舞台上崭露头角的贵州导演,贵州的文化部门和影视协会还应该加大力度扶持本土的影视人才,尤其是培养青年人才,建立健全系统的培养机制和扶持计划,加强他们的对外交流学习和对内文化积淀。

    结语

    王一川将影视软实力在观众中的效果程度分为四个层面或环节:影讯的诱惑力、影像的感染力、影尚的吸附力和影德的风化力。[3]贵州的影视作品要在紧紧抓住这四个层面的基础上,立足本真文化的理解和推广,做好贵州的民族景观、历史文化、人文情感、艺术风采与影视作品的融合策略,增强在地体验与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提升贵州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在魔幻与现实、工业与美学之间——论贵州电影新力量[ J ].电影评介,2019(19):59.

    [2]安燕.“贵州电影”:命名、历史与美学[ J ].电影评介,2019(01):34.

    [3]王一川.电影软实力及其效果层面[ J ].当代电影,200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