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喜欢扫地、擦桌子
陈艳
针对案例中的情况,教师不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倾听孩子的想法了吗?
有的教师可能会想,值日不就是劳动吗?那就确定几项劳动任务,给每个孩子分配一项呗!可是,教师设计的任务是孩子喜欢且能胜任的吗?孩子是活动的主体,在确定值日任务时,教师有没有和孩子共同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呢?在发现问题时,教师有没有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法,有没有带着孩子共同商量、调整,让孩子亲自验证自己的方案是否可行?这一过程不只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孩子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由此获得发展。
第二,我考虑孩子的感受了吗?
案例中,孩子选择了扫地、擦桌子,努力地想要做好,可是他面对保育老师不停地提醒“不能那样,要这样”以及催促“算了,你別扫了,还是我来吧”,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值日工作始终不能令保育老师满意。
劳动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和人生价值的手段,人们需为此付出意志上的努力以及体力、脑力。一位年迈的农民在田地里辛勤收割,当他直起酸痛的腰背时,脸上的笑容令人动容,因为他看到了劳动给自己、给家人带来的希望,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年幼的孩子还不太能理解劳动对于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劳动更具有游戏的意义,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的体验。一名蹒跚学步的孩童还不能理解劳动的价值,但当他模仿大人的样子,拿把扫帚在地上划来划去,拿块抹布到处抹一抹,他是那样的开心,原因就在于这件事是因好奇而自发产生的,对于他来说这就是一种游戏,不带目的、没有压力,喜欢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愉悦,因此乐此不疲,反复尝试。而案例中的孩子被动选择了扫地、擦桌子,感受不到劳动的乐趣,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还可能因此无法和同伴一起散步,因而,孩子渐渐不喜欢这两项劳动了。
第三,我提供的支持有效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案例中的教师认真思考,也虚心向平行班的教师请教,可是教师们提供的这些支持是否有效,值得思考。有的教师提出为孩子购置小型扫把、簸箕、抹布,这确实是一种解决思路。但是,只能靠更换工具解决问题吗?是不是还可以考虑方法上的调整,比如,两个孩子一人拉住抹布的一端,一起合作擦桌子,既能防止抹布卷起来,又增加了同伴合作的机会,还给擦桌子这项工作增添了乐趣。有的教师提出,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完成工作后再跟着保育老师去散步,可是,孩子在意的也许不是能不能去散步,而是能不能和好朋友一起散步。有的教师先请班里能力强的孩子负责这两项工作,那么其他被认定“无法胜任”的孩子会是什么感受呢?他们仅靠观摩就能学会吗?教师有没有在其他活动中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来提高他们的动作能力、协调能力呢?
第四,我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做这两项工作?
如果教师认真思考了上面三个问题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孩子还是不喜欢这两项工作,那么教师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做这两项工作,坚持的意义在哪里?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既然是教育,就应遵循教育的规律与原则,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学定教。值日生工作只是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途径之一,它无法也不可能承担劳动教育的全部价值。幼儿的劳动教育更应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通过长期的坚持,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江苏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 陈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