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内容重构的价值探析

    杜雯雯

    摘 要:为了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形成协作效应,目前高校正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需要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树立培养德育型人才的目标,促进学生知识水平与政治素养的同步提升。教师需要加大课程教学以及政治素养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本文将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内容重构的价值展开论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内容重构;价值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79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目前全国范围内都在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工作,从现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课程内容的重构,这是目前受到广泛讨论的问题。

    1 课程内容重构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其实施的基础就是课程内容的重构。当今社会对于职业型人才的要求早已不仅仅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及优秀个人品格,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但传统的课程内容知识性和专业性较强,其中较少体现政治内容,只有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加入更多政治性元素和话题,才能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牢固树立政治思想,坚定政治立场,促进多项素质共同发展[1]。

    我们可以发现,利用教材中有限的知识内容无法达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因此目前摆在教师面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课程内容重构。这要求教师在保留原有重点知识的同时,根据课程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将思想政治元素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原则的融入进去。要将其与知识内容合理的衔接,绝不是表面化的融合,或者生硬的将不相关的内容插入进去,显得过于突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取舍,将有限且最有价值的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求多,但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要搜集优质的教育材料,自然而然的融入课程当中,令学生不抵触、不反感,起到无声的教育作用。

    重构后的课程内容,要具备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素养以及政治素养的作用,如此才算真正达到了目标,教师要借助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政治基础和专业基础,在专业课程中借助带有深度的分析和充足的理论依据,使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2 课程内容重构是立德树人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明确要求: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2]。可见,高等教育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建设活动,而课程重构无疑是达到这一要求迈出的第一步。立德树人的要求使高等教育明确了教育目标,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为什么而培养的问题,已经有了确切答案,并且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教育、实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目前,无论是教学材料还是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离,为了切实有效的培养出具有政治思维、政治立场和政治毅力的高等教育人才,必须在所有课程的节点中融入思政元素,打破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局限并重新构建。

    3 课程重构是学生发展的需求

    我国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在突破新高,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提出,正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素质,增强其竞争实力,综合提升全国人口素质。教师重新构建理论课、实践课等各个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更高的个人素质,能够满足他们未来发展的需求,打破当前高等教育的局限,取得更高的成果[3]。

    4 课程内容重构的实施

    有效实施课程内容重构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步,要将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在讲解课程知识点的同时,需要加入一些有关课程发展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该门课程能够在社会上做出怎样的貢献,以及前人都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在此基础上,根据知识的逻辑,将知识内容按照难易度以及理论性、实践性的特征进行模块划分,包括基础理论模块,实践模块和拔高提升模块等,使教学活动遵循由简到难,由浅及深的顺序开展。第二,要对课程中涉及的实践技能进行模块划分,以培养技术实践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增强学生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奉献意识。技能模块的划分同样也需要以难易程度为原则,使学生在不断提升技能素养的同时,受到良好思想的浸润。第三,需要将课程内容按照人文素养、政治素养、能力素养等几大类进行模块的划分,抓住每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历史、政治素养,并将政治元素合理的融入进去[4]。

    5 课程内容重构的要点

    5.1 提升教师能力及素质

    从根本上来说,“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果取决于教师的个人能力、素质及思想意识,只有教师一心追求更高的教育成果,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该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目前高校应该加大对教师工作队伍的培训力度,给予教师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尽快抛弃腐朽、落后的教育思想,完成教育理念的转变。不仅如此,课程内容重构还对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就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校内外展开大力的研讨活动,促进各学科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学习,传授经验,传递方法,共同达成目标。

    5.2 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研究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高水平的教师作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高价值的课程内容作为支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需要加大课程研究的力度,将传统的专业性课程转化为带有思政教育色彩的内容,巧妙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综合以上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其能够准确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塑造[5]。

    改革课程内容,首先应对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强化教学大纲中的政治素养。对于专业课中的知识内容,也要分析其中暗藏的政治元素,或者寻找到可以融入政治元素的关键点,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能够将专业课讲成思政课,这样的课程不仅具有思政教育的作用,还保留了专业性,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分析出潜藏在知识中的隐性政治元素,自主感受,深入理解,尽可能避免将政治理论灌输给他们。

    6 结语

    总之,课程内容重构是“课程思政”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做好这项工作,高等教育工作才能向前迈进一大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型。教师要以培养集知识、技能、政治素养于一身的人才为目标,大力挖掘课程中的政治内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抓住关键点,融入更多的政治元素,实现专业与素质两手抓,在统一的教育活动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敏.“课程思政”视域下课程内容重构的价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022(001):46-49.

    [2]黄江虹.课程思政视域下开放教育宪法课程教学的重构与实践[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00(002):1-6.

    [3]黎吉秀.课程思政视域下科学技术史的价值引领功能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6):44-45.

    [4]吴磊,谢璨夷.协同治理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价值意涵,实践困境与推进路径[J].教育评论,2020,000(004):120-124.

    [5]崔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新探[J].教育评论,2018,233(1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