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穿孔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临床探索

    王成亚

    

    【摘要】目的 研究消化道穿孔采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消化道穿孔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量保持一致,n=15,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开腹手术,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为腹腔镜手术,研究比较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评估组间手术相关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化道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道穿孔;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2..02

    消化道穿孔属临床多发急腹症,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如未能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1]。临床治疗消化道穿孔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常规术式为开腹手术。伴随微创手术技术发展,腹腔镜手术技术得到临床日益广泛应用。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3年时间内收治共计30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研究样本数量共计3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消化道穿孔临床诊断标准,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组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等(n=15),研究组患者中男8例,女7例,年龄28~69岁,平均(47.69±5.6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27~65岁,平均(47.54±5.85)歲,基线资料组间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开腹手术,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麻,切口位置设置于腹部正中区域,进入患者腹腔后清理脓性渗出液,确定穿孔部位及性质,如患者穿孔部位为十二指肠,无需进行活检,如穿孔部位为胃部,需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利用可吸收线对穿孔部位实施纵向缝合,表面覆盖大网膜,冲洗腹腔,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

    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为腹腔镜手术,取患者平卧位,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麻,脐部椎孔建立人工CO2气腹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确定穿孔部位,置入套管针。如未能确定穿孔部位,需将切口设置于肋缘与腋前线交界区域,利用五叶钳对大网膜及胃部实施左下方牵拉,以此来确定穿孔部位。对穿孔部位实施可吸收线缝合或大网膜封堵固定,控制缝合结扎力度,如患者穿孔部位为十二指肠,无需进行活检,如穿孔部位为胃部,需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冲洗腹腔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

    1.3 评价标准

    评估组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手术相关指标(x±s),检验方法为t,为确保数据分析计算结果准确,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 果

    评估组间手术相关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消化道穿孔属临床常见急腹症,穿孔后胃酸、胰液、胆汁等进入腹腔内,导致细菌毒素大量吸收,引发急性腹膜炎、休克等,甚至引发患者死亡。临床治疗消化道穿孔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主要术式包括常规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二者在消化道穿孔治疗中均有广泛应用,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存在差异,治疗安全性有所不同,医师需结合患者特点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后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腹腔镜手术临床效果显著。常规开腹实施切口面积大,术中出血量多,患者术后恢复速度缓慢,极易合并各类并发症。腹腔镜手术属微创手术技术,利用腹腔镜可对腹腔内整体情况有效探查,便于观察消化道穿孔位置及周边器官受累情况。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切口面积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视野广泛清晰,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缩短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切口美容效果良好,有助于提高术后恢复效果[2]。腹腔镜手术主要缺陷为无法实现较小病灶准确定位,部分存在恶变可能性患者不适合应用该术式治疗,为此医师需结合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利用腹腔镜技术行消化道穿孔修补治疗可实现对人体腹腔组织的广泛有效探查,手术视野清晰、直观、广泛,术中可结合患者病情对探查角度进行调整,可扩大探查范围,有助于提高术前无法确诊患者治疗效果。利用腹腔镜可在短时间内确定患者病灶部位及性质,也可显示病变的具体范围及炎症程度,可降低漏诊及误诊发生率,避免开腹手术模式下患者腹肌紧张引发的病灶暴露困难等问题,也可避免病变部位诸多不确定因素引发的切除选择困难。腹腔镜手术可确保穿孔部位闭合效果,可实现对腹腔内部的彻底清洗,也可将积液充分吸净,有效控制腹膜炎等病变,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腹腔镜手术对患者腹腔内部无强烈刺激,可避免胃肠道牵拉等引发的功能紊乱,有助于提高术后胃动力恢复效果,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消化道穿孔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需依据出血、炎症、污染明显的部位确定损伤部位,通常情况下胃小弯幽门前壁及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均为易发生穿孔的部位。临床行单纯性消化道穿孔修复过程中可选择在与穿孔部位距离约10mm处进针,穿孔处出针后行对侧方向缝合处理,不得一针将后壁完全缝合。进针操作中需垂直、柔和、全层完成各项操作。患者消化道穿孔导致组织水肿,打结过程中需控制力度,避免切割组织引发修补效果,如产生撕裂等问题,需增加缝合宽度。如患者为单纯性胃部及十二指肠溃疡,无需游离大网膜实施覆盖。肠管一期修补操作中需利用可吸收线实施间断性全层缝合操作,并对浆肌层进行缝合及包埋处理。腹腔冲洗过程中需将患者体位调整为右侧倾斜位,并确保积液完全吸收。利用腹腔镜完成腹腔内部冲洗可确保间隙区域冲洗效果,也可确保吸引完全,有助降低术后盆腔脓肿及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期间需进行病理组织活检,避免误诊及漏诊,对于癌变患者需及时中转为开腹手术治疗。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能够直观观察患者病变部位,诊断效率显著提高,可降低剖腹探查率,对于弥漫性腹膜炎诊断临床价值突出。

    由此可知,消化道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切口面积小,术后疼痛轻微,治疗安全有效,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且手术视野清晰,可确保盆腔内部积液完全吸出,有助于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为确保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医师需严格依据操作规范完成各项操作,控制力度,合理设置切口,最大程度上提高腹腔镜手术疗效及安全性。同时本次研究存在一定不完善之处,未能与同类研究进行横向数据比对,选择患者量不足,腹腔镜手术治疗消化道穿孔的临床应用需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 静,杨 丹,沈文拥,等.单钳道内镜“8”字辅助缝合法封闭上消化道主动医源性穿孔[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0,42(07):744-747.

    [2] 袁中旭,王松平,曹葆强,等.双向缝合方法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中的应用研究[J/OL].重庆医学: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