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战略下的生态农业发展

    赵溪巍

    摘要:生态农业是现代化的高效农业,既有传统农业的精华,也有着大数据时代所赋予的各类科技成果应用。“互联网+”战略概念的提出,为解决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提供了有利契机。研究在充分认识“互联网+”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构建“OTO”销售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新农人)、丰富和完善融资平台以及建立“差异化”质量认证系统等具体措施,旨在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加快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互联网+”战略;生态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0-0056-02

    今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战略概念,指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全面转型升级。本文试从制约生态农业的“瓶颈”入手,探讨“互联网+”战略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的有利契机和生态农业融入“互联网+”时代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环境下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生态农业是现代化的高效农业,它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农业,而是与工业甚至服务业相结合的全新产业,它既有传统农业的精华也有着大数据时代所赋予的各类科技成果应用,是农业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间的经济、社会、自然三大效益的统一。但是目前,在农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影响着生态农业向“互联网+”时代的迈进。

    一是信息滞后,经营生态农业的风险加剧。传统的农业经营者在掌握市场信息方面,常常受到自身的限制,信息滞后,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而自行调整种植品种。近年,一些城市周边涌现出来的生态农业园区就是这样,很多经营者未经深入调研,盲目追逐生态农业概念和产品的高附加值,造成某一品种在某一时期市场供给过大,发生市场风险的几率增大。

    二是产销脱节,生态农业产品的利润低下。当前,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深刻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变化,尽管出现一些专事产销的合作社,但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还没有形成普遍的高校联结,单纯生产产品或销售产品,都很难实现以销定产和以销促产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销路不畅势必造成生态农业本应高附加值的产品“优质不优价”,利润空间下降。

    三是知识匮乏,经营者对大数据无所适从。随着农业信息化发展,传统农业对大宗农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动态市场信息分析,由农业管理相关部门定期作出权威发布。但是针对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信息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市场信息汇总综合分析平台,以经营者现有知识水平,难以实现互联网上各类信息的甄别和对大数据的准确分析判断,造成“信息爆炸”却无从利用的尴尬局面。

    二、“互联网+”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的便利条件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网络化生活正改变着人们,也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了生机,生态农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亦获得许多便利条件。

    一是“互联网+”为生态农业产销互动打造全新平台。“互联网+”概念下的生态农业产品交易不再是单纯的线下面对面模式,而是更加高效便捷的线上交易模式,“私人订制”将为农产品买卖带来全新体验。“互联网+”改变以往生产出来再去找市场的营销理念,变主动“适销”为线上“定产”,真正实现“订单”农业,一举攻克生产者面对大市场时,信息滞后、缺少信息处理知识和手段的问题。网站页面上产品订单数量,将直接影响供应商对产品的采购和经营者对产品的生产,生产过程变为对消费行为的响应,市场动态就很好地反映在这一互动链条的每个环节上了。在大数据的时代,消费者所有购买需求都将被大数据精确细化,消费者对同一款产品的需求究竟有多大,将会被较为精确的估算,农产品种植的市场风险将因预约和订制而大大降低。

    二是“互联网+”为生态农业科技推广建立无缝衔接。“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也将发展出不同的推广模式。无论是种植技术改良还是新品种研发,推广不再由生产者、科研机构或政府部门说了算了,而是直接响应于市场的选择。线上订单里,消费者点选了什么技术,反馈到生态农业经营者那里就投入什么技术,一改传统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模式,变生产者被动接受相关部门推广为主动投入科技元素,增加产品附加价值。“互联网+”使得生态农业的科技创新及推广思路不再是单一方向,整个过程也从实验室到试验田,拓展到从市场需求起步到生产者增收为止的更广大领域,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客体间构建起紧密衔接。

    三是“互联网+”为生态农业优质高效提供坚实保障。“互联网+”带来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为生态农业产品全程追溯提供了便利条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成熟,消费者可在任何时候通过手机、电脑或其他网络终端关注自己订制的生态农业产品状态,只需扫描产品二维码,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各环节,全部信息就会显现出来。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促使物联网技术发展,物联网将倒逼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升级,把市场对生态农业产品的质量效益需求,通过“互联网+”传递给生态农业的经营者,从而促进整个农业生产为响应这种消费者声音而提高标准化水平。

    三、生态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发展要紧跟“互联网+”战略布局,与“互联网+”高度融合,从而推动自身的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

    一是构建“OTO”农产品供应体系。“OTO”销售模式下,网上的销售平台成为过去的传统店面,而传统店面转变为体验店,不再以盈利为目的,以此破解了单纯网购顾客感受不够真实的问题。生态农业产品的“OTO”销售模式,应该依托大数据,进一步将消费者按地域进行划分,以收货地址为准,区域内的体验店应与该区域内的“OTO”消费者之间形成数据共享。作为提供网上销售平台的商家,应在其利润点上保有该区域内的线下体验店足够额度的返点。这样一来,线下体验配合线上销售,利润与销售商共享,就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农业产品“互联网+”供应体系。

    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OTO”销售模式,使生态农业经营者——农民——成为供应商,它或许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组织更多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参与进来,从而促使土地得到集约利用。甚至一些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可以被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推选为理事长,直接与“OTO”销售平台的建设者合作,成为完全垂直的直销“OTO”销售模式,完成产、供、销三个环节闭合。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生态农业生产要素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分工逐渐形成,农民的属性就在无形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地成为投资成本,合作社成为公司化组织,农民成为该公司的股东、董事,有限承担自身份额内的风险,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农人”。

    三是加大金融企业对生态农业支持。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类型一样,离不开投入。而作为生态农业的经营者,在整个生态农业产品“产加销”链条中,仍然处于最为弱势的地位。因此,应充分发挥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积极性,投身于生态农业领域的金融产品开发。可大胆探索建立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条的融资平台,由下游结点——供应商、网店甚至是最终消费者——负责融资或进行担保;也可探索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的“PPP”融资模式,总之,要以更便捷的融资渠道为生态农业经营者提供足够的融入“互联网+”创业模式的原始启动资金。

    四是建立“差异化”质量认证系统。传统农业的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同类品种之间的“差异化”不够明显,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不容易在纷繁的网店产品角逐中胜出。生态农业是伴随农业现代化过程发展起来的农业类型,其产品自然要定位更高层次,要尽早建立“差异化”的质量认证系统。比如,将种植于有机农田的碱溶性谷蛋白含量比率达到一定值的大米,确定为生态米的一项标准,可以此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生态农业产品的“差异化”质量标准一旦建立起来,其认证体系之下的所有农产品将会在同类农产品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郝凤华.国外报刊评述1998年长江的特大洪水[J]. 治黄科技信息,1999,(3).

    [2]昆仑海岸助力天津向现代农业转型[J].自动化博览, 2012,(6).

    [3]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 学,2012.

    [4]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中信出版 集团,2015.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