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教学设计

    潘燕玲

    教材简介:

    《母鸡》(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课文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居功炫耀,展现了一只令人讨厌的母鸡;课文后半部分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一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的作品《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讲述。在学习《猫》这一篇课文中,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猫在老舍先生的眼里是怎样的呢?(猫既调皮又可爱,老舍先生十分喜欢它)

    2.揭示课题。在老舍先生的笔下,猫既调皮又可爱,老舍先生十分喜欢它。那么,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一起感受同一作家笔下不同动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简洁明快的导入,在快速回顾了《猫》的性格特点的同时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既让学生知道《猫》和《母鸡》虽然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但各有特色;又让学生期待在对比阅读中去体验不一样的阅读。

    二、紧扣要素,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结合课后第1题提出要求)

    2.汇报交流。(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一向讨厌母鸡。课文第十自然段: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思考问题。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讨厌”是有理由的,“不敢再讨厌”肯定也是有理由的。本环节设计直奔单元语文要素,用好“课后思考题”这一重要的助学系统,不但能帮助学生快速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还能激发学生弄清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变化的探究欲,为后面感悟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变化做好铺垫。

    三、探究“变化”,体悟情感

    1.探究“一向讨厌”。

    (1)回答问题。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一向讨厌母鸡?(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找出母鸡令人生厌的表现,用“——”画下来。

    (预设1: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玩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预设2: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预设3: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搓儿毛来。预设4: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3)交流互动。从作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自鸣得意、欺软怕硬、爱炫耀、爱邀功等)

    (4)指导多形式朗读。

    (5)体会比较老舍《母鸡》和《猫》的表达特点。①在反复朗读中,你体会到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生动鲜明、通俗易懂)在《猫》这一课中也有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请找出来读一读。(预设: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②《母鸡》和《猫》这两篇文章除了在语言风格上相似以外,在写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发现了吗?(《母鸡》先写了“我一向讨厌母鸡”,接着再具体写令人生厌的表现。采用先总后分的表达方式。《猫》这篇课文也是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猫的古怪表现。同样是先总后分的表达方式)

    2.研究“不敢讨厌”。

    (1)思考问题。起初,作者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作者对待母鸡的态度为什么有了很大的转变?

    (2)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3)回答问题(课后第2题)。老舍先生用词很严谨,他写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母鸡真的就是这样吗?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4)小组交流后在全班汇报,教师指导。①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教师指导: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把母鸡的警戒写具体?圈出关键词。(听、看、警告)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随时准备作战,表现出了这位鸡母亲的负责)②找出母鸡前后对待公鸡态度的句子。课文第二自然段:它永远不反抗公鸡。课文第六自然段:假如遇上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作者这样写,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作者通过写母鸡前后态度对比,突出表现母鸡因为成了母亲,敢于和强敌竞争,体现出了勇敢和责任感)③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它一声也不吭。(让学生圈出作者写母鸡一系列动作的词,体会母鸡的辛苦)④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凉……说一说:“顶”可以换成什么词?(极其、十分、很)从“顶尖锐,顶凄惨”中你体会到什么?(母鸡夜间也很警惕,用叫声报警,母鸡十分负责和辛苦)

    (3)指导朗读。把体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课文(课文第五自然段至第九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大胆让学生自读自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做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体悟母鸡的形象和作者对它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母鸡》和《猫》,能帮助学生体会两篇文章都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和自然,两篇文章结构都简单清晰,都用了总分的写法。当然,两篇文章也有明显区别,就是作者对两种小动物的情感态度。对于猫,作者始终都是喜爱之情;对于母鸡,曾经是那么讨厌,后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一个情感是一以贯之的,一个是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所以,同样是两个部分,《猫》是前后并列的关系,《母鸡》是对比的关系。丰富的阅读体验,能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母爱的温暖,感受到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谈谈体会。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引导学生说一说:你从“不敢”体会到什么?

    2.归纳小结。“不敢”说明老舍先生已不是简单的喜欢,是对自己从前看法的反思,有忏悔之意,更是对母爱的一种发自肺腑的赞扬和敬畏,是情感的升华。

    3.感悟情感。在情感的表达上,《猫》和《母鸡》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一样?(《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作者从始至终表达的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设计意图:“不敢”,一般情况是被动的选择,老舍先生用这个表示被动的词语,更加突出了作为母亲的母鸡英雄的行为和精神的伟大。引導学生琢磨“不敢”这个词语,体会这并不简单的是一种认识和行为的终止,而是更加说明了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感态度是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一切源自母鸡用自己的一举一动给了老舍先生最好的答案。品读“不敢”两个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老舍先生用词造句的自然、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