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
任战利研究员男,1961年5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专业,1983年起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任教,1988年、1999年分别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大庆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1999年分别破格晋升为西北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2001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大学二级教授,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盆地分析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陕西省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也是教育部科技奖、陕西省科技奖、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等评委。
任战利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油气成藏与评价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40余项;独立完成《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专著1部(石油工业出版社),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科学通报》、《石油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质学报》、《沉积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AAPG Bulletin》、《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24篇。
30多年来,任战利研究员对中国北方诸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进行了持续、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提出了地温场存在叠加改造的概念及分演化阶段真实恢复叠合盆地复杂热演化史的创新性思路及方法;首次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的存在,并对构造热事件分布范围、发生时间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确定鄂尓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等存在23 Ma以来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并对抬升冷却事件的速率、剥蚀厚度进行了详细研究;应用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分别恢复了中国北方10余个盆地的古地温、古地温梯度及古地温演化史,发现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盆地地温梯度较高,确定了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存在一期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此次构造热事件对中国大陆的演化及油气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系统总结了中国北方古生代以来盆地热演化史的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划分了中国北方主要盆地热历史类型,建立了不同地热历史类型盆地的油气主生烃期、成藏期次的关系模式;在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精确刻画的基础上,应用伊利石测年、包裹体测温等多种等新方法,确定了鄂尓多斯盆地、吐哈盆地、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东濮凹陷、楚雄盆地等的油气成藏期次,评价了油气有利勘探区;首次在大比例工业制图的基础上,应用油气系统理论及分析技术预测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结果被之后的大油气田的发现所证实;确定了中国北方盆地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填补了大地热流研究的一些空白;在地热资源评价及西安地热田地热尾水回灌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任战利研究员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 其中“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多能源矿产协同勘探”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陕甘宁地叠合盆地沉积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技术在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获得201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获得2001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及油气资源评价研究”获得1995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他1995年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并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1996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首届陕西青年科技奖,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获得2003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获得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5年获得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任战利研究员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及进展、石油地质进展、现代油气综合勘探、油气资源评价等课程,已培养博士、硕士50多名,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油田企业、研究院所、大学的中坚力量。
长安大学杂志社出版期刊2015年联合征订通知
《中国公路学报》是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的,长安大学承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0017372,CN 611313/U),主要刊载道路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工程、汽车与汽车运用工程、物流、经济与管理、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学术论文。《中国公路学报》为月刊,大16开,128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36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94,国外发行代号:M7917。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同协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1637,CN 611369/U),主要刊载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28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8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95,国外发行代号:BM1775。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同协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20957564,CN611494/U),主要刊载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大16开,80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305。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技术刊物(ISSN 1000033X,CN 611119/U),主要刊载国内外筑养路机械设计制造、工艺材料、试验研究、应用技术、使用与维修经验,机械化施工技术与工艺,以及公路、桥梁、隧道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论文。《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为月刊,大16开,80页,每期定价15元,全年共180元,国内邮发代号:5257,国外发行代号:M4170。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8879,CN 611393/N),主要刊载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汽车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160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8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37,国外发行代号:BM5720。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6248,CN 611391/C),主要刊载长安学研究、交通运输、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季刊,大16开,144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2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72,国外发行代号:Q2291。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26561,CN 611423/P),主要刊载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资源勘查、测绘工程、地球信息科学等地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12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8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80,国外发行代号:BM4115。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32049,CN 611442/TU),主要刊载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等及其交叉领域的学术论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12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8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40,国外发行代号:BM4981。
以上所有期刊均可在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征订,可随时通过邮局或银行直接汇款至长安大学杂志社订阅。
收款单位:长安大学杂志社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内
账号:102407337258邮编:710064
开户行:中国银行西安翠华路支行联系人:胡广平电话:(029)82334382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年9月Diqiu Kexue Yu Huanjing Xuebao第36卷第3期(总第138期)
目次
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叠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
任战利,田涛,李进步,王继平,崔军平,李浩,唐建云,郭科(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洪水泥石流与牵引流沉积特征
张宗林,田景春,罗香建,张锦泉(21)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下始新统宝石组沉积特征张喜林(31)
四川安岳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及测井识别柴毓,王贵文,赖锦(38)
咸化湖盆中酸性流体对碎屑岩储层的改造作用黄成刚,袁剑英,曹正林,张世铭,王莹,佘敏(52)
陕西凤太矿集区丝毛岭金矿床成矿时代的ArAr年龄证据
王义天,李霞,王瑞廷,刘协鲁,胡乔青,李建华,王长安,汶博,温深文,王胜利(61)
新疆北部二叠纪基性岩墙群岩浆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
林瑶,汤庆艳,张铭杰,焦建刚,陈思童,虎啸(73)
岩浆热液的软硬酸碱性质与金属成矿专属性的关系焦永玲,汪洋(83)
水资源与环境
西安大气细颗粒(PM1)化学组成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
王浥尘,曹军骥,张宁宁,肖舜,王启元,陈阳(94)
应用地球物理
横断层作用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机制新探王伟锋,卿艳彬,朱传华,单新建(102)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活动断层应力变化的影响
熊林,何建坤,潘正洋,周云,刘玉琳(113)
地热学岩石圈厚度计算方法综述焦亚先,李文正,阙永泉,邱楠生(123)
工程地质
袖阀管注浆法加固地基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周志军,何剑,彭帝,吕大伟(130)
地球信息科学
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中国大陆速度场获取
谢方,程传录,王斌,马新莹,王文利,丁黎,刘璐,李春晓(136)
其他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5年变更为双月刊的通告(72)
期刊基本参数:CN 611423/P1979qA4144zhP¥3000100014201409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
Vol.36No.3(Sum 138)Sep. 2014
CONTENTS
Fundamental Geology and Mineral
Review on Methods of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in Sedimentary Basins and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Reconstruction of
Superimposed Basins
REN Zhanli, TIAN Tao, LI Jinbu, WANG Jiping, CUI Junping, LI Hao, TANG Jianyun, GUO Ke(1)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Debris Flow and Traction Current in the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of Permian in the
Northern of Ordos BasinZHANG Zonglin, TIAN Jingchun, LUO Xiangjian, ZHANG Jinquan(21)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Baoshi Formation of LowerMiddle Eocene in Xihu Sag of East China Sea Basin
ZHANG Xilin(31)
Diagenetic Fa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Logging Recognition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n Xu2 Section of Anyue Area, Sichuan
CHAI Yu, WANG Guiwen, LAI Jin(38)
Reconstruction of Acid Fluid on Clastic Reservoir in Saline Lacustrine Basin
HUANG Chenggang, YUAN Jianying, CAO Zhenglin, ZHANG Shiming, WANG Ying, SHE Min(52)
Evidence of ArAr Age for the Metallogenic Epoch of Simaoling Gold Deposit in FengxianTaibai Ore Cluster of Shaanxi
WANG Yitian, LI Xia, WANG Ruiting,
LIU Xielu, HU Qiaoqing, LI Jianhua, WANG Changan, WEN Bo, WEN Shenwen, WANG Shengli(61)
Magmatism and Dynamic Settings of Permian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ern of Xinjiang
LIN Yao, TANG Qingyan, ZHANG Mingjie, JIAO Jiangang, CHEN Sitong, HU Xiao(7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rdsoft Acidbase Properties of Magmatic Hydrothermal and the Metal Metallogenic Specificity
JIAO Yongling, WANG Yang(83)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ic Fine Particle (PM1) and Its Effect on Visibility in Xian
WANG Yichen, CAO Junji, ZHANG Ningning, XIAO Shun, WANG Qiyuan, CHEN Yang(94)
Applied Geophysics
New Viewpoints of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Under the Action of Transverse Fault
WANG Weifeng, QING Yanbin, ZHU Chuanhua, SHAN Xinjian(102)
Effects of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on the Changes of Stress of Main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Eastern Ed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XIONG Lin, HE Jiankun, PAN Zhengyang, ZHOU Yun, LIU Yulin(113)
Review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Geothermal Lithospheric Thickness
JIAO Yaxian, LI Wenzheng, QUE Yongquan, QIU Nansheng(123)
Engineering Geology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leevevalvepipe Grouting MethodZHOU Zhijun, HE Jian, PENG Di, LU Dawei(130)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s
Velocity Field Acquisition in China Continent Based on CGCS2000
XIE Fang, CHENG Chuanlu, WANG Bin, MA Xinying, WANG Wenli, DING Li, LIU Lu, LI Chunxiao(136)
任战利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油气成藏与评价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七三”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40余项;独立完成《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专著1部(石油工业出版社),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科学通报》、《石油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质学报》、《沉积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AAPG Bulletin》、《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24篇。
30多年来,任战利研究员对中国北方诸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进行了持续、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提出了地温场存在叠加改造的概念及分演化阶段真实恢复叠合盆地复杂热演化史的创新性思路及方法;首次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的存在,并对构造热事件分布范围、发生时间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确定鄂尓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等存在23 Ma以来的快速抬升冷却事件,并对抬升冷却事件的速率、剥蚀厚度进行了详细研究;应用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分别恢复了中国北方10余个盆地的古地温、古地温梯度及古地温演化史,发现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盆地地温梯度较高,确定了中生代晚期阿尔金断裂以东存在一期具有区域规模的构造热事件,此次构造热事件对中国大陆的演化及油气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系统总结了中国北方古生代以来盆地热演化史的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划分了中国北方主要盆地热历史类型,建立了不同地热历史类型盆地的油气主生烃期、成藏期次的关系模式;在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精确刻画的基础上,应用伊利石测年、包裹体测温等多种等新方法,确定了鄂尓多斯盆地、吐哈盆地、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东濮凹陷、楚雄盆地等的油气成藏期次,评价了油气有利勘探区;首次在大比例工业制图的基础上,应用油气系统理论及分析技术预测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结果被之后的大油气田的发现所证实;确定了中国北方盆地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填补了大地热流研究的一些空白;在地热资源评价及西安地热田地热尾水回灌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任战利研究员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 其中“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多能源矿产协同勘探”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陕甘宁地叠合盆地沉积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技术在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获得201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获得2001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及油气资源评价研究”获得1995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他1995年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并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1996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首届陕西青年科技奖,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获得2003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获得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5年获得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任战利研究员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及进展、石油地质进展、现代油气综合勘探、油气资源评价等课程,已培养博士、硕士50多名,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油田企业、研究院所、大学的中坚力量。
长安大学杂志社出版期刊2015年联合征订通知
《中国公路学报》是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的,长安大学承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0017372,CN 611313/U),主要刊载道路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工程、汽车与汽车运用工程、物流、经济与管理、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学术论文。《中国公路学报》为月刊,大16开,128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36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94,国外发行代号:M7917。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同协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1637,CN 611369/U),主要刊载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28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8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95,国外发行代号:BM1775。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共同协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20957564,CN611494/U),主要刊载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大16开,80页,每期定价100元,全年共600元,国内邮发代号:52305。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技术刊物(ISSN 1000033X,CN 611119/U),主要刊载国内外筑养路机械设计制造、工艺材料、试验研究、应用技术、使用与维修经验,机械化施工技术与工艺,以及公路、桥梁、隧道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论文。《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为月刊,大16开,80页,每期定价15元,全年共180元,国内邮发代号:5257,国外发行代号:M4170。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8879,CN 611393/N),主要刊载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汽车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160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8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37,国外发行代号:BM5720。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16248,CN 611391/C),主要刊载长安学研究、交通运输、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季刊,大16开,144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2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72,国外发行代号:Q2291。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是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26561,CN 611423/P),主要刊载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资源勘查、测绘工程、地球信息科学等地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12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80元,国内邮发代号:52280,国外发行代号:BM4115。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长安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权威性学术刊物(ISSN 16732049,CN 611442/TU),主要刊载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等及其交叉领域的学术论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112页,每期定价30元,全年共180元,国内邮发代号:52140,国外发行代号:BM4981。
以上所有期刊均可在当地邮局订阅,如错过邮局征订,可随时通过邮局或银行直接汇款至长安大学杂志社订阅。
收款单位:长安大学杂志社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内
账号:102407337258邮编:710064
开户行:中国银行西安翠华路支行联系人:胡广平电话:(029)82334382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年9月Diqiu Kexue Yu Huanjing Xuebao第36卷第3期(总第138期)
目次
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与叠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研究进展
任战利,田涛,李进步,王继平,崔军平,李浩,唐建云,郭科(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洪水泥石流与牵引流沉积特征
张宗林,田景春,罗香建,张锦泉(21)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下始新统宝石组沉积特征张喜林(31)
四川安岳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及测井识别柴毓,王贵文,赖锦(38)
咸化湖盆中酸性流体对碎屑岩储层的改造作用黄成刚,袁剑英,曹正林,张世铭,王莹,佘敏(52)
陕西凤太矿集区丝毛岭金矿床成矿时代的ArAr年龄证据
王义天,李霞,王瑞廷,刘协鲁,胡乔青,李建华,王长安,汶博,温深文,王胜利(61)
新疆北部二叠纪基性岩墙群岩浆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
林瑶,汤庆艳,张铭杰,焦建刚,陈思童,虎啸(73)
岩浆热液的软硬酸碱性质与金属成矿专属性的关系焦永玲,汪洋(83)
水资源与环境
西安大气细颗粒(PM1)化学组成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
王浥尘,曹军骥,张宁宁,肖舜,王启元,陈阳(94)
应用地球物理
横断层作用下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发震机制新探王伟锋,卿艳彬,朱传华,单新建(102)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活动断层应力变化的影响
熊林,何建坤,潘正洋,周云,刘玉琳(113)
地热学岩石圈厚度计算方法综述焦亚先,李文正,阙永泉,邱楠生(123)
工程地质
袖阀管注浆法加固地基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周志军,何剑,彭帝,吕大伟(130)
地球信息科学
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中国大陆速度场获取
谢方,程传录,王斌,马新莹,王文利,丁黎,刘璐,李春晓(136)
其他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5年变更为双月刊的通告(72)
期刊基本参数:CN 611423/P1979qA4144zhP¥3000100014201409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
Vol.36No.3(Sum 138)Sep. 2014
CONTENTS
Fundamental Geology and Mineral
Review on Methods of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in Sedimentary Basins and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Reconstruction of
Superimposed Basins
REN Zhanli, TIAN Tao, LI Jinbu, WANG Jiping, CUI Junping, LI Hao, TANG Jianyun, GUO Ke(1)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Debris Flow and Traction Current in the Lower Shihezi Formation of Permian in the
Northern of Ordos BasinZHANG Zonglin, TIAN Jingchun, LUO Xiangjian, ZHANG Jinquan(21)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Baoshi Formation of LowerMiddle Eocene in Xihu Sag of East China Sea Basin
ZHANG Xilin(31)
Diagenetic Facies Characteristics and Logging Recognition of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in Xu2 Section of Anyue Area, Sichuan
CHAI Yu, WANG Guiwen, LAI Jin(38)
Reconstruction of Acid Fluid on Clastic Reservoir in Saline Lacustrine Basin
HUANG Chenggang, YUAN Jianying, CAO Zhenglin, ZHANG Shiming, WANG Ying, SHE Min(52)
Evidence of ArAr Age for the Metallogenic Epoch of Simaoling Gold Deposit in FengxianTaibai Ore Cluster of Shaanxi
WANG Yitian, LI Xia, WANG Ruiting,
LIU Xielu, HU Qiaoqing, LI Jianhua, WANG Changan, WEN Bo, WEN Shenwen, WANG Shengli(61)
Magmatism and Dynamic Settings of Permian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ern of Xinjiang
LIN Yao, TANG Qingyan, ZHANG Mingjie, JIAO Jiangang, CHEN Sitong, HU Xiao(7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ardsoft Acidbase Properties of Magmatic Hydrothermal and the Metal Metallogenic Specificity
JIAO Yongling, WANG Yang(83)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ic Fine Particle (PM1) and Its Effect on Visibility in Xian
WANG Yichen, CAO Junji, ZHANG Ningning, XIAO Shun, WANG Qiyuan, CHEN Yang(94)
Applied Geophysics
New Viewpoints of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Under the Action of Transverse Fault
WANG Weifeng, QING Yanbin, ZHU Chuanhua, SHAN Xinjian(102)
Effects of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on the Changes of Stress of Main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Eastern Edg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XIONG Lin, HE Jiankun, PAN Zhengyang, ZHOU Yun, LIU Yulin(113)
Review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Geothermal Lithospheric Thickness
JIAO Yaxian, LI Wenzheng, QUE Yongquan, QIU Nansheng(123)
Engineering Geology
Improv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leevevalvepipe Grouting MethodZHOU Zhijun, HE Jian, PENG Di, LU Dawei(130)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s
Velocity Field Acquisition in China Continent Based on CGCS2000
XIE Fang, CHENG Chuanlu, WANG Bin, MA Xinying, WANG Wenli, DING Li, LIU Lu, LI Chunxiao(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