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微电影类型发展及传播研究

    徐莹 刘慧

    与传统院线电影不同,微电影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媒体生态系统,重构了创意内容生产、渠道运营管理等各层面业界形态,带来了一系列的观念革新和产业变革。“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思维将微电影与戏曲文化相结合,改变戏曲曲高和寡、受众老龄化、小众化的生存状态,激活古典戏曲文化精神内涵,实现传统戏曲与现代技术的跨界融合,成为戏曲与影视领域共同面临的新问题。

    一、戏曲微电影概念界定及主要类型

    (一)戏曲微电影概念界定

    中国戏曲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成熟固定的舞台表演形式和程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戏曲的虚拟性、程式化对普通观众而言过于抽象,易产生识别障碍,加上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年轻观众对戏曲文化接受程度不断降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不断出台振兴戏曲的政策,戏曲和戏曲电影也以顽强的生命力积极探寻自我发展之路。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2]。”

    2015年7月29日,首届中国戏曲微电影大赛签约启动仪式在中央新影集团举行,是国内首次从国家级媒体发出拍摄戏曲微电影的呼声,此次比赛共有50部国内外作品获奖。之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进行了《当戏曲遇到微电影》的专题报道,总结了该大赛的成绩和社会影响,力邀专家学者共话戏曲微电影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新形态。由于微电影短小精悍,既可以用电影艺术手法展示戏曲片段,又能将戏曲人的真人真事拍成优秀的微电影,大大拓展了地方戏曲的发展空间。

    戏曲微电影作为戏曲文化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新形态,为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开辟了新视野,它的低门槛、全民性与互动性很好地契合了当下受众的精神体验需求。目前学界对戏曲微电影的概念尚无明确界定。戏曲电影的概念,一般认同高小健“用电影艺术形式对中国戏曲艺术进行创造性银幕再现”[3]的定义。基于此,我们尝试对戏曲微电影作如下界定,即以传播戏曲文化为目的,主要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用电影艺术形式对中国戏曲艺术进行创造性影像再现的微时长、微周期制作和微投资规模的视频短片。

    (二)“互联网+影视”背景下戏曲微电影主要可发展类型

    从目前戏曲微电影的发展态势看,主要有以下3种发展类型。

    1.微戏曲故事片

    戏曲微电影涵盖的范围相较于戏曲电影要宽泛许多,一切有关戏曲文化的微故事片,都可纳入微戏曲故事片范畴。如戏曲微电影《三生有幸》(姚培德,2016),以麒派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著名唱段“三生有幸”拉开序幕,引出优秀京剧麒派青年演员鲁肃的从艺故事。《川剧往事》(陈宇舟,2014)通过勾勒一位丑角演员的曲折人生,反映地方剧种的兴衰,展现市场经济冲击下小人物的生活困境。

    微戏曲故事片可有两种改编方式。一种是以“折”入影。折子戏脱胎于全本大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演员功法技艺突出。折子戏以短见长、以精见美,符合微电影短小精炼的特征,可以成为微戏曲故事片的重点改编对象。另一种,需要既懂戏曲又懂微电影的编剧、导演对剧本进行删改,使之成为适合微电影拍摄的脚本,“通过电影的表现手段,更集中精炼地传达戏曲的内容。”[4]

    改编要考虑到微电影受众的广泛性,不能将微电影作为简单戏曲舞台的机械化记录,要强调微电影的主动性。如戏曲微电影3D版《天女散花》(陈涛,2016)就把梅兰芳大师的经典表演片段用3D技术立体、有层次地再次展现,与时俱进地用科技诠释传统戏曲,获得不错的反响。要从实际出发,兼顾微电影叙事故事性与戏曲诗意程式美,深度解析并探索微戏曲故事片的创作发展之道。

    2.微戏曲纪录片

    戏曲纪录片能够搭建起戏曲与大众、高雅与通俗、传者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国内之前拍摄过大量优秀的戏曲纪录片,如《昆曲六百年》(陈丽、万娟,2007)、《大戏黄梅》(陈晓卿,2009)、《百年越剧》(钟冶平,2011)等,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纪录片类型,这些戏曲纪录片把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构,实现戏曲文化的大众化推广。微戏曲纪录片的使命是消融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对戏曲的刻板印象,搭建起戏曲艺术与中国年轻群体的桥梁。所以微戏曲纪录片应该融入更多的“平民化”创作理念,具备受众视角,以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戏曲背后的故事,让戲曲走出原有的封闭舞台,延展其舞台表演空间。

    3.微戏曲动画片

    为了缓解戏曲“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尴尬处境,微戏曲动画片应运而生。把传统戏曲艺术融入现代动画中,以动画为载体,以戏曲为内容,用动画手段呈现传统艺术,这是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魅力的新型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以现代手法传播戏曲精神的传承方式。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极强的民族性,文化积淀深厚,艺术形式独特,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为戏曲动画的再创作提供了优质素材;动画又以现代的制作工艺、技术形态,使戏曲文化的传播如虎添翼。历经千年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它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和自我革新。戏曲与微电影的结合,使得戏曲不再拘泥于某一种表现形式,而是借用影视手段进行多元化、便捷化、开放化、碎片化的展示,从而飞得更高更远。

    二、戏曲微电影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及价值

    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梅兰芳先生对于电影有独到见解:“利用西方新式的机械,拍成有声的影片”,“把中国世代积累下来的艺术传遍遐迩”[5]。戏曲微电影的出现恰是传统戏曲艺术的福音,其庞大的收视群体和便利的传播方式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带来深远影响,而如何利用这一传媒利器让戏曲凤凰涅槃、重获新生,尤为值得思考。

    (一)戏曲微电影架构了戏曲与戏曲观众之间的新桥梁

    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事物”的出现,让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人拥有了更多自我表达的渠道,网络成为普通大众可以充分利用的便捷手段。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就曾指出:网络为媒介内容的公共讨论开辟了新的空间,互联网也成为草根文化表达的重要展示性窗口[6]。

    “互联网+影视”的传媒特点,促使受众形成了“平视”事物的思维和习惯。这反向要求戏曲微电影的导演在创作时要重构传播逻辑,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受众贴近性与“人情味”。微戏曲故事片和微戏曲纪录片中拍摄的戏曲人,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远离世俗烟火的艺术家,而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普通人”。应该以平民化视角去讲述戏曲人台前幕后的戏曲人生,加强“人情味”的传播。必须让观众意识到,戏曲并非高不可攀,它离我们很近很真实。事实上,国家对戏曲艺术的传承记录工作一直都很重视,曾先后启动实施了两批“京剧电影工程”。但此类文化工程针对的是有一定艺术成就的戏曲艺术家,对我国的地方剧种,尤其是地方民营剧团,却鲜有关注。

    民营剧团活跃在田间地头,是地方剧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活态传承不可或缺的窗口。剧团本身和他们周围的世界构成了一个个人生舞台,不停上演着各种悲喜故事。民营剧团里那些常年扎根基层的演员们,保留了中国戏曲演出的原生态,他们直接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对满足乡村大众的文化权益、点燃乡野艺术之光起着重要作用。戏曲微电影的镜头完全可以对准这一群体,走访和跟踪拍摄,挖掘民营戏曲人戏里戏外的故事,记录剧团的发展历程、生存现状,通过戏曲微电影的窗口,反映他们的技艺传承,表达民营剧团的心声,引发社会对地方剧种的关注。

    微电影将传统电影叙事从宏大过渡到微观,注重个体话语的生活化表达。多元社会也为微电影创作提供了所需的软性条件。多元化观点、多样化形式、个性化表达既是微电影创作的艺术源泉[7],也成为戏曲微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创作指南。

    (二)戏曲微电影成为年轻人的时尚社交方式

    互联网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然而戏曲却并未融入其中。目前,政府文化扶持政策将影视定位为传承和保护戏曲文化、抢救艺术家表演艺术、为后世提供学习范本的一种手段。但要让戏曲艺术经久不衰,还需加大创新力度,让戏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时尚社交方式,使之真正流行起来。网络平台上包含戏曲元素的周边产品被售卖脱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有关戏曲妆容、扮相的短视频,能够轻松获得上百万点赞,都从侧面反映出当下国人对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认可与赞同。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非戏迷极少愿意花三四个小时到剧场欣赏戏曲节目;作为电影消费主体的年轻人,一般也不会选择购票到电影院欣赏戏曲电影。如何让年轻人接受戏曲文化?戏曲微电影具有投资小、制作周期短、时长短、传播便捷等优势,既有利于加强戏曲文化符号的传播,又能提高年轻人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但目前戏曲文化的营销方式尚未放下身段,仍处于高高在上、让普通民众仰视的状态。曾经戏曲和歌舞能够吸引受众走进电影院,是因为“明星效应”。但当下戏曲界的名角儿已然无法起到同等号召力,加之成名成角的戏曲演员大多年龄较大,即使上了妆、抹了油彩,在高清摄像镜头前也难以掩盖岁月的痕迹,这显然无法满足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戏曲微电影的创作应以受众为出发点,尽可能适应其观赏习惯,并努力强化戏曲文化符号塑造能力,扩充其影响力,以便形成戏曲微电影独有的文化时尚。此外,戏曲文化如何实现年轻化、时尚化,贴合年轻受众的精致美学,也是需要潜心研究的课题。

    (三)戏曲微电影成为慰藉“乡愁”与传承民族文脉的新产品

    戏曲担负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承任务,作为具象可观的文化活化石,中国人在戏曲中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基。传统曲目口口相传,新戏编创不断丰富,纵向记录的是中国历史,横向展现的是时代风貌。涉及自我民族性的问题探究,总能够在戏曲中找到答案[8]。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国步入城市社会,移居海外的民众逐步增多,“乡愁”已然成为一种国民情绪。戏曲作为中华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也已成为排解乡愁的重要文化寄托。短小精悍的戏曲微电影,非常有利于传播戏曲文化。我们不妨将戏曲微电影与戏曲文化进行连体创意设计,将之视为一个传承民族文脉的文化产品,进行产业化设计和优势互补,实现共生共荣。而要将戏曲电影作为慰藉民众“乡愁”与传承民族文脉的文化产品,则必须解决好城乡、戏迷与影迷、中外之间的关系,使戏曲电影“出口”更加开阔、多元和联动。[9]戏曲微电影要想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可借鉴韩剧、美剧边播边拍的模式,注重海外观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拍摄内容。在平台选择上,要选择海外用户可以使用的社交媒体,扩大戏曲微电影的人际传播。

    作为一种新型的品牌营销模式,微电影不再是单向訴求,而是通过引发互动的扩散传播,打通品牌在娱乐和视频类媒体的传播壁垒,借势“微传播”概念及微博等渠道形成非凡热度,从而达成预期的品牌传播效果[10]。

    三、戏曲微电影发展现状及展望

    从官方媒体首次提出戏曲微电影概念至今已有五年时间,中国戏曲微电影大赛已连续举办四届,其征稿细则中规定的参评类型有如下七种:①影视手法描写戏曲人生的微电影故事片;②影视手法拍摄戏曲的纪录片;③反映戏曲生活相关的专题片;④戏曲相关的人物访谈片;⑤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中的经典(宣传)片;⑥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片;⑦戏曲内容制作的动画片[11]。要求参赛作品时长为6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档,这符合微电影时限要求,但从参评类型看,连人物访谈片都划分在内,显然并不合适,足见戏曲微电影概念和分类模糊不清。

    从往届中国戏曲微电影大赛的参赛作品看,质量参差不齐。的确有优秀的戏曲微电影作品获奖,但问题作品也很多,拍摄画面不专业,故事不完整,叙事不清晰,甚至将某一戏曲剧目的舞台录像片段卡了时长、不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就直接上交。微电影存在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管理缺乏、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戏曲微电影同样存在这些不足。而作为中国独有的电影片种,戏曲程式化表演的假定性和电影叙事的拟真性一直是戏曲电影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也延续到了戏曲微电影当中,绝大多数戏曲微电影的创作者都把控不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戏曲微电影的宣传推广模式也有待改善。目前中国戏曲微电影大赛基本上成了戏曲圈内人士的盛典,真正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影视人很少参与,这直接影响了戏曲微电影的品质和传播效果。渠道优先,内容为王,戏曲微电影可谓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一次渠道突破的尝试。但目前具备互联网时代叙事和传播特征、有独特电影艺术审美的戏曲微电影并不多见。此时的戏曲微电影犹如新生儿,尚处于体征混乱的野蛮生长状态。

    全球信息化浪潮无法回避,我们应考虑如何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通过“互联网+影视”重获新生,发扬光大;如何让这些新的传播元素为我所用,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打开一个新视野,而不是让“保护”成为一种“约束”[12]。我们应该更多地鼓励年轻人认识戏曲文化,用好影视手段,让戏曲微电影成为戏曲文化重获新生的重要载体,在展望和前行中不断改进,让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绮丽瑰宝得以传扬。

    参考文献:

    [1]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EB/OL].(2015-07-17)[2020-07-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17/content_10010.htm.

    [3]高小健.戏曲电影艺术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11):3.

    [4]桑弧.桑弧导演文存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5.

    [5]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31.

    [6]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 J ].学术月刊,2009(5):21-28.

    [7]孟志军.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 J ].新闻界,2011(11):99-101.

    [8]蒋文华,杨健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电影化表达[ J ].电影文学,2020(5):51-53.

    [9]厉震林.当戏曲电影成为文化时尚[ J ].艺术评论,2017(10):103-111.

    [10]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 J ].新闻界,2011(7):75-77.

    [11]作品征集 第五届戏曲微电影大赛开始了![EB/OL].(2020-01-03)[2020-07-26]https://www.sohu.com/a/364470992_728585.

    [12]儲兰兰,张骐严.戏曲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瓶颈与契机[N].中国艺术报,201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