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
袁静
摘要:成本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企业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制造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存在六个主要的问题,包括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缺乏成本目标、成本管理机制不健全、成本预算不到位等,针对问题简要给出相应的对策解决方向,希望能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制造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问题
一、制造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机制不健全,成本控制效率不高
大多数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主要以生产、销售环节为主,对其他环节的成本控制缺乏关注。对于一些特殊的制造型企业如生物科技型企业,其在原料的采购和产品的营销等方面消耗大量的成本费用,尤其是宣传广告费用占比相对较大。而且企业的各方面成本费用的损耗是相互联结的,如果企业缺乏全过程性的成本控制思维,在一定成本上制约其成本控制效率的提升。由于企业没有形成全方位的成本控制观念,导致成本控制机制体系的建立缺乏有力的推进措施,使成本控制在体系的建立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缺乏系统、规范的成本控制标准,一些企业在设置成本控制标准时没有结合市场变动因素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导致标准执行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其次,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企业所制定的成本制度多以宏观的执行目标为主,缺乏细化的操作条例,制度内容较为分散,使管理上也较为混乱无序。制度中对各环节或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没有做出明确要求,可能导致成本控制在不同环节或部门间衔接困难,难以发挥成本控制的联动作用[2]。最后,部分企业在成本管控权责上含糊不清,导致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出现成本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或者在发现问题时不及时上报处理,延误最佳的控制时机。
(二)成本预算管理不到位,缺乏成本效用评价
制造企业的事前成本控制主要以成本预算管理的形式为主,虽然目前许多制造型企业都开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但由于对相关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使全面预算管理的范围较窄,企业员工对预算管理的参与度不高,预算控制的作用有限。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数据分析技术从大量的成本控制资料中提取对企业有用的决策信息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要求企业强化对成本控制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为成本控制的效用评价提供充足的信息分析数据。但由于目前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成本效用指标评价体系,仅依靠短期成本费用的减少就主观认为成本控制效果良好,对短期成本减少是否对长期生产效益产生不良影响,如何实现最大程度上成本的降低等方面的指标考虑较少。
(三)成本核算方法过于简单,成本控制手段滞后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更多侧重于以成本中心为对象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缺少以作业为单位的管理,并且在定义成本中心时概念过于宽泛,加大了成本核算的难度。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式也不够科学,没有按照成本动因选择合适的成本归集方式和分配比例,核算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放,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加大了成本的精准控制难度。在进行成本控制时,企业采取的手段也多是强化流程的审核与岗位的管理,控制手段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且局限于各个部门过岗位成本管理的某个环节,而未从整体的角度思考成本控制。加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许多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如战略成本管理、适时生产管理、精益生产管理等未得到有效的运用,导致成本管理效率低下、控制效果不佳。
(四)缺乏成本過程性控制,成本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主要分为设计、采购、生产、营销四个阶段。在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是财务人员参与度低,而设计人员又较多考虑产品用料、人工以及制作等方面的成本管理,而对产品的储存、运输以及营销包装等方面关注减少;在研发时没有考虑到投资成本的回收周期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率,如果不能在既定时间内收回成本,可能加大企业的成本投资风险。在采购阶段存在的问题是采购人员对采购成本的控制往往以降低采购价格为核心,忽视了运输、经济效益以及质量等方面的因素,加上缺乏一定的谈判技巧,没有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难以获得采购成本折扣。也未制定长远的生产规划,没有科学的设计好采购批次与采购量同库存在成本的关系,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在生产阶段,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环境影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这使得劳动型密集型制造企业逐步丧失竞争优势,生产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制造型企业为了缓解成本负担,会选择将订单或者工厂转移到其他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或者地区,如一些服装制造业正在大幅削减投向中国的订单,转而批量给印度、东南亚等地的代工商。大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如尼康、三星、富士通等也纷纷在越南、泰国、印度等地投资建厂,但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制造企业来说,重新投资建厂或转移生产线必然会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这无疑会加重其资金周转负担,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一些企业不得不开展更大规模的融资活动,也相应的需要支付更多的融资成本。而且不同国家汇率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别,加上由此所增加的运输成本,都会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压力,如何以进行科学地筹划以尽可能减少这方面的成本资金投入,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营销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制造企业为了推销产品往往采取相应的促销政策或者加大广告宣传投入,从而提高产品销量、扩大竞争市场。但如果宣传不当或者出现政策性失误,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营销费用大幅增长,从而压缩盈利水平。
二、加强制造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
结合制造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第一,健全成本控制机制,提高成本控制效率。企业要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建立成本控制目标,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特点制定规范化的成本控制标准,细化成本制度条例,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要加强各部门之间成本信息的交流沟通,发挥成本控制的联动作用,要明确成本管理权责,成本控制结合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树立成本管理权威。
第二,加强成本预算管理,完善成本效用评价。企业要按照“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原则构建预算管理体系,结合价值链管理理论,通过减少无效非增值作业,提高价值链上综合成本效益,强化预算的成本控制效用。逐步完善企业ERP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等的成本管理模块功能,促进不同系统之间成本数据的对接,实现经营成本的统筹管理,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效用指标评价体系,增加非财务长远的综合考量指标,充分利用指标评价结果对现有的成本控制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成本管理的闭环。
第三,改善成本分析方法,改进成本控制手段。企业要借助作业成本法等成本分析手段,合理的确定成本中心,以作业为基本单位按照成本动因进行成本的归集和分配,真实的反映成本费用的损耗情况,结合精益生产的思想及方法手段精准的控制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和质量。
第四,加强成本过程控制,健全成本监管机制。企业要建立全阶段性的成本控制体系,全面的考虑各个阶段成本控制的难点、关键点,做好成本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企业领导者要结合企业的经营实际适时调整发展战略,要从企业的发展全局思考成本控制问题,综合考虑各种成本因素后选择最佳的战略实施方案。同时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逐步实现以核算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向发挥决策支持作用的管理会计转变,为采购人员进行价格谈判,为确定采购批量提供有效的指導;为营销人员制定营销战略,降低营销成本提供数据参考;辅助人事管理人员做好人员的激励和考核工作;积极了解相关汇率政策、税收政策法规,学习运筹学知识理论,为企业从战略层面上进行成本控制给出合理的建议参考;并且要加强对整个成本管理过程的考核监管,强化成本的内部控制约束,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以及市场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当前营改增的大背景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制造业税收政策优惠力度,采取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税收筹划,从而进一步减少税收成本,全面的提升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与控制范围,为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马少亭. 制造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探析[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7(5):46-47.
[2]张友雄. 制造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探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18, No.568(2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