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意识”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顾桂萍 黄锦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 笔者将问题意识这一维度作为一个实践视角,分析学生在问题意识这一方面的表现,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关键词] 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攀升,创新能力成为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概念. 学术界对创新能力相关的讨论也非常广泛,逐步将人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引向深处.

    著名数学家丁石孙曾说:“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好学生. ”问题是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好方法,是创新能力得以升华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怎样的水平?问题意识如此重要,为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总不能让教师满意呢?该如何加以训练才能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将问题意识这一维度作为一个实践视角,分析学生在问题意识方面的表现,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以“问题情境”引问,能激起创新意识的内在活力

    数学知识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是问题引领学生探究,激起学生的质疑问难.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然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在教师所设计的程序活动中机械学习,被动完成教学任务,毫无疑问,毫无发现,毫无思维的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低效的,是一种“伪学习”. 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个性化的问题引领,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自觉生成疑问,从而激起创新意识的内在活力.

    案例1?摇 以“实数”的课堂导入为例.

    笔者通过以下情境进行课堂导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同学们,天上飞的飞机,水里航行的轮船,宇宙中探月的飞船,天空中升起的火箭……它们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该如何确定它们变化着的位置?

    设计意图?摇 以上案例中,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为素材,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其快速投入数学思考之中,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学习这一章节的知识呢?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何意义?就这样,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在充足的自主思考空间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起数学思考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发现,以“发现”激起学生的质疑,以“质疑”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唯有创设精巧的问题情境,并做到以生为本,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内驱力,使学生在这样的生态课堂中打开自身的“问题闸门”,尽情地展开想象和思维的翅膀,绽放创新思维的光芒.

    以“开放性问题”导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外在助力

    传统数学教学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总是忽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应用,无法较好地将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创造力暴露出来,即便是应用也仅仅是一题一解的形式.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易固化学习形式,只会听讲与模仿;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下,学生将沦为学习的机器,谈何问题意识?谈何创新意识?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不少教师逐渐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习惯. 从开放性问题着手导问,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提出问题,进而形成相应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赋予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因此,教师需要尝试挖掘教材中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将其打磨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真正“卷入”探究活动之中,培养创新能力.

    案例2?摇 全等三角形.

    例题:如图1,E,F两点在CD上,AE=BF,CE=DF,且AE∥BF. 证明:△AEC≌△BFD.

    此题为教材中的一道典型例题,为了给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笔者进行了如下改编.

    问题1:如图1,E,F两点在CD上,AE=BF,CE=DF,? ? ? ? ? ?. 證明:△AEC≌△BFD.

    (请试着在横线上添上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EC≌△BFD成立,并予以证明)

    问题2:如图1,E,F两点在CD上,AE=BF,CE=DF,且AE∥BF.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并加以证明.

    对于问题1,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可以填出以下答案:①AC=DB;②AE∥BF;③∠AEC=∠BFD. 并一一予以证明. 对于问题2,学生除去思考得出例题中的“△AEC≌△BFD”之外,还得出了以下结论:①AC=BD;②DE=FC;③∠C=∠D;④∠A=∠B;⑤AC∥BD等.

    设计意图?摇 在案例2中,教师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开放性问题,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这样的训练,能让他们在参与中质疑,在质疑中不断发展,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能使创新思维得到深化. 对学生而言,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学习力生长的展现,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他们从中获取的不仅仅是这样一道习题,更是一种创新意识和精神.

    教师紧紧把握新课程开放的特征精心设计的开放性问题,不仅能使学生真正变被动思考为主动探究,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精当指导”促思,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不竭动力

    章建跃先生提出了“三个理解”,其中的“理解学生”,就是教师需要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有深入认识和理解,并以此展开精当指导,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以此展开一般性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对学生“学会了做哪些”“做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当学生深入分析却没有思路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你解决过类似问题吗?在过去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如何思考的?那道题与这道题有何相同之处?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在教师一步步的指导下,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自动搜索类似问题,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储备,提升解决问题的眼界,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案例3?摇 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DC,且E,F,G,H分别为AD,BC,BD,AC的中点.

    (1)试判断四边形EGFH的形状.

    (2)要使四边形EGFH为矩形,四边形ABCD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正方形呢?

    以上问题的第(1)问难度较小,学生解决起来迅速而高效,而第(2)问有些难度,大部分学生思维卡壳,无从下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感受四边形EGFH的每条边和四边形ABCD中每条边的关系.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有了思路)

    师(拾级而上):我们有没有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学生陷入回忆)

    生1:我记起来了,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C=BD,且E,F,G,H分别为AB,BC,CD,AD的中点. 证明:四边形EFGH为菱形.

    师:很好. 那你们还记得当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吗?

    生2: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师:能否具体一点?

    生3:四边形EFGH的边与四边形ABCD中的对角线AC,BD相关.

    ……

    本节课,笔者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引领学生类比旧问题来思考新问题,使新问题向旧问题顺利迁移,既帮助学生解决了新问题,又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同时使其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独自研究数学问题,培养他们揭示已知与未知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能力,在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形态下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新课堂的运行刻不容缓. 教师需要创新问题情境内容,创新开放性问题设计方式,创新指导方法,进一步探究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道路,有机融合创新教法和创新教学环节,使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