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早期的意大利银尖笔画法初探

    史怡然

    

    

    摘 要:金属尖画法是一种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密切相关,但实际上开拓于Quattrocento(意大利语mille quattrocento的英文翻译,1400年至1499年期间意大利文化和艺术活动的统称,通常包含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早期和高文艺复兴起始的艺术风格)时代的技艺,这个时代也被E.H.贡布里希称为全盛时代前哨的黄金孕育期。文章主要研究银尖笔画法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这段重要但经常被忽略的积蓄期中的诞生与发展。

    关键词:银尖笔;金属尖;材料;线条;草图

    一、历史源流与技术演变

    金属尖是绘画艺术中细长针尖笔类的一般性术语,源于欧洲,流行于意大利和北方欧洲长达三四个世纪,是木炭条出现以前欧洲大陆使用最为广泛的素描工具。荷兰画家罗吉尔·凡·德尔·维登(Rogier van der Weyden)的坦培拉作品《圣路加为圣母画像》(图1)中,描绘的使用金属尖笔在白纸上绘制圣母像的画家是目前文献记载最早的银尖笔使用者(图2)。起初,金属尖主要是延展性适宜的银尖,所以中文翻译沿用了银尖笔这一主流说法。随着技术发展,一些化学合成的金属具备更精细的刻画能力,因而开始被更广泛地使用,出现了铅尖和金尖等合金笔尖。金属尖绘画最早盛行于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在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家中流行。由于纯银太软,在实际操作上很多笔针都掺入了铜币或其他合金。公认的发明者为佛罗伦萨画家洛伦佐·迪·克雷蒂(Lorenzo di Credi),他选择了一种表面有涂层或粉状底子的手工纸,留存证据表明涂层基本是由画家自己刷的。

    刷底对于金属尖画法来说是必须的步骤。未经刷底的纸张没有足够粗砺的表面,就无法使漂亮的金属颗粒沉淀从画笔笔尖析出,形成清晰的线条;如果没有制作足够的层次,坚硬的金属尖端会对未做过底的纸张表面划出凹痕,凹痕深度取决于纸张的特性和画家手的压力大小。达·芬奇的很多作品画面上也留存着涂层没有刷匀并产生气泡和弹坑的细节。如果笔尖由足够软的金属做成,那么当它划过一个没有涂层的裸纸表面时就会留下平滑的线。铅尖笔就足够柔软,能够在没有涂层的纸面上留下可见的灰色笔痕,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现代铅笔的效果。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铅与锡的混合笔尖,操作时相比纯铅笔尖可以更轻易和顺滑地在纸面上流动,其柔软且易于擦除的线痕在当时很受青睐。从威尼斯画家贝利尼(Jacopo Bellini)的铅笔尖画中可以看出,丰富的线条层次是硬质金属笔尖也做不到的。正因柔软,铅尖笔的线条太脆弱,很容易变模糊,禁不住长时间存放,而且在有涂层的纸上,后面任何擦除修改的尝试都将损毁涂层表面。而那些更硬的金属材质如黄铜等,只有当表面有足够粗糙的底子时,才能留下一根可见的线条。

    二、金属尖材料的局限性

    粗粝表面的矿物质颗粒可钙化为铜或铜白(一种铜的钙化点),这些干燥的成分混合了有机的粘合剂,类似一种湿浆糊,被刷在纸上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在绘画或书写时,矿物质颗粒会从金属尖下物理刮擦出一种好看的金属颗粒,粗糙的表面反而会客观上帮助底子保持这种颗粒感。一根由金属尖留下的线痕有着永恒不变的宽度,并且从不因画家沿勾勒长度施加压力的不同而发胀或变窄,就如画家的手在纸张上逐渐释放的一系列点的集合,这是优势,也是劣势。这种具有高度稳定性的金属尖线痕与充满活力的墨线正好相反,钢笔和鹅毛笔的精湛技巧从安东尼奥·波拉约洛(Antonio Pollaiuolo)的素描中就可以看出来:笔尖非常灵活多变,随着画家的手调整笔势的压力,走线时而宽涨,时而变窄,线条张力被钢笔额外的压力强化了。这种自由和节奏是早已在制作时就被笔尖类型限定的银尖笔无法企及的,如果银尖笔画家想要努力强调一根线痕,只会因太重的按压造成线条周围涂层的龟裂。

    银尖笔的色调范围也非常有限,只能在很少的几个色层上变化,从洛伦佐·迪·克雷蒂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艺术家是如何努力突破这种色层丰富性的限制的。在《布幔研究》(图3)中,洛伦佐·迪·克雷蒂极大程度延伸了金属尖绘画的色调和表现力:在粉色涂层的纸张上,首先用金属尖勾勒最下面一层的线状轮廓,之后用棕色墨水洗出阴影进一步塑形,最后用白漆营造高光,用不透明铅白排线加强层次,洗出一种淡淡的半透明感,最后的效果就是在粉色基底上柔和色度的呈现。

    银尖笔与任何普通的绘画工具一样,优缺点都同样明显,但这并不妨碍它在14世纪的意大利甚至遥远的北方尼德兰地区的流行,成为艺术家案头的必需品。

    三、银尖笔画法在书写和绘画中的发展

    银尖笔在中世纪的功能主要是书写和绘制插图,其坚硬细密的线条非常适合于经卷誊写与手抄本的装饰。从西欧中世纪早期开始逐渐出现的复杂文本,通常都包含装饰性图画、字母以及大量的书写内容,是一种用书写文字进行的图像制作。制图、绘画、书写同时生产,圣经故事可提供直接的视觉阅读文本。到了13世纪,高度专业化的抄写员和画师数量大增,成为社会研究的重点。银尖笔稳定均匀的走线模式正符合这种制作要求,既可用于书写,又可以绘制插图。材料和装饰赋予基督教艺术一种象征性的含义,同时中世纪艺术也传承了罗马艺术精致瑰丽的面貌,在这一点上银尖笔画法功不可没。

    到了中世纪晚期,一种竞争功能的绘画开始出现,展示出图像与文本阐释之间愈来愈紧张的关系。此时,银尖笔从细密的书写中逐渐脱离出来,在壁画、镶板画及准备性手稿中开拓出更大的领地。色层在银尖笔画法中从轻浅的变化达到能产生平行阴影线的效果,成为理想的图像绘制技法。在坦培拉绘画的初步准备阶段,一个方向性的光线和物体形状在银尖笔浮雕般的刻画效果中具备了令人确信的幻觉。在琴尼尼的文艺复兴时期首部关于绘画技术的论著《艺术家手册》中,介绍了在当时行会学徒中作为准备性练习稿的制作方式,对我们了解当时的金属尖材料和技术有很大价值,因为它完全是基于实践的。他记录了银尖笔图纸中一些相当简明的细节,反映出了其制作的简便性和材料的易得性,其中描述的一些技术也比之前时代的技术更易于上手。正是这种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鼓励了银尖笔技术代代相传。对行会的学徒来说,绘画材料的准备也许比实际绘画的执行还要重要,对于学徒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会按照一套标准指导精心准备绘画材料,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幅被认为出自佛罗伦萨画家加迪(Taddeo Gaddi)之手的银尖笔绘画作品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壁画准备性草图(图4)。有学者认为此画作为一个后来的摹本来说显然太过精心制作,而且从它与壁画充分的关联可以看出它就是最终作品的画稿,而不是一份拷贝。从画面来看,这幅画仅仅是处于开工早期的草图,正因没有继续完成,没有颜料的覆盖,使我们清楚看到中世纪晚期银尖笔已经成为教堂壁画和镶嵌画的主要起稿工具。

    到了15世纪初,银尖笔画法在南北方都迎来了艺术上的巅峰。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详细介绍了15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将银尖笔草图作为完成的设计稿,成为壁画或木板镶嵌画工序中的中心环节的事实。在正式开工之前,每个细节都要事无巨细、一丝不苟地准备好。从可用的工具和技术中,画家挑选能幫他们在雕塑体量、空间实体感、光线的理性运用和透视效果等方面提供最佳辅助的东西,并且将自然主义的动作和一种被古典理想主义激发的感情,与作品中对头和身体的描绘结合起来。毫无疑问,银尖笔细腻入微的刻画能够胜任绘画中这些新的挑战,成为当时艺术家画素描的首选材料。达·芬奇、拉斐尔、扬·凡·艾克和荷尔拜因等一代大师都赋予银尖笔画法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明晰、均匀、细致的走线成为透视学、解剖学等新兴视觉科学方法论的载体,使马匹的骨骼或少女的侧颜都闪烁着科学和理性的光芒,形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的一种独特样貌。

    参考文献:

    [1]赫伊津哈.中世纪的衰落[M].刘军,舒炜,吕滇雯,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69.

    [2]伯恩斯.发光的痕迹:银尖笔画法与书写[M].伦敦:原型出版社,2013:102.

    [3]琴尼尼.艺术家手册[M].丹尼尔,汤普森,译.纽约:多佛出版社,1954:57.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