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支架:让议论文主体段落的升格有“法”
可依黄媚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强调了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文心雕龙·附会》曰,“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强调了说理结构的重要性。高考议论文训练中,我们也往往多重视审题立意的指导和篇章结构的训练,虽说这两方面着实重要,代表的是文章的思想境界和逻辑层次,但是,议论文中的主体段落,却是承载着思想和结构最基础的存在。主体段落的升格,也意味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这符合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一、主体段落升格指导的缺乏
目前,关于议论文主体论证段落的写作指导,存在两种问题:其一,几乎没有指导;其二,有指导,但多基础构建层次的指导,少升格提升层次的指导。笔者总结了目前流行的主体段落的指导? ? 方法:
①论点+论据+论证
②论点+论据+说理(曾一昌2013)
③提出论点+概括示例+事例点题+分析事例(杨琳2013)
④观点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统一观之,以上四种指导方法,尤其是第①种属于最常见的议论文三要素式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段落构建的层面上,学生可以“照葫芦画瓢”模仿出一个完整的主体段落,至于材料句如何升格,分析句如何升格,以及实现加强各种功能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紧扣论点说理的目标却是以上指导方法无法有效解决的。
二、搭建主体段落升格支架的原则
孙绍振教授说:“在作文教学中,有许多深邃的观念,但是绝大多数落空了,原因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缺乏可操作的方法使之落实。”那么,针对升格指导缺乏的问题,什么才是“可操作的方法”呢?笔者认为,是写作支架。何谓“支架”?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暂时性的支持。教师搭建支架,让议论文主体段落的升格有“法”可依,避免目前高中作文课堂上“一榔头法”和“模式化”的做法,辅助学生将思维过程可视化、清晰化,突破现阶段水平,跨过“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
笔者选择“④观点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这一基础模型,对其中的“材料句”和“分析句”进行升格。搭建升格的支架,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一条线”原则。材料句和分析句要紧紧围绕论点句,保证论点、材料、分析在“一条线”上,不可为了升格而违背了服务论点的基本原则。锦上添花的前提是方向正确,否则便徒劳无功。比如,在《知识就是财富》的片段训练中,一位学生写道:
知识就是财富。(论点句)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超级巨星,他那誉满汽车行业的推销术为福特公司创造了上百亿的美元。(材料句)正是因为他利用了知识,增强了他的推销能力,让他面对客人的问题时,可以沉稳、冷静,只有他在生活中不断地汲取知识,才使他的口才如此厉害。(分析句)所以,知识就是财富。(结论句)
本段的问题有:材料句并不能直接说明论点,分析句中“知识增强了推销能力”等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没有体现出“知识就是财富”的论点。因此,这个文段并没有保证论点、材料、分析在“一条线”上,而是关联不大的自说自话。
第二,“学情前置”原则。教师在搭建支架之前要先调查研究,建立学情档案。学生在材料句和分析句上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单一或浅表,因此,搭建支架要切实解决学生的“老大难”问题,符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发展等级“丰富”和“深刻”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
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的同学轻视劳动,以学习为借口搪塞,把劳动交给人工智能,怕吃亏,诸多理由实则纯属劳动觉悟不够,劳动意识匮乏。单纯地只爱学习,却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自理能力,有了思想,却无法付诸实践,不过是纸上谈兵。倘若没有了劳动,理想便变成了空想。我们复兴中学的人,绝不是一群空有理想而不愿劳动的人,如何把劳动付诸实践,应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讓热爱劳动之风吹遍校园》
此考生虽然有驳斥劳动“三不”这种错误认识的论述,但是反驳浅尝辄止,理由单一,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说服力。
三、搭建“材料句”升格的支架
材料句是主体段落的血肉。材料丰富,展现学生庞大的知识储备;材料深刻,彰显学生思维的深度。目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段有且仅有一个事例;一个事例大篇幅展开,有关无关、关系远近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文段中;虽有多个事例却缺乏合理布局;事例不新颖、没有社会现实的观照;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三种“材料句”的支架。
(一)论点句+组合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在主体段落中,学生至少要列举不少于两个论据,可以是道理论据、事实论据等,形成组合材料句,这符合《考试大纲》中“丰富”的等级要求。但要注意,论据所占的篇幅最好控制在一个段落的30%~50%,且论据要压缩,不宜大段展开,只需保留和论点有关的核心事实,比如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影响,以及论点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优秀作文的主体段落采用了组合材料句的? ? 支架:
雕刻高能炸药,将误差控制在0.2毫米之内,“炸药整形师”徐立平在高强度、高要求的劳动中挥汗如雨,却仍然心如止水,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助推火箭升天,实现国家九天揽月之梦;“古风美食第一人”李子柒,身着一袭长裙,在诗意的田园间行走,干活麻利,动作娴熟,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中,烹饪出“玲珑醉熟蟹”“月殿桂花糕”“冰糖雪梨汤”,圆世人一个桃源梦;守岛三十二年的王继才、王仕花,每天升国旗,降国旗,巡逻,种菜,写守岛日记,一日也不曾懈怠,于劳动中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同学们,我们有何理由质疑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中奉献,在劳动中报效祖国之恩,不正是最好的嘉奖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从劳动二字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在这篇作文的主体段落中,材料句的支架以“事实论据1+事实论据2+……”的组合形式呈现。考生连举徐立平、李子柒、王继才、王仕花的排例,每个事例都抓住其中最符合论点的核心事实,将字数控制在百字以内,并且观照社会热点,让整个段落既有了广度,也有了温度。组合成排例后便具备了单例不具备的内容的丰富性、气势的连贯性。
因此,教师搭建组合材料句的支架,可帮助学生解决论据单一的问题,尽可能使升格做到多面、丰富。
(二)论点句+联想社会现象类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任务驱动型作文在2015年正式登上全国卷的舞台,和新材料作文各占一壁江山,但共同点是无一例外地观照社会现实,具有典型的时代性特征。因此,运用社会现象类论据,不但可以让论据“活”起来,也可以满足《考试大纲》中“深刻”的等级要求。教师在搭建社会现象类材料句的支架时,要提醒学生:其一,可联想同质社会现象,也可联想反面社会现象;其二,切忌为了联系社会现象,强行深刻而溢出论点范围。
比如,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巴掌之痛”优秀作文的主体段落就采用了联想社会现象类材料句的支架。
与此相似,在中国,拥有升学压力的中小学校,很多时候也会因成绩这一叶而障目。比如在评价教师上较为片面,常只看教师所带班某学期某学段末尾的考试成绩来评判这个教师。教师似树,成绩如叶,学校勿因一叶而障目。再有,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若眼中只有所要得的利益这张成绩单,会因这如一叶的成绩单而障目……这些都是因为太看重利益成绩单而导致容易一叶障目的结果。成绩、利益如叶,切勿因一叶而障目。
——《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
在本段落中,考生的支架路径是联想到了社会中学校对教师评价“唯成绩论”,商人唯利是图,国家过于看重GDP等现象。考生联想的是同质社会现象,并运用支架提示词“与此相似”“同样的”“再有”“再如”,从学校、商人、国家三个角度递进式地分析了“唯成绩论,一叶障目”的后果,发人警醒,有广度,更有深度。
因此,教师搭建社会现象类材料句的支架,可帮助学生解决论据浅表、拘于一隅的问题,尽可能让升格做到深刻、宽广。
(三)论点句+正反对比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思辨性是高考作文的特点之一,思辨即思考辨析。证明一个观点,可以正面直接举例,但如果能从反面入手,举例说明反面的结果是有危害性的,那么论点会更严谨。
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优秀作文的主体段落就采用了正反对比举例的支架:
因为勤劳,我们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名片,上面印着苍茫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恢宏壮丽的兵马俑,庄重神圣的莫高窟,横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铁路,深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静默不言的跨海大桥,呼啸而过的中国高铁。当然,仔细看去,上面还写着一行无形的大字——勤劳的中国人。反观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却回家葛优躺、洗衣靠父母、吃饭等人送、掃地不积极、学习变懒散等。英国有句谚语:“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动力。所以,人类发展无论到何时何地,都需要劳动来幸福自己。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这个文段运用了两种支架,首先是组合材料句支架,其次是正反对比材料句支架。考生先从列举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等排例,正向说明中国人的勤劳带来的积极影响。接着,从反面举例,运用支架提示词“反观当下”“却”阐述懒散等不正之风的消极影响。正反对比举例,考虑到了材料的全面性,大大增强了材料对论点的说服力。
因此,教师搭建正反对比举例句的支架,可帮助学生从单向举例升格到双向举例,也让论点更具有可信性、严谨性。
四、搭建“分析句”升格的支架
分析句也叫论证句,是主体段落的核心。分析句若泛泛而谈、单一浅表,段落便难以精细准确、多维深刻。教师搭建“分析句”升格的支架,前提是学生接受过最基本的分析论证方法的训练,如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正反对比分析法、引证法、例证法、比喻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笔者根据搭建支架的两个原则,设计了以下三种“分析句”的支架。
(一)论点句+材料句+组合分析句+结论句
组合分析句,可选择不少于两种的分析方法,也可以选择一种论证方法排比使用,它属于横向搭建支架的范畴。分析句最好占据一个段落的50%~70%,不可以例代议,也不宜为了凑字数同一角度、同一说理方式反复论证。
2019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材料是“五味调和,共存相生”,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朱华华老师的下水作文《物各有性,共存相生》的主体段落就很好地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组合的支架:
因为依赖于共生,中兴败倒在一枚小小的芯片上;也因为深谙物必有性之道,华为以5G的品牌在美国的霸权欺压下依然坚挺不倒。各美其美,才可能美美与共,若只是一味地拜倒在他者的美裙下,自身的美则可能在匍匐的脊梁下丧失殆尽。
这段堪称多种论证方法组合发力的典范,朱老师先用因果分析法论证,前后两个因果分析句又包含正反对比分析,“中兴”是反例,而“华为”是正例,最后运用假设分析法,强调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观点。
由此可见,运用组合分析句的支架,可帮助学生实现由单一论证到多维论证的升格,让论证多些灵活性、多变性。
(二)论点句+材料句+追问式分析句+结? ?论句
追问式分析,指分析要由浅入深、追根究底,更多的是追求论证的深度,属于纵向搭建的支架。我们以因果分析法为例说明,一个事件就如一座冰山,海平面以上的冰山是眼见之现象,海平面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海平面以下的巨大冰山才是隐藏的根本原因。因此,探究一个事件,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层层追问,才能无限接近事件的本源。
比如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笔者就搭建了追问式分析的思维支架:
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坠江事件牵涉的主要主体,以及对应的坠江原因。
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最终分享了以下的思维支架图。
师(追问):那么,五个原因中直接原因是?
学生很快就明确:女乘客出手打司机。
师(追问2):女乘客为什么不顾全车人的性命出手殴打司机呢?
生:因为她没有素质,自私自利,不讲公德。
师(追问3):那女乘客在公交车上,重点提醒大家,是在公交车上,表现出的没有素质,不讲文明,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她不觉得在公交车上遵守公交车规则是件必要的事情,不知道理性要高于情绪,不知道除了自己的利益还有其他人的利益,并且个人利益要服从公共利益。说到底,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缺乏规则意识,漠视公共利益,自我权益凌驾于公共权益之上。
师(追问4):我看有的学生不太明白,哪个同学可以把内在的逻辑再明确一些呢?
生(补充):我认为,这位女乘客漠视规则和公共利益的心理,可能在生活的其他小事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随意插队、中国式过马路、图书馆公放音乐等,但可能都没有受到直接的或者当即的惩罚。也或者因为闹情绪得到了一些甜头,就变本加厉地秉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心理得到一些利己损人的优惠,比如退货的时候耍无赖结果真的退货成功了,等等。惯性心理产生了惯性行为,惯性行为又强化了惯性心理,高铁男乘客霸座事件与这个事件的实质原因是一样的。
师(总结):以上同学都说得非常好,大家通过一层层的追问思考,自主找到了根源——漠视规则的心理因素,并且还有同质社会现象的联想,学以致用!
到此,笔者通过层层追问四个问题,建立起纵向分析的支架,帮助学生一步步找到了女乘客出手打司机的根本原因,也是坠江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相信学生的纵深思维得到了一定提升。紧接着,笔者布置让学生完成一个主体段落的时评任务,将追问式分析支架的思维成果可视化。学生的练习呈现如下: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自发生那一刻起就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坠江的不仅是车上的15条生命,伴随着的还有我们忽略已久的规则意识。女乘客为何不顾所有乘客的安危对司机大打出手?或许有的人会说她自私,没有素质,可是说到底,根源在于没有规则意识,没有公共权益意识!正因为如此,才敢把自我利益、自我情绪凌驾于所有人的生命之上。规则,不应該被束之高阁,而应该内化于心,时刻践行。生命之殇,难掩悲痛,希望高铁霸坐的“博士男们”少一些,希望拦截高铁的“罗海丽们”少一些,也希望因遵守规则,维护公共权益的美好多一些。
由此可见,运用追问式分析的支架,可帮助学生的论证实现由浅表到深刻的升格,让论证多些深刻性。
(三)论点句+材料句+辩证式分析句+结? ? 论句
高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培养能全面、客观、公正看问题的学生。很多事物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非正即邪,非正即反,往往带有两面性。只唱赞歌会缺乏忧思,只质疑批判会陷入消极深渊。教师搭建辩证式分析句的支架,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具体措施,也是高考“立德树人”的落地要求。
2019年高考上海卷朱华华老师下水作文中的主体段落运用了辩证式分析句的支架: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唯有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遵循和合之道,倡导携手共存,方能在命运共同体中与时俱进,相辅相成。当然,相容不等于依附,共生不等于消泯自我。坚守个性,夯实基础,是共存相生的前提。
——《物各有性,共存相生》
朱华华老师先论述“和合”的重要性,之后也看到“个性”对“共存相生”的影响,论证了“个性”和“和合”的辩证关系。
辩证式分析句的支架,非常适合关系型作文,如“物质与精神”“理论和实践”“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博观与约取”等。关系的两面并非绝对正反、势不两立,它们就像鸟之双翼、船之双桨,缺一不可。但是一定要注意,事物的两面不宜平均用力,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因此,教师搭建辩证式分析句的支架,可以让论证从一元思维升格到二元思维,更具有全面性,更经得起推敲。
五、小结
升格高考作文主体段落的“材料句”和“分析句”,要借助写作支架的力量,实现作文丰富、深刻的目标,让作文向50+的等级迈进。当然,一类支架内部、两类支架之间可以合作使用,如联想社会现象类材料可以和正反对比材料合作,组合材料句可以和辩证式分析句合作等。文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教师合理的支架指导和训练下,考生写出一个让考官眼前一亮的段落甚至篇章,也是可期的事情。
(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 52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