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我的家

    高玲 周浩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说:“扬中文化新村幼儿园朱丽华园长主持的‘幼儿园混龄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经过了长期的深入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了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值得广大幼儿园学习。这一研究成果体现了混龄教育的优势,体现了注重个体差异又充分利用个体的交互作用,促进不同个体的发展。课题成果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精神,也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践行了经验导向的幼儿园课程观。”

    创造家一样的幼儿园。

    江苏省扬中市文化新村幼儿园(以下简称扬中文幼)以理想为家。在这里,孩子们彼此间是兄弟姐妹。教师是家人,是导师,还是建筑师、园艺师等。他们一起迎着旭日成长。

    扬中文幼是一片生长的森林。院子里,六棵香樟树枝繁叶茂,桃树、桂花树杂绕其间,大型滑滑梯像是早晨森林里的小鹿,瞪著好奇的眼睛,看着孩子闯进森林,童年是荡漾其间的欢歌。

    森林里,刻在石头上的“迎旭”两个字正对着大门,每个孩子都是初升的太阳,光辉灿烂,充满无限的可能,寄托着每位家人的美好盼望。

    1998年,朱丽华园长创办扬中文幼,亲手种下香樟树以及希望的种子。二十多年来,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早已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扬中文幼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性幼儿园”“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实验基地”“江苏省绿色幼儿园”等,声名远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晓东说:“在文化新村幼儿园里,我们看到中国幼儿教育成功变革的希望,甚至还能看到中国文化变革的气象。”

    这几棵香樟树象征着今天的扬中文幼,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精彩的故事,还有蓬勃的未来。

    “大带小,小促大”,幼儿结伴成长

    即使是一棵荒原上的树,它也不是孤独地存在,风和鸟伴着它生长。19年来,扬中文幼一直在探索混龄教育,如何更好地让孩子结伴成长。

    “小蚂蚁正在排着队搬东西呢!”

    “大王叫它排队呢。”

    “蚂蚁搬了这么大一块饼干。”孩子边说边比画。

    “我发现小蚂蚁的家了。这里有一个洞,它进去了。”

    幼儿园院子里的草地上,孩子们被小蚂蚁牢牢地吸引住,仔细地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小蚂蚁不知不觉地带着孩子们走进了“昆虫的世界”。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这群孩子的年龄有着鲜明的区别,有五六岁的哥哥姐姐,也有三四岁的弟弟妹妹。大手牵着小手,他们正一起探索神秘的昆虫世界。

    目前,扬中文幼有5个混龄班。每个混龄班都由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各8名幼儿组成。2017年,扬中文幼“生态混龄”教育被评为扬中“十大教育品牌”。

    让我们回到孩子中间,去捕捉“昆虫的世界”里生长的喧腾。“昆虫的世界”又分成了“昆虫乐园”“蚂蚁王国”“虫儿本领大”等小主题游戏,涉及语言、艺术、健康等多个领域。在混龄班,教师会根据年龄段划分不同的活动目标。“从目标的设定到环境创设,我们会区分年龄段,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有所收获。”范老师说。拿“蚂蚁和西瓜”这个活动目标来说,小、中班的孩子能学会欣赏故事,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大班的孩子能理解故事,观察画面细节……梯度设置,满足了不同孩子的发展需要。

    “混龄班的孩子,探究欲望强,能够积极主动地将多种感官运用到对事物的感知上,即使是小班孩子也能做到。”朱丽华园长说,混龄班“大带小,小促大”的氛围为年龄较小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看、听、模仿的机会,给大年龄的孩子提供了更多讲解、操作的机会。孩子们通过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强化了自身好奇、探索、求知的欲望,学会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方法。

    深入孩子们的自主游戏,谛听不同年龄段孩子之间成长过程的碰撞。在美工区,大班的哥哥带着小班的弟弟正在制作玩偶。“老师,看我们做的小黄人好吗?”大孩子看到老师,举起小黄人。朱丽华园长说:“城城做的小黄人真好啊。弟弟的小黄人也是自己做的吗?”“我不会做,是哥哥帮我做的。”最小的孩子回答完园长的问题,还害羞地躲到了哥哥的背后。

    大带小,大孩子学着用爱去呵护、去迁就,小的孩子通过模仿、跟随去成长,两者都有了进步。明年,小的孩子将变成哥哥姐姐,身份的转变带来重新构建成长的经验,也开始探索新的成长体验。

    草地上,孩子们追逐着小蚂蚁继续前进。孩子们经过“认识蚂蚁”活动之后,玩起了“蚂蚁搬家”的游戏。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一起邀请小蚂蚁做客。孩子们开动小脑筋,找来了小木棒、树叶、纸片和瓶子等材料,还特意准备了碎饼干和米粒等食物。一只只小蚂蚁钻进了孩子们的“圈套”,被带进教室……新的故事又开始了。

    混龄教育,滚动编班,探索前行

    你看,在“昆虫的世界”里,孩子们邀请蜻蜒、毛毛虫、蝴蝶、蜜蜂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并与它们结识。他们跟着蝴蝶舞蹈,跟着小蜜蜂唱歌,还和毛毛虫玩起了躲猫猫……活动在变,玩法在变,教师的身份也在不停地转换。

    在混龄班,集体活动时间缩短,幼儿的自主游戏成为主要活动形式,教师更强调儿童自身经验的拓展和深化……儿童的学习方式变成以小组学习和区域探究为主,教师的评价工具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针对不同的幼儿有了不同的评价工具。扬中文幼认为,“每个儿童都是具有独特发展路径的个体,并在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中学习与成长。”

    “混龄班给孩子创设的是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氛围,孩子身心得到了彻底放松,更容易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关系。”朱丽华园长说,大年龄的孩子常把自己作为弟弟妹妹的榜样进行自我约束,用自己的方式去引导弟弟妹妹,效果常常出乎意料。混龄班的孩子在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生活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与普通班级的孩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扬中文幼的混龄教育探索始于2000年。这一年暑假,朱丽华园长看到了一件非常特别的花纹T恤,朋友自豪地告诉她:这是她六岁的女儿和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共同的杰作。两个孩子在她家客厅里,共同构思,互相协作,创造了这件独一无二的T恤!

    朱丽华仿佛看到了,一次由大孩子发起、小孩子附和的互动,看到了一个完整有序的创作过程。“如果我们能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编班,创设宽松、平等、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用‘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模式来进行编班教学,那么一定会促进他们相互帮助,在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混龄教育就这样在扬中文幼诞生了。建园伊始,朱丽华园长就开始探索基于现实问题的特色化办园之路,混龄教育是这个宏伟蓝图的点睛之笔。

    进入混龄班的孩子有无特殊要求?如何给混龄班配备教师?如何说服家长让孩子进入混龄班学习?……从最初家长担心孩子在混龄班受欺负、学不到东西,到现在争着要把孩子送进混龄班,扬中文幼混龄教育成绩斐然。2014年,扬中文幼《混龄班区域活动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研究》获得了江苏省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边实践边探索,朱丽华园长带着全园教师探索出具有扬中文幼特点的混龄教育园本课程。

    探索是一种勇气,坚信“我能行”。

    朱丽华园长有,扬中文幼有,扬中文幼的孩子们也有。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这样评价扬中文幼混龄教育探索成果:“该课题在深入研究儿童的需要、兴趣及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生活的背景和特点,设计了充分反映儿童生活的主题,让主题成为统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背景。在主题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区域活动,并提供有层次、有梯度的材料,让幼儿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选择相应的区域活动。”

    “生态式教育”滋润生命,绘出七色童年

    “昆虫的世界”里,混龄班的孩子们在玩“剪蝴蝶”。从小蚂蚁到蝴蝶,再到认识小蜜蜂,孩子们追逐着自然;教师们努力给孩子创造“生态式教育”环境。扬中文幼从建园以来,就在探索生态式教育。

    在记者看来,每个孩子的心田都有一块花草世界,“生态式教育”恰恰满足了这块田地自由生长。

    又到丹桂飘香时。幼儿园里的桂花次第开放。孩子们是嗅觉灵敏的小蜜蜂,麇集桂花树下。扬中文幼桂花节开始了。如何收集桂花?有的孩子想到了纸板、游戏用的帆布,还有孩子想到了雨伞。雨伞直接倒挂在桂花树的枝干上,便是理想的“收集器”了。

    这样的活动在扬中文幼数不胜数。就拿秋天来说,孩子们收集桂花,制作桂花美食,在画板上绘画秋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活动内容。例如,大班的孩子画水粉画,秋日的菊花在他们的笔下开得格外绚烂;小班的孩子虽没有能力画水粉画,但他们选择了用黏土、纸片来制作菊花,将自己对秋菊的感受表达出来,他们的黏土画跟大班孩子的水粉画比起来毫不逊色。

    “生态式教育”将幼儿置于自然之中,按照幼儿生长规律组织活动,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与自然和社会的融合中,滋润生命,生长智慧。2000年,扬中文幼参与国家级课题“生态式美育”的课程研究。“生态式教育”自此成为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生态式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扬中文幼创新主题活动,创造性地开展“生态式主题活动”。

    “老师,黑豆的芽芽会是黑色的吗?”“我们泡的豆芽好吃吗?”“为什么有的豆芽长,有的豆芽短呀?”孩子们围着豆芽问个不停。在吃豆芽菜时,孩子们的心里“探究豆芽”的念头发芽了。于是,老师决定组织孩子们一起泡豆芽,让豆芽从孩子们的心田长到现实。从豆子放到水中的那一刻起,孩子们就常常到自然角观察、交流。终于有一天,孩子们发现,豆芽钻出来了……

    “生态式主题活动”根据儿童的生长变化、发展需要及时生成目标,师幼是相互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领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支持孩子带着各自的兴趣和需要,直接与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对话,主动构建自我。

    以儿童为本,将儿童置于自然之中,将学习置于自然之中,让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生态式教育”已是扬中文幼通向“理想之家”的重要路径。

    建家筑梦,未来生生不息

    扬中文幼是生态之家。生长是这里最美的风景。

    扬中文幼人说,幼儿园是一个迷人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育人”的事业更加迷人的了。扬中文幼有以朱丽华园长为代表的一批乐于奉献和钻研的专业教师,走出了十几位幼儿园园长,他们是散落在大地上的种子,每个人都开出了属于自己的—朵花,繁荣了扬中幼教事业。

    朱丽华园长认为,拥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保教队伍是扬中文幼争先创优的基石。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丰富园本活动,扬中文幼坚持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外出学习的教师回到幼儿园,会认真地分享给大家。从模仿到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改变和设计,教师们实现了成长。

    再看以提高“混龄绘本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前提下的“混龄绘本”专题听评研训活动。首先,教师各尽所能,积极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独具匠心的活动设计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把幼儿带入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幼儿的各项能力。其次,大家围绕“该如何利用有效的提问和智慧的回应,给孩子创设一个敢想、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如何提升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等问题展开积极探讨。这是扬中文幼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的缩影。扬中文幼自建院伊始就走上了教科研兴园的道路。

    从“生态式教育”到“混龄教育”,扬中文幼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以教学实践为导向,以教科研为发展和手段,扬中文幼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教科研之路。

    原國家督学成尚荣老师这样评价扬中文幼的混龄教科研:“在混龄班教育实验和实践中,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了混龄班教育中的不少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们创造了混龄班的伙伴课程,让大、中、小班的儿童在伙伴课程的学习中,习得真正的知识,并获得有效的发展。可以说,伙伴课程成了混龄班儿童适宜的课程,从课程建构与实践的维度较好地对混龄班的教育载体问题进行了梳理。”

    结伴成长的不仅有幼儿,还有这里的每一个家人。

    “一名好的教师可以带动整个团队。”朱丽华园长给教师创造好的学习条件,让教师能够学到更多的教学经验,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团队,是办好一所幼儿园的根本所在。

    学前教育专家尹坚勤曾评价扬中文幼说:共同的理念实现了团队与个人的统一,成为所有成员共同的力量源泉、价值观和使命感,承载着激发幼儿园内部动力、凝聚团队发展势能、提升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希望。促进每一位教师成为学习者、思考者和研究者,不断在主动学习、积极尝试、自我超越,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激情似火,快乐如泉,和谐同诗。

    扬中文幼走过了21个春秋,数不清的孩子从这里毕业,孩子的孩子又来到文幼上学。这些年里,文幼的环境变了,老师变了,但他们一如既往地坚持培养“健康,智慧,自信,自律”的幼儿,沿着“生态式教育”的道路,积极探索混龄教育,建造“理想之家”,守护童年。

    未来必将圆满,像是一滴饱含着万千颜色的绿,光耀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