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韩莉莉 安建业

    

    摘? ? 要:社会经济变革引发全球对未来公民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的思考,以期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契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共识。文章以应用型院校为立足点,阐述应用型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认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破解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密码,并进一步探究应用型高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即将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体系之中、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用型人才;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0-0090-03

    核心素养的系统研究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素养界定与选择”项目,从此世界各国开始拉开探索21世纪人才所具备的核心素养的序幕。2014年3月,我国《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9月,历时三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1]。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国内和国际基础教育的核心素养已发展成熟,OECD、欧盟等组织都提出了系统的核心素养框架。但是高等教育阶段该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研究尚少,特别是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趋势,应用型高校该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不断被提到研究高度。哪些素养是应用型人才所具有的核心素养,应用型高校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以及如何探索学生素养的培养路径,正是文章的研究内容。

    一、追问: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内涵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台湾学者蔡清田认为核心素养是经过社会贤达精心挑选,可透过课程设计专业将学科知识与基本能力取得均衡并加以精密组织及安排先后顺序,而且是可学习、可教学、可评量的关键必要素养[2]。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3]。褚宏启提出素养=(知识+技能)态度[4],表明在素养达成中,知识、技能、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态度对知识和技能具有放大、缩小效应。综上观点,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学校正规教育取得,在教学内容上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那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学术界研究的较少,陈欣认为应用型本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内容[5]。许杰等认为促进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型要解决学生知识更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6]。以两个学者为代表的教育界都用能力代替核心素养,强调应用型高校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文章认为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对多元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重点放在学生实践素养、创新创业素养、跨学科融合素养三个方面上。

    (一)实践素养是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本质

    实践素养从“大实践观”角度出发,从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培育学生的实践素养,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知识、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水平、运用能力及进行实践探究的价值理念。褚宏启认为实践素养是人最重要的素养,源于人的本质由实践或行为的样子决定[7]。林崇德认为实践创新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其包括劳动意识、技术应用等,他认为实践是自主个性素养形成的基础,教育是条件[8]。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亦由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不同于研究型大学旨在培养研究型人才,亦区别于职业技术学校偏向技能培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扎实知识的基础上关注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等。

    (二)创新创业素养是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内核

    关于创新创业素养的定义尚无统一认识。肖润花等认为创新创业素养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职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9]。孙玮等认为创新创业素养涉及创新创业意愿和知识与能力两方面内容[10]。文章认为创新创业素养是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具备的意识、知识、能力以及实践成果的综合体,是实践素养的深化、升华,以较强跨学科融合素养为基础,在应用型人才三个关键核心素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展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并适应未来岗位和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求。

    (三)跨学科融合素养是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的基础

    简言之,跨学科融合素养强调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念,为实践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赵军等同时关注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11]。刘献君认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科交叉,建设多学科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研究的共享空间[12]。当今世界信息化、全球化形势不可逆转,各国合作与竞争并存,同时行业融合趋势愈加明显,增加了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单一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难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运转,跨学科融合教育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打破学科界限,注重跨学科资源整合,注重文理融合,培养学生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实践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的协调发展。

    二、缘由:核心素养是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密码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彰显“以生为本,持续发展”理念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特别是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年龄集中在20岁左右,生理和心理上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和各项能力上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13]。由于高校以专业为基本功能单位对学生培养,使得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方向具有相对确定性,但也存在不稳定性,例如,专业知识缺乏实操性、就业形势不好导致学生对其失去信心;课程内容冗余、缺乏对产业、行业最新发展的研究,在学生整体培养中缺乏跨学科知识体系,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没有摆脱单一的专业知识传授依赖,这些都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针对以上问题,实践素养、创新创业素养及其跨学科融合素养倡导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转变教育理念,由专业知识中心转变到核心素养上来,增强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适应经济转型创新创业发展能力及其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专业信心,提高学习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应用型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路

    如表1所示普通本专科招生761.49万人,在校生2 753.59万人,毕业生735.83万人[14]。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 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部属高校112所,地方普通高校2 576所[15]。怎样提高这些庞大的高等教育受众群体的教育质量,处理好入学率与学生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成为时下教育界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前,很多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规格没有区分度和针对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尚未凸显出来,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相符,教学方法单一,制约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特别是一些理工学科缺乏社科知识的融入,造成学生知识面单一。这些亟需应用型高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发展的现实逻辑

    进入21世纪以来,适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核心技术竞争白热化趋势,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等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指导性精神。2010年5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鼓励高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创新人才。以卓越工程师为契机,随后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一系列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继开展。2015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发文引导地方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人才的新需求,引发了教育界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大讨论和思考。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及同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坚持高校的分类发展,建设优势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纵观以上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创新”“应用”“复合”等词汇高频出现,体现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鲜明的时代特征: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倡导多元融合,这与实践素养、创新创业素养、跨学科融合素养不谋而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抓住这三个关键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正是对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等形势的积极回应,是对当前人才需求和供给形势的思考和探索。

    三、突破:应用型高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探索

    (一)核心素养贯穿课程体系优化之中

    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载体。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16],因此要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準[17]和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18]。对应用型高校而言,要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创新创业素养、跨学科融合素养,离不开相关课程体系的优化及其教学方法的改革。

    1.实践素养贯穿各类课程,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针对当前大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快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等现状,天津商业大学广泛听取企业、行业及其相关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议,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四年不掉线、与各类型课程有机融合的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及创新研究等五个模块。五个模块的课程服务于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促成应用型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创新创业素养融于专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课程群。在创新创业素养培育过程中以“培养意识—扩展知识—增强能力—投入实践”为主线,同时克服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状,注重与各类课程的有机融合,打造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方面,所有学生在一年级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在专业教育方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专业前沿问题讲座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培养本专业的创业人才,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二者形成良性联动耦合;在集中实践课程中设置创新创业模块,鼓励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项目并予以认定学分,培养创业型专业人才;根据创新创业实践要素和学生的创业需求开设“创业法学”“创业团队管理”等公共选修课程,并引进优质慕课扩充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在线学习,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群。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社会对厚基础和强能力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释放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信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先导,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1.实施学科大类招生跨专业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按学科大类招生,跨专业培养即学生入学后进行通识教育,两年后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和兴趣自由选择专业。这种培养方式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扩大专业自主选择权,避免直接进入专业学习带来的知识面狭窄、思维固化等弊端。天津商业大学按学科大类招生跨专业培养的模式,建立起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训练与健康类等多模块的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分不同类别的课程以满足按学科大类招生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前两年学生学习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等模块基础课。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柔性设置专业方向,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根据相关专业要求学习学科基础与专业类、集中实践类进行学习与训练,进行知识细分和精细化培养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2.整合优质学科资源,以特色实验班为平台,培养跨学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跨学院或学院内部开设特色实验班的形式,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如经济数学实验班由经济学院与理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发课程体系,培养经济基础扎实、数学分析与科学计算能力较强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管理学院因院制宜,将内部营销和宝石两个专业整合成珠宝营销实验班,培养适合行业需求、懂珠宝鉴赏、兼具市场营销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28714231.html(2016-09-14).

    [2]黄光雄,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5.

    [3]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04-01.

    [4][7][18]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和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 2016,(11).

    [5]陳欣.核心素养培育与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J].教育评论,2018,(7).

    [6]许杰,刘义荣.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观点摘编[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

    [8]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9]肖润花,李珊珊.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0).

    [10]孙玮,邱化民.大学新生创新创业素养调查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7,(1).

    [11]赵军,陆启威.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6,(31).

    [12]刘献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

    [1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9.

    [14]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2018-7-1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15]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

    [16]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17]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责任编辑? 高? ?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