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上线下的《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孟建宇 冯福应 玛丽娜 武春燕 李蘅

    

    摘? 要:課程思政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探究高校专业课程中育人功能的发挥。《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立足内蒙古农业大学《微生物学》混合示范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和切入点进行梳理,使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于《微生物学》教学全过程,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线上线下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166-05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helpful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crobi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life scie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science knowledge system.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 reform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demonstration of "Microbiology" in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 sorts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and entry poi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m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run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of "Microbiology", attaches equal importance to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guiding, and cultivate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 Microbi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line and offline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思政改革工作的新模式、新方向,是我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举措[1]。这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当代大学生价值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认真梳理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把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起来,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3],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真正做到“教书育才”与“思政育人”,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全面展开,实现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立。

    引导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正确的自我价值体系,是教学之本。在当今多元价值的背景下,只通过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已有很大的局限性[4],而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是当今高校关注的重点话题[5-6]。要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将其渗透、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7],探索出在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的育人路径。《微生物学》作为内蒙古农业大学首批以混合式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改革的示范课程, 本着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秉持“以学生为本”,寓德于教,将学科育人与科学育人有机结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构建了线上线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形成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维一体的全课程育人体系。

    一、《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施意义

    课程思政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为指导,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专业知识、人文和思政素质恰当地融合[8],使德育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9]。思政教育的实质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核心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鉴别力,进而实现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有用人才的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通常,大学生绝大多数课程为专业课,这使得学生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的接触机会更多,从而对专业课教师的认同度更高,其价值观更易受专业课教师的影响。因此,如何把隐性的思政教育和显性的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将德育层面的精神指引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中是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10]。专业课教师应具有立德树人意识,要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形式丰富课程思政课堂,以科学的知识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学生、严密的逻辑说服学生,生动的故事启发学生,科学的精神熏陶学生,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11]。自然科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政资源的重要来源,而《微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是所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发酵工业等领域的科学,是一门集科学性、系统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要巧妙把握《微生物学》课程特点和思政教学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使教学课堂成为知识学习、素质提升和品行养成的阵地,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

    二、《微生物學》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以及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科学。为保证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我们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价值观为引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对《微生物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重塑《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更是育人观,是对价值观教育要求的回归,使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形成育人合力[1,12]。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统一是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3]。大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遵循“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还原追求真理、探究真知的本质[14],结合专业课程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品行、实践能力贯穿于人才培育的全过程。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长控制、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微生物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与微生物相关产品的质量体系。

    2. 能力目标

    搭建架构清晰、系统性强、实践性强、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提升科学分析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知识迁移内化能力,形成创新创造意识和习惯养成。

    3. 德育目标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诚信守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人格品质,塑造科学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升华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提升国际视野,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线上平台、线下课堂混合课程思政教与学

    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制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将知识点碎片化分解,与奉献、爱国等思想进行融合并制成微课/视频、PPT课件等资源上传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感受微生物学科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微生物学工作者的艰辛付出,领略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在线下课堂,教师通过知识点思政元素的延伸引领学生价值取向,或者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研讨交流,这不仅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提高了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也发掘了学生开展深入探索的内在动力;另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也解决了授课学时不足的问题,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识微见远,见微知著,深入挖掘德育元素

    教书先育人,必须将“价值引领”的理念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将思政教育体现在每节课,把“思政味”以知识点育人、教学互动育人、人物事迹育人等策略融入教学,使其真正的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做到勤学明辨、笃实修德、爱国励志和求真力行,从而达到“引人明道、启人心智”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5]。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微生物学很多相关知识点(见表1)都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需要深入挖掘,做到细致入微。课堂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立德育人,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载体来开展和实现的,抓好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10]。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从育人的维度来提高专业课程价值,以思政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得到升华,在知识传授内化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

    1.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的是科学工作者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求真务实、理性思辨及献身奉献等特征[16]。微生物学发展史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指引,这也是促使该学科发展的原动力[17]。因此,科学精神的培养对微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培育至关重要。如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否定了顽固的自然发生说;细菌学奠基人科赫发现了炭疽病和肺结核病的病原菌并建立了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使人类步入认识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衣原体之父”汤非凡以自己为实验对象推翻了“细菌病原说”。以这些科学探究示例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科学思辨、捍卫真理,树立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 发扬工匠奉献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专业人才不仅有高超精湛的技术,还应有严谨、细致、专注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与使命感[18]。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精心设计,融入工匠精神内涵,让学生感受所学专业的魅力,增加专业自豪感。如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青霉素的问世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至今经过改造的系列药物仍发挥着巨大威力。其发现者弗莱明多年来一直亲自做实验,在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偶然被一株青霉菌污染,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研究的工匠精神,使得他敏锐地发现了青霉菌分泌了某种物质杀死或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这一发现为人类从微生物中寻找医治传染病的生物药物打开了大门。这些案例的引入,可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踏实勤勉、善于观察、潜心研究的工匠精神在专业行业中的重要性。

    3. 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以我国历代科技工作者的钻研精神进行激励,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学科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例如“糖丸爷爷”顾方舟不惜牺牲自己及孩子的性命,以身试药,最终研制成脊髓灰质炎疫苗,使我国千千万万的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的感染,终在200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成为无脊灰状态;汤飞凡教授拒绝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以祖国和人民为先,投身祖国的医学事业,研制出中国的白喉疫苗、卡介苗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并选定了优质牛痘疫苗,为我国比他国早16年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戴芳澜教授的巨著《中国真菌总汇》对我国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极其重要的贡献,为我国的真菌学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应对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全球性的大流行病中,我国无数抗“疫”战士逆行而上,体现了民族团结和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他们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恩和铭记,这种无私奉献的博爱精神和家国大义值得我们代代传颂和学习。我国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同时,积极分享经验,与全球积极开展合作,提供帮助,守望相助,为国际战“疫”贡献了中国力量,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中华民族的榜样担当。通过这些事例的引导,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急人民和国家之所急,在学习和工作中,迎难而上,成长为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

    4. 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塑造职业道德精神

    专业课程与就职岗位密切相关,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融入职业素养教育,浸润职业规范,内化职业道德,培养具有职业操守的专业技术人才。以2011年蒙牛牛奶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2016年诺如病毒感染事件、灭菌不彻底导致的欣弗事件和抗生素滥用等事例告诫学生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及坚持职业规范和操守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范的品行。

    5. 提升生态环保意识,树立和谐文明观念

    微生物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其在环境保护、地球化学物质循环等方面作用巨大。正是由于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界的动植物等废弃物被分解转化重新利用(如秸秆废弃物、塑料白色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使地球不至于成为一个大垃圾场。微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如共生、互生、拮抗等)在维持生物体和谐健康发展、环境自我净化和修复(如生物土壤结皮防治荒漠化、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合理利用微生物,使其“微”而不“微”,小个体作出大贡献。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用和谐文明理念求发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毕竟良好的环境才是惠民的福祉。

    6.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创新创造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协作、创新的培养要贯穿教学始终。物种间的合作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属性。如微生物代谢中的反硝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都是一系列硝酸盐还原菌和固氮菌、硝酸盐细菌的团队协作才完成的氮素从化合态到游离态、从游离态再到化合态的生物转化。这些知识点的引申让学生知晓任何个体都不能孤立存在,要相互合作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创新思维是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石。如Carl Woese利用16S rRNA分子尺对微生物系统发育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发现了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细菌,随后建立了三域分类系统,使生物进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再如Lederberg夫妇创新性的影印平板法巧妙地证实了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通过这些思政知识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教学中,加大自主设计性实验课题,通过全程导师制、三级实践指导体系和本科实验教学中心、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学科功能研究室纵向一体化科研创新实训体系[19]锻炼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创造能力,使其外化于行。

    (四)考核融入思政,时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考核评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有益导向和动力保证[20],需要不断优化改进。思政考核融入专业课程,是检验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衡量课程思政实践效果的重要途径[12,21]。过程性评价可通过在线学习交流、任务展示,课堂话题讨论等教学活动来实现。对于终结性评价的课程考试,加强考核内容的生活化、实践性,使其更加贴近社会,更能教育指导学生。如一综合论述题:某公司生产的某种产品在质检时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超标,不但没有销毁,反而低价售出。问:(1)G+菌和G-菌细胞壁的特点及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指出两种菌经革兰氏染色后的结果(专业题型);(2)对于本案例,谈谈你的想法,如果你是公司员工该如何做?(思政题型)这种案例引入式的试题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德行教育深融入心。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程思政是教学改革领域的新探索,是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而实行的教育实践活动[22],是响应我国“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是“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思想体现。但在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无论在“学”的环节、“教”的环节,还是“评”的环节,还需不断改进。

    (一)更新“教”的理念,全身心引领,课程思政进教师“心”

    教师要用严谨的教风和认真尽责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课程知识晓人,高尚品德育人,人格魅力服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制约课程思政教学开展的最大难题。教学形式发生改变,而固有的传统思想不改变,会极大地影响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作用的发挥。此外,教师还需不断提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学习,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潜心专研其深刻内涵,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12],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方面要求全面提升,同时做好“经师”和“人师”,成为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引路人[23-24]。

    (二)转变“学”的思想,全身心参与,课程思政进学生“行”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学生要更新学习的思想,不断强化自身学习主体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加大深层次认知投入和自我监控行为,主动挖掘自身潜力,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全方位塑造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思政教育课外拓展实践系列活动,使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果通过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课内课外同频共振。

    (三)加强“质”的监督,课程思政进教改“评”

    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确保专业课中德育元素的有效融入。完善课程考評机制,通过听课评课等观摩活动和学生学习实效效果等的反馈,对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和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确保课程思政的教学达到最优化效果。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想,其实施成功有助于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铸就[1]。教师要结合学科文化特征,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在教学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润“思政”于无声,达到无处不有处处有、无时不在时时在的有机融合,从专业中引发和专业相连的德育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25]。因此,努力挖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内涵并进行有机整理,可为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便利,从而为全程多维度育人添油助力。教师要以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为教学目标,不断提升自身人文教育能力,不仅专业强,还要情怀深、思维新,以专业教育促进思政教育,以思政教育升华专业教育,才能实现“教、学、思”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1):108-11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

    [4]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5]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 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6]张美玲,贾彩凤,杜震宇.见微知著溶盐于汤——浅谈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9,36(4):102-104.

    [7]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8]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30):27-30.

    [9]马兴铭,张李峰,王竞秋,等.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1013-1015+1086.

    [10]徐启江,周波,闫海芳.“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1):15-18.

    [11]陈宝生.做好教育战线意识形态工作[J].紫光阁,2016(12):32-33.

    [12]李祥祥,朱凤荣,徐叶.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问题意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55-59.

    [13]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37(5):72-76.

    [14]王海洲.重塑大学教学生态焕发课堂生命活力[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8,31(2):93-96.

    [15]徐启江,周波,闫海芳.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植物发育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4):21-25.

    [16]梁微.“课程思政”在农林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43-45.

    [17]田丽红,侯志军,柴洪亮,等.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7):73-74.

    [18]王丰晓.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9(9):148-150.

    [19]孟建宇,冯福应,李蘅,等.基于微生物学教学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0):213-217.

    [20]何颖,王生式,边可,等.本科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考核方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7,36(1):168-169.

    [21]文道群.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观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4(43):222-224.

    [22]李宛蕓,张晓睿.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2):27-28.

    [23]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90-92.

    [24]钱洁,高绍荣,张敬,等.生物技术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8):62-64.

    [25]周洪昌,郭跃,姚韵靓,等.在病原生物学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