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杨红
中圖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163-03
摘要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的新形势下,如何帮助指导大学毕业生就业,顺利度过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大学毕业生是由于何种原因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及表现,如何通过自我认识来进行心理调适等方面分析和阐述,以期使大学毕业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职业意识,建立适应社会的就业观念,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 问题 表现 调适
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是国家经济建设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早年,我国普遍高校的招生规模不大,招生人数不多,高校入学考试的录取率只有20%左右。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政策由“统包统分”转向市场化的“双向选择”。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形成了一支极具竞争力的就业大军,分年分批参加到就业竞争的队伍中来。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预测:“十一五”期间,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占新增劳动力50%以上),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富余和转移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万~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但每年仍有近1200万人将无业可就。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敏感、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的表现最能反映社会的时代特点,因此,大学生的行为表现通常被人们成为社会的“晴雨表”。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心理上具有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之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少大学生产生诸如压力过大、焦虑之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择业和就业。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对他们的求职就业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人生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就业心理、掌握不良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进行心理自我调适、预防不良就业心理的产生、调整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就业,从而为轻装上阵,成功搏击职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就业过程中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自己,能否成功就业,毕业生的心理状态起着决定性因素。心理状态影响着毕业生对求职择业目标的确立,决定毕业生能否客观分析和评价自我,同时也影响着毕业生求职择业目标的实现,决定着毕业生能否顺利接受各种考验。心理状态还决定着毕业生能否挖掘潜力、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身心健康。为此,我们需要研究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并在大学生毕业前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一般心理问题。第一,自我认识不够准确:在择业时,总是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工作单位的标准,不愿到艰苦、经济欠发达和基层去工作。这样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第二,对社会环境认识不确切:这种情况通常表现在职业前景好的专业毕业生中,出现坐等心理,这些大学毕业生思想不切实际,讲究金钱第一、环境第一,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第三,悲观、不满情绪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从欠发达地区考入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后又回到生源所在地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在学校受过处分的学生,对就业政策、户籍限制、家庭经济条件和周围同学不满的大学毕业生身上。第四,焦虑情绪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压力,增强积极向上、主动参与竞争的能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这类问题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特别是一些不是热门专业、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又不善自我表现的毕业生,显得更为焦虑。第五,从众心理: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过程中,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滑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求安稳,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第六,攀比心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看不上基层工作,总想找一份超过别人的工作。这种心理使得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心理障碍。第一,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巨大落差: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名气大、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高吊,挑来挑去挑花眼,在面试中流露出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样子,往往使考官很反感。结果在择业中受挫,有生不逢时的感觉,心态一落千丈。第二,自卑、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有些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顺利毕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然而向用人单位发了无数个人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哪儿也不如别人。有些大学生学习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和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就发怵,在求职过程中拿不定主意和退缩,不敢说“行”,总说“试试看”。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心理误区。第一,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互相攀比、爱慕虚荣;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利益;对自我抱有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第二,依赖心理:大学毕业生不愿主动的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学校优生优荐,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安排,指望父母跑前跑后,甚至要求由父母包办。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第三,自傲心理:这一点在大学生身上反映最为突出。一些大学生以“天之骄子”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在择业过程中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第四,挫折心理:生活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希望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感到失落、悲观失望,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不思进取、消极等待。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毕业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大学毕业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自我调适,及时调整心态,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重大人生转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比较有规律。几年之后,离开母校踏上社会,从一个“天之骄子”变为一个社会求职者,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大学毕业生们要转变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的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积极主动的去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是自我心里调适的重要一步。
大学毕业生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离开校园进入社会,要正视社会。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要生存、发展,关键靠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靠关系谋职的现象只是少数的、暂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化,这种现象将逐步减少,直至消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压力和遇到挫折都是正常的,在就业生涯的最初几年,变换工作也是正常的。避免情绪化和消极的人生态度,拥有一份自信、坦然和诚恳的心情,求职的道路也会变得开阔很多。
目前的就业市场竞争是残酷的,要着眼现实,不盲目攀高,好高骛远。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放低就业的标准。太高的就业期望值,往往和所预想的结果有一定差距,因此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才是明智之举。方法有三:第一,放弃过去就业“一次到位”,要求绝对稳定的观念。第二,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第三,将就业定位于基层,到一线去锻炼,到西部去创业。
大学毕业生能否选择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能否抓住就业机会。当就业机会到来的时候,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如果没有准备好,既是机会到来,也只能擦肩而过。所以,大学生要尽早做好择业的准备,提高素质,锻炼能力,适当掌握一些必要的择业知识和技巧。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正视自我,不要互相攀比,把自己的职业与周围同学的职业作比较,更不能产生嫉妒心理,当面奉承背后使小动作,甚至陷害他人。嫉妒会疏远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时即使自己找到了职业,却失去了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所短,在就业中做到扬长避短,就会成功。假如别人在某个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自己实力不足就应该承认,之后自己通过不断的追求新知识,创造条件去获得对方具有的才能,同时发展对方所不具有的才能,真正的超越对方,超越自己,才是正确的。
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旦没有被用人单位录用,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觉得自己不行。从此一谈应聘心里就怕,唯恐再被用人单位拒绝,胆怯、自卑、拘谨,甚至害怕再去参加应试,这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试想,一个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人,怎么能指望别人看中你呢?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要克服胆怯、自卑心理,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议论或看法。在就业过程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和作风,把就业看做是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在应聘前应多掌握一些就业的知识、技巧和礼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挫折,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多方面分析自己的失败原因。首先,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价值观与单位的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其次,在需求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做一个很好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切勿以成败论英雄。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調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大学毕业生要学会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压力。心理调适,就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积极变化的过程。它能帮助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及时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就业。心理调适的方法有:松弛练习法、自我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自我转换法、暗示法等等。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不至于在困难面前退缩。相信每位大学毕业生通过准确的分析和定位,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快乐就业也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