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活动为习作教学添砖加瓦

    叶媛媛

    

    ◆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许多学校都大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本班级也开辟了土地,进行田园种植。学生亲历播种、开花、结果的过程,感受劳动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将实践活动的经历诉诸于笔下,丰富习作素材,提高习作能力。批改习作后发现,教师可以寻求一条学生自我批改的新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自我批改;习作教学

    一、由教师讲评走向学生点评

    在家常课中,习作讲评课时常消失不见。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课时安排多,教师不舍得花时间。其实,孩子乐于阅读、交流、评议同伴的作文,这会给他们带来新鲜感与真实感。因此,教师要注重作文的讲评。在习作讲评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一到两个孩子的习作进行精讲。精讲时,出示本课的习作目标和修改符号,引导学生学会像教师一样对照着目标进行点评和修改。在讲评过程中,要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经历质疑、思考和修改的过程。

    二、由教师批改走向学生批改

    学习互改作文文,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这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学习互改作文之前,要明确统一批改符号、统一批改的标准,避免出现“尺度不一”的情况。

    1.借助批改符号改错点。

    自我批改要求学生默读习作,用正确的批改符号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和错误的标点,使语句通顺连贯。学生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不仅提高了修改病句的能力,也促进了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2.借助阅读批注找亮点。

    自我批改要求指导学生从写阅读批注向习作批注过渡。一篇习作对于读者来说就是一篇阅读理解,写阅读批注的方法可以迁移到写习作批注中来。如:从这个标点,我感受到了(? ?);某个词语写出了(? ),让我感受到了(? );这句话用了(? ?)手法,让我感觉到(? )。批改者从他人的习作中,习得一些好词好句或者一些写作手法,这既是批改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和内化的过程。

    3.借助习作目标找“批改点”。

    我们时常看见这样的总批:如果你把这个比喻写清楚就更好了;如果把这句话写得生动形象些就更好了;如果再加上一些好词好句就更好了。这样的评语十分宽泛且无操纵性。这样的“无用功”教师无需再做,因为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力毫无帮助。教学目标就是一个指挥棒,指挥棒往哪个方向,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就应该往哪个方向。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应该向习作目标借“批改点”。请看下面的《劳动我最行》的“习作评价表”。这篇文章是学生在翻土、播种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写的循环日记。

    借助表格能清楚直观地展示本篇习作的教学目标或者学生批改的依据。这也是衡量习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对照着几个目标进行打勾评价,习作的优点和缺点一目了然。最后学生的总评围绕着习作目标进行,可以写下不足之处,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批改收获。

    4.借助习作经验找“提升点”。

    由教师批改走向学生批改并不代表全程都要学生修改习作。教师有着丰富写作经验,能更加清晰敏锐地发现学生习作的长处和不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参与作文批改的角色不同了,要站立在主导的位置上。教师的修改必须在学生互改的基础上进行,了解学生具体的互改的相关信息,以及学生批改能力。在实施批改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着习作目标进一步进行二次修改,寻找作文的“提升点”。要求突出重点,有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做到短时高效,事半功倍。

    作文是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凝聚了学生创作的汗水和心血,学生的每一篇用心的作文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的习作。但是,如果一味地夸赞也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处在“怎样写都很好”的迷惑中。如学生写《秋天的落叶》一文,缺少了落叶的动态美。这里教师可以进行旁批:树叶掉落是什么样的?发挥想象,补充一段,写出其动态美。若学生过渡生硬,教师可以旁批:此处过渡较生硬,建议这样开头:落葉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我捡起一片落叶仔细地端详起来。如果你想到了其他的过渡方式,记得写在旁边喔!笔者认为个别细节之处,若学生能力暂时达不到,教师可以直接选择直接告诉学生。

    其实,习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宜操之过急。那些没能学好作文的孩子,其实都不缺少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而是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逐步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师要善于鼓励儿童多实践、多观察、多表达,在实践中感悟、记录,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要善于尊重每个儿童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写作风格;要善于引领和点拨,带领儿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往前走,逐步提高习作能力。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自我批改将教师从繁忙的作文批改中解放了出来,让儿童参与了作文批改,这不失为一条通往习作教学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