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十二五”粮食生产情况调查分析
蒋斌
【摘要】粮食生产是农业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为确保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全市种植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十二五”期间,常州紧扣“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一主线,围绕稻麦亩产“吨粮市”创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种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十三五”健康稳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粮食现状;调查分析;特点
一、粮食生产基本现状
(一)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减
2015年,全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4.14万亩,比2010年末年减11.59%,年均减少2.44%;从主要粮食种植品种来看:小麦播种面积85.40万亩,比2010年末年减8.01%,年均减少1.66%;水稻播种面积114.39万亩,比2010年末年减12.00%,年均减少2.52%。
(二)粮食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2015年,常州全年粮食亩产505.77公斤,同比增6.38%,年均增长1.24%;粮食总产108.31万吨,同比减少5.95%,年均减少1.22%。从主要粮食种植品种来看,2015年,小麦亩产356.25公斤,同比增13.69%,年均增长2.60%;全年小麦产量30.42万吨,同比增长4.57%,年均增长0.90%。水稻亩产643.49公斤,同比增1.81%,年均增长0.36%;全年水稻产量73.61万吨,同比减少10.41%,年均减少2.17%。
(三)粮食单产高水平运行
“十二五”期间,常州粮食生产延续了“十一五”稳定增产的态势。尤其是2013-2015年,连续三年全年粮食亩产超千斤,稻麦周年亩产基本实现吨粮,水稻生产在高位上实现了全省“十三连冠”,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和市场有效供给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粮食生产主要特点
(一)良种良法推广步伐不断加快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推广稻麦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2015年全市国标三级米以上的优质水稻品种达95%以上,比2010年增加15个百分点;小麦优质专用化率达90%以上,比2010年增加10多个百分点。技术上重点推广了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麦秸机械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四替代”技术等等。2015年,全市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稻麦秸秆全量还田125万亩,占比60%,比“十一五”高了15个百分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比例达80%,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6%左右;测土配方施肥220万亩。
(二)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明显加大
五年来,全市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截止2014年,全市新增灌溉面积6.5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31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2.46万亩,改善除涝面积5.14万亩,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农田基础条件,确保了项目区农田的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农田地力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根据各辖市区耕地地力水平及作物需肥规律等因素,五年累计推广土配方施肥面积约1100万亩,种植绿肥面积25万亩左右,推广商品肥机10万吨左右,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地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节能减排。
(三)粮油作物病虫害预测预警与防治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日趋完善,覆盖全市的农业病虫害专业防控队伍基本建成,病虫害防控物资装备初具规模,专业化绿色防控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病虫害日常监测做到规范化、网络化、数字化,农业病虫害监测信息能及时汇报、迅速反馈。2014年全市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381.9万亩次,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6.6%,综合防治覆盖率达9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占比约80%,每年粮食作物病虫总体危害损失控在3%以内。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一)推进粮油生产区域化布局难度加大
常州市人多地少,人地矛盾非常尖锐。在耕地资源约束趋紧的情况下,不仅农业内部结构在不断调整,比较效益偏低的种植业规模和面积呈不断调减趋势,而且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特经特粮作物等之间,争地的矛盾也将长期存在。同时,不同辖市、区之间推进种植业布局的规划和实施的不平衡性也较大,一些地区粮食生产插花种植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些对推进全市种植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管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
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的投入,全市部分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的硬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总面积仍偏小,总体水平不高,配套的土壤改良、科技服务、农民培训等“软件”相对薄弱,不能适应全面抵御自然灾害和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农业高产稳产。
(三)农技推广服务较为薄弱
由于多年来常州不断推进合乡并镇,镇一级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但是,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合并后,从事粮油生产技术指导的专业人员缺乏,与镇的面积不成比例,而且处于年轻态,服务意识、技术经验等不足,形成了农技队伍线断、人散、技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层次不高、带动力不强,服务组织功能仍然比较单一,重秋熟轻夏熟,重数量轻质量,重效益轻产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老年化、弱质化现象突出,综合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低,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缓慢。
(四)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突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加,每年低温冻害、高温、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不仅灾害种类多,而且发生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近10年来,气象灾害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虽年际间有波动,但总体呈加重趋势。同时,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规律出现诸多新变化,对种植业生产构成极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