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域资源,探索幼儿园“七彩”社会实践活动

    郭玉香

    

    

    北京市怀柔区第二幼儿园始建于1958年,1985年迁址至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怀柔水库东岸。1997年,我园开始尝试培养和发展幼儿的音乐素质;2001年将音乐教学研究拓展为艺术教育特色,由音乐向美術、舞蹈方面扩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逐渐由艺术教育走向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崇尚自然,七彩阳光”的办园理念,树立了“托起七彩教育,培养七彩阳光儿童”的办园目标。“七彩”在我们的园所文化中被引申为生命的多样化成长与发展。我们以《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为基础课程,以挖掘地域资源、开展系列拓展课程与特色课程为辅,开展“七彩”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充分体现怀柔区域特色的多元化的“七彩教育”园本课程体系。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和怀柔区的不断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期望孩子能够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为了满足区内儿童的入园需求,并吸纳更多的周边幼儿入园,我们克服园内场地不宽裕、资源有限的困局,充分挖掘怀柔区丰富的地域资源,“走出去”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教育活动,拓展幼儿园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因地制宜探索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形成了幼儿园与地域资源有机结合的教育生态环境。

    对地域资源进行重新认识与专业筛选

    怀柔区地处燕山南麓,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不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更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著名的慕田峪长城、“千年古刹”红螺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京郊主要水利工程之一的怀柔水库,均坐落于怀柔区境内。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怀柔又新添了APEC会址、北京世妇会公园等人文景观,还有中影影视基地、怀柔科学城等。此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怀柔的玉米田地、蔬菜大棚、蘑菇种植基地、苹果树园、红螺食品加工厂、传统彩绘瓷厂、福田欧曼汽车厂等逐渐发展起来,这些都成为了怀柔独特的地域资源。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应该从身边的乡土地理开始”,先了解家乡,才能认识世界。为了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研讨,明确地域资源的内涵,对资源进行深入地分析。经过认真梳理,并结合资源的社会属性、功能特性等,我们将资源划分为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城市设施、传统民俗、现代工业、农林牧场、文化基地等七大类。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结合资源特点、幼儿兴趣、家长支持能力等方面,将地域资源的用途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园所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二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园所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探究活动,主要利用大型的、在地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自然、人文、公共资源,如慕田峪长城、红螺寺、怀柔水库、北京世妇会公园、幸福里敬老院、残疾人活动中心、中影影视基地、APEC会址、怀柔科学城等。班级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利用幼儿园周边、班级教师和家长提供的资源,如商场、银行、邮局、玉米田地、蔬菜大棚、蘑菇种植基地、苹果树园、消防队、红螺食品加工厂、传统彩绘瓷厂、福田欧曼汽车厂等。

    在筛选地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本土性原则。本土的资源是幼儿最熟悉的学习对象。我们根据本土资源特点和幼儿园实际,挖掘周边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比如,距离园所步行50米即可到达的怀柔水库,是孩子们接触次数最多、熟悉程度最高的地域资源,因此,每年秋季徒步运动会,我们就选在这里举行。水库周边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孩子们在徒步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与园里树木不同的植物品种,并将收集到的树叶等带回园里,生成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二是经验性原则。幼儿的学习是在一定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在资源筛选过程中,我们坚持所选的资源既要能够巩固幼儿的原有经验,更要能够拓展、提升幼儿的经验。比如,果脯是幼儿在超市中经常见到的零食,孩子们也知道果脯是各种水果做成的,可是新鲜的水果是怎样变成香甜的果脯的呢?我们带领幼儿参观红螺食品加工厂,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果脯等北京传统小吃,亲身体验食品加工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增加了对果脯等食品的认识,更了解到了果脯的制作工艺,获得了新的学习经验。

    三是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挖掘地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视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比如,一段时间内,小朋友时常围在一起观察班内种植的一小片蘑菇,教师注意到幼儿的兴趣点,主动联系区内一蘑菇种植基地,带领幼儿去实地参观、体验种植活动。又如,“敬老院”是幼儿每天路过但未曾深入了解过的世界,有孩子问老师:“我经过敬老院的时候看到很多爷爷奶奶,他们在里面干什么?”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主动联系敬老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爱心义卖筹集善款,为爷爷奶奶挑选礼物,准备精彩的歌曲舞蹈,制作书法作品与绘本,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带去欢声笑语。敬老院的老爷爷还给小朋友讲当年修水库的故事。敬老院在幼儿心中变成了一个温暖、有故事的地方。

    师、幼、家三方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地域资源就存在于幼儿生活的环境中,是幼儿所熟知且时常接触的,但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幼儿不会有意识地去利用资源,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资源引入到课程中,才能使幼儿与资源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让资源真正发挥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一)教师实地教研,把握资源特点

    虽然我园大部分教师都生于怀柔长于怀柔,但是对本地资源并不十分了解,也缺乏利用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识。为了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师首先要对家乡真知道、真了解、真热爱,做“有准备”的教师,才能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为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下面以登长城活动为例进行说明。

    1.实地开展教研,激发教师的家国情怀。“长城”是怀柔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地名,它象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是北京走向世界的名片,也是怀柔区特有的地域资源之一。尽管我们守着天然的“社会大课堂”,但教师普遍缺乏利用周边环境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加之每天较为固定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因此教师们对周边地域资源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而模糊的认识不足以为活动提供支持。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了解长城,业务干部和班长带领各班教师,先于幼儿登上长城,开展现场实地教研。教师们克服体力上的辛苦,坚持走了二十个烽火台。回首走过的砖路与炮台,面对恢弘壮丽的风景,教师们不由得发出了慨叹:“原来,长城这么美!”“古代人太有智慧了,中国人太伟大了!”教师在浸润式的体验过程中,自然生发出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为准确把握资源特点,开展适合幼儿学习方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2.把握幼儿学习方式,深度分析教育资源。为了提升教师对于地域资源中教育点位敏锐的“嗅觉”,实地教研过程中,教师们互相提问,反复思考:长城的精神是什么?登长城活動有哪些教育价值?适合在哪个年龄段开展?怎样让幼儿体验到活动的意义?幼儿在去往长城的大巴车上会交流哪些内容?其中可能蕴含哪些教育契机?登长城过程中,幼儿会对哪些资源感兴趣?开展这样的教育活动会对幼儿产生哪些影响?等等。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教师们探寻着活动中的教育点,讨论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等。最后,我们确定了在大班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登长城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登长城、望长城、绘长城、讲长城等活动,萌发爱家乡、爱长城的情感。

    (二)师幼共同计划,生成活动内容

    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师幼共同计划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活动方式。共同计划是指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初期,幼儿可以通过谈话活动与教师畅谈想法,教师从中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可能出现的困难等;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教师也可以为幼儿的想法提供支持,或提出具有引导性、挑战性的问题,还可以布置需要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任务,鼓励幼儿为自己希望完成的事项制定计划,让每个幼儿认识到自己在即将开展的活动中将要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任务。这一过程能够让幼儿与教师在开展活动前都是“有准备的”,而在计划的过程中,孩子们古灵精怪的想法与教师不同风格的支持策略,也会生成精彩的活动内容。

    仍以登长城活动为例。活动前期谈话中,教师引导幼儿对长城进行初步探索:“去过长城的小朋友,你们对长城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你爬上去了吗?那上面都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讨论中,教师将幼儿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并鼓励幼儿通过询问家人获得帮助,生成了“讲述长城故事”“绘制长城地图”等活动。经过几天的讨论交流,登长城的班级活动计划和个人探索计划初见雏形。计划中包括登长城前的运动准备、需要携带的物品以及想要调查的细节准备等。长城上的望孔、垛口、射洞筑、排水道、烽火台等这些平日不被注意的点,成了幼儿感兴趣并愿意主动探索的内容:“长城到底有多长?”“墙上有很多小洞是放什么的?”“台阶旁边的小道是做什么的?”孩子们在讨论过程中还说,要画长城、拍摄长城,然后把作品装饰在班级主题墙中。教师还计划在区域中投放幼儿的观察记录,作为搭建参考。至此,登长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主题线索,幼儿对长城的所有想法一点一点地变成了现实。

    登长城活动当日,孩子们当起了小老师和朗诵者,经过的游客包括外国友人都忍不住驻足听一听孩子们头头是道的讲解。孩子们在壮阔的长城画卷上绘出自己眼中的长城,表达自己对祖国与家乡的情感。长城在幼儿眼中“活”起来了,幼儿对于“家乡美”也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活动还提升了幼儿制定计划与执行行动的能力,丰富了对长城多感官的认知体验,自信、幸福、快乐展现在幼儿灿烂的笑脸上、悠扬的歌声里、强劲的民族武术表演中,强烈的爱国情怀厚植于幼儿的心灵深处。

    (三)亲子共同参与,贯穿活动始终

    家庭是学前教育的另一重要场域,与幼儿园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家长不仅为幼儿园提供社会实践活动资源,更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活动资源的确定,到计划的安排与组织实施,家长始终参与其中。

    例如,怀柔区有个“老字号”企业,生产的各种果脯等特色零食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食品,其制作过程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四班的一名幼儿家长在这家企业就职,主动向园所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活动前,这位家长应邀来班里为孩子们介绍工厂情况。孩子们有的喜欢吃糖葫芦,有的喜欢吃果脯,还有的喜欢吃驴打滚,他们分别根据家长介绍的食品名称制作了记录卡纸,想要弄清楚这些好吃的东西究竟是怎么制作的。在谈话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探讨出行准备,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参观注意事项:“有好多好吃的,但是我们不能乱吃。”“要经过允许才能吃。”……参观当天,家长担任领队,孩子们手拉手参观果脯博物馆,围观美食的制作流程。家长和孩子共同记录关键步骤,为最后的一起制作美食积累经验。孩子们在参观过程中还化身为小记者,除了认真倾听,还积极提问、拍照记录。活动结束后,家长与教师分享活动中的收获,孩子们也和家长讨论自己参观中的见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全园小朋友分享快乐的学习过程。

    又如,在以“怀柔水库”为主题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设计寻宝游戏活动,制定寻宝计划,准备寻宝工具,讨论寻宝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寻宝过程中,家长放慢节奏,和孩子一起计划探秘路线,及时分享孩子的发现,一同调查遇到的“不明”动植物。在寻宝过程中有幼儿注意到,水库中有人偷偷钓鱼,而且存在乱丢垃圾的现象,孩子们萌发了“保护水库”的想法。于是,家长建议老师可以组织制作环保海报,为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引导者,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积极为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

    家长的融入不仅为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更拓展了活动思路,建立了家园互动平台,促进了家园教育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了整体教育作用。

    挖掘地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幼儿来说,满足了其学习兴趣与发展需要,丰富了幼儿对所在区域的认知体验,培养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对教师来说,突破了以往将教育活动固定在教室中的传统思维,拓展了活动思路、内容与形式;对幼儿园来说,不仅拓展了教育活动的空间,也为园本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支持,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中各类社会机构的教育功能,最终达成了全园、全区、全社会共同参与幼儿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