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莞可园博物馆客流风险管控
曹创科
摘 要:东莞可园博物馆是一座园林类专题性博物馆,既有古建园林区,又有展馆区,近年来其逐步成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必游之地。随着博物馆游客增多,客流量也逐年增加,有效实施客流风险管控以保证人员安全、文物安全、财物安全成为博物馆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客流风险管控必要性、高峰期危险性分析以及管控对策探讨可园博物馆客流风险管控机制,以期为园林类博物馆安全开放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客流风险管控;客流高峰期;东莞可园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博物馆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艺术成为生活新时尚。可园博物馆作为园林类博物馆,除了具备博物馆文化陈展,还有园林区域,是广大游客旅游观光、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博物馆游客的增多,一方面凸显了社会对博物馆的认可以及人们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博物馆负荷,各种风险逐渐增多,如文物保护、人员安全以及观众舒适度等。如何做好风险评估,有效控制客流量,切实保证文物安全、人员安全乃至游客有效参观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可园博物馆客流风险管控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措施,进而有效保证人、财、物的安全。
一、客流风险管控的必要性
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物质生活不再是唯一需求,精神生活变得更加重要,人们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博物馆是游客最喜欢造访的地方之一,因此可园博物馆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关注。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博物馆的压力陡然剧升。因此,要有效控制高峰期客流量,提供优质服务,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人员安全保障的客观需要
随着可园博物馆环境的优化,节假日游客量逐渐增多,更多的游客到博物馆参观学习,获得岭南传统园林建筑与岭南书画艺术的知识。但是到馆参观游客不是均匀而至,而是时常出现爆发式、阶段性、突发性的极限客流量,重要节假日人流量更加集中,密度较大。可园博物馆原为私家园林,现转为公众园林。有限的空间内,游客爆满,一旦发生推搡、拥挤或火灾等突发事件,容易出现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近年来,各地时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只有有效控制人流量,加强引导,才能保证游客人身安全。
(二)文物安全保障的客观需要
可园博物馆是以东莞可园园林建筑为依托,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园林建筑、岭南派文物作品,传播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区包括古建筑区域、园林区域以及展馆区域,古建筑区域与展馆区域为安全核心区域。近年游客人数节节攀升,2019年接待游客总量约90万人次。
东莞可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一。其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园内亭台楼阁、山水桥榭以及厅堂轩院一应俱全,缜密布局,设计精巧。园中蜃楼悬阁,廊庑萦回,亭台点缀,叠山曲水,极尽园趣。所有建筑均沿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布置,“连房广廈”围成一个外封闭内开放的大庭园空间,集居住、休闲、游玩于一体,住宅与园林有机结合。古建筑区面积约2 200平方米,是游客最关注的核心区域。有限的空间接纳无序增长的游客量,容易加重古建筑承受力,造成建筑材料性能疲劳等,对文物本体影响较大,文物保护显得更为迫切。
(三)游客舒适度保障的客观需要
游客到可园参观游览,一方面可以了解东莞可园张氏家族历史,获得岭南传统园林建筑知识、岭南画派书画艺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休闲放松以获得高度舒适感。舒适度会直接影响游客参观游览的体验效果,影响舒适度的因素有气温、湿度、噪音以及环境等,而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其他因素会随之变化。由于客流量增多,在有限空间里,气温会随之升高,噪音增加,严重影响游客游览的舒适度。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标准以有效控制客流量,从而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与舒适度。二、客流高峰期危险性分析
可园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博物馆,既有古建筑区域,也有展馆区,并且两个区域之间还有过渡区——园林区。各个区域各有特点,但也相对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一)古建筑区域客流高峰期危险性分析
古建筑区占地面积2 200多平方米,为核心区域,共有3个出入口。内部设置有亭台楼阁、厅堂轩院,古建筑种类齐全,非常丰富,以繁杂多样的个体建筑为基础,单体建筑以回廊相连接,形成连房广厦布局;院落之间成片相连,布局密集。岭南传统园林一般为私家园林,面积较小,生活区、游玩区糅合一起,布局紧凑,没有青云巷或者现代化疏散通道,一旦有突发事件,极不利于人员疏散;古建筑内部楼梯为砖木结构,宽度多为0.63米~0.94米,适宜单向通行;楼梯较为陡峭,依靠自然采光,部分区域能见度较低,极易摔倒进而引发踩踏事件。
(二)展馆区客流高峰期危险性分析
展馆区于2008年建成开放,占地面积约6 000平方米,设置有6个展厅,为免费区域,客流量长期高于古建筑区。其建成时通过消防验收,各类消防设施、疏散标识齐全,消防通道宽度符合要求,具有较好疏散功能。但展馆区设计理念借鉴了岭南传统园林布局、要素,建筑体量较小,亭台、叠山、理水,相对一般性公共场所,具有一定局限性。例如,中庭设置亭台,周边为水池,观赏风景、投喂锦鲤、凭栏而坐的人游客较多,且以老人、儿童等自救能力较弱群体最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容易影响疏散,人流挤压或者落水等。展厅面积不大,以200~300平方米空间为主,人流量增多,严重影响舒适度;同时为了陈展效果,光线较暗,且展柜较多,容易发生疏散不畅、碰撞展柜,进而引发踩踏事件等。
(三)园林区域客流高峰期危险性分析
古建筑区域与展馆区域之间为园林区域,是游客喜欢停留、欣赏湖景、观天鹅、赏金鱼的地方。此区域有大面积湖泊及环湖绿化带,其中湖泊占地约14 000平方米,连接古建筑区和展馆区,沿湖小路种植各种绿植。此区域是整个园区集中休闲区域,游客多喜欢在此闲坐、赏景,此处长期有大量游客停留,经常有游客越过绿化带在湖边投喂锦鲤,如果家长看护不力极易发生落水事件;个别家长为满足孩子好奇心尝试捞取湖中金鱼,稍不留神极易落水。三、客流高峰期客流风险管控对策
根据区域危险性分析,可园博物馆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并取得良好实效。客流风险管控工作一般从游客预约入园提前了解客流信息、实时统计园区人数、分流引导疏散人群、高峰期分时截流控制园区总人数等多个方面入手。高峰期客流风险管控以游客的参观质量、保证文物安全、避免人满为患、安全事故隐患为目标,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中,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科学测算最大承载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十五条提出“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1]。确定景区最大承载量是开启客流风险管控的依据[2]。开展客流风险管控工作,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加强景区客流量控制,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舒适度,保障游客人身安全[3]。
根据《广东省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工作通知》,为准确掌握馆区有效参观游览面积,可园博物馆于2017年7月10日邀请东莞市测绘局对馆区包括建筑物、湖面、绿化等进行全面科学测量,并以此为依据核算馆区、各区域以及重点部位的最大承载量。
经测量,馆区建筑面积总计约41 682平方米,其中建筑、湖面、绿地、停车场、北门广场等非有效游览面积约37 142平方米,有效游览面积约4 540平方米。有效面积中,古建筑区、综合馆区(展馆区、园林区)的有效可游览面积分别约2 046平方米、2 494平方米,根据以上数据测算可园博物馆最大承载量。
馆区瞬时承载量为1 500人,日承载量为6 000人(其中古建筑区瞬时承载量为700人,日承载量为2 800人;综合馆区瞬时承载量为800人,日承载量为3 200人)。
(二)完善客流风险管控系统
为切实掌握客流实际动态发展规律与变化,必须借助技术设备。监控设备主要包括前端(视频监控设备)、终端(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相关配套设备如户外显示屏、预约系统、环园广播等[4]。可园博物馆在现有安防系统项目上增设了馆区人流量统计前端设备及户外显示屏,更新完善了安全防范应用系统。以智能设备代替过去人工记录,更为准确、快速地掌握馆区客流数据,经计算机管理系统对馆区及指定区域客流数据实时统计、分析,提供客流量的预警机制,进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博物馆可以根据客流变化情况,找出客流量增减规律,提前做好人员安排 ,以便于及时进行高峰期分流管控。
安装客流统计系统设备具体情况如下。第一,古建筑区设置客流信息统计系统设备,包括3个主出入口安装3套客流统计系统设备;重点部位包括邀山阁2楼楼梯口,绿绮楼两入口各安装1套游客信息统计系统设备,独立统计邀山阁、绿绮楼游客进出人数;第一、二展览厅门口与楼梯口处各安装1套客流信息统计系统设备,统计展厅人员进出人数。第二,古建筑区域与园林区域交界处安装4套客流信息统计系统,统计两个区域之间人员进出情况。第三,展馆区域展厅、公共区域设置客流信息统计系统,包括“居巢居廉与可园”展厅进入门口、通道以及“岭南传统园林与民居”两个展厅出入口、通道安装7套客流信息统计系统设备,以统计展厅进出的人数。
馆区共安装18套前端客流统计系统设备,终端设备安装在监控中心,对客流数据进行分析、统计、预警,并进行二次开发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数据,相关数据在监控中心显示屏以及必要数据于各主要入口LED显示屏对外公示[5]。第四,园区设置环园广播一套,对园区客流温馨提示以及及时引导、宣传等。第五,设置LED屏幕6块以及宣传栏3处,其作为日常对外宣传教育、公示告知以及客流控制的及时性,增加透明度,加强与游客的沟通。
(三)完善应急预案
为有效开展高峰期客流监控以及引导,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率,可园博物馆不断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其中包括《客流高峰期应急预案》。制定预案的目的是落实责任,有效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职责明确、处置有力、运转有序的应急处理体系,维护和确保博物馆的安全,构建和谐有序、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
可园博物馆客流高峰期有以下特点,第一,从时间来看,一年为周期,主要集中法定节假日或者特定节日免费参观时间;从单个重要节假日来看,主要集中假期中间时间段,假期开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游客较少;从一天时间来看,主要集于上午10~12点、下午2~4点半之间。第二,从空间来看,从大区域来说主要集中古建筑区、展馆区以及沿湖通道;从每个区域来讲,古建筑区域主要集中于邀山阁、可堂、绿绮楼以及中间院落等;园林区域主要集中紫藤廊沿湖通道;展馆区主要集中于展廳与中庭。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以及每次重要节假日管控经验,应该重点关注重点日期、重点时间段以及重点部位,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重点日期、重点时间段应增加工作人员,加强监控与疏导;重点部位严控人数,如邀山阁、绿绮楼等,严格控制人数为20~35人。一旦达到预警值立即启动客流风险管控方案,一方面通过LED显示屏实时显示园区人数(包含最大承载量),古建筑一楼以上区域开启单向通行,邀山阁二楼分批放行,环园广播对游客进行引导,有序参观;另一方面对入口游客实行逐步放行,门口排队、增加引导,古建筑区与园林区交界处实施单向入院,增加温馨提示。
在完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日常培训以及演练。在演练中,设置不同背景以及内容,使演练更加切合实际,不断提高员工实际应急能力与水平。培训演练方式以专项演练与日常培训方式相结合,重要节假日前举办专项演练,日常按月开展培训,2020年可园博物馆组织客流风险管控应急培训共8场,约400人参加,取得较好效果。四、结语
高峰期客流监控是安全和文物保护问题,也是关系游客舒适度、体验感乃至人性化的问题,特别是客流量高峰期防止人员扎堆尤显迫切。客流高峰危险性分析可以明晰其中潜在的风险,进而开展馆区有效承载量的核算、客流监控系统的设置、应急方案的制定完善以及日常的培训演练,保证馆区人、财、物的安全。参考文献
[1] 法律出版社大众出版编委会,况杰,周君.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M].法律出版社,2013:16.
[2] 国家旅游局.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3] 金华彪.浅析博物馆客容量的计算与客流的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7):1-3.
[4] 李海梅.漳州市博物馆智慧管理初探[J].福建文博,2017(1):86-89.
[5] 张新.“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的智慧管理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7):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