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丽中国”目标下形成的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立论基础
柴玉振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伟大的目标引领独特的路径,独特的路径催生先进的思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社会矛盾和时代定位转变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绿色辩证法的哲学观,其立论原则受到党传统的人民观和全新的政绩观的影响。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衔接下,“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于中国大地,有科学合理的立论基础。
[关键词]“美丽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立论基础
[作者简介]柴玉振(1998-),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党建。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6-0016-02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分析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于对快速提升国民物质水平的迫切需要,片面重视“发展”而忽略了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耗大,空气、水、山体、土壤的接连失守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大背景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时代的定位所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物质文化财富,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多的向社会公平、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高层次的指标倾斜。所以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时代定位也就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这个历史定位区别于以前的定位就是在这个新时代里要把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问题解决。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不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就会大打折扣。而回答时代之问,拿出解决问题之方案需要理论先行,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第九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第四部分第九条中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雏形。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浸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古代道家、儒家等学派都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过探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②即说天地生人,人是构成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互依互存,不可分割。“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阐释了自然界的规律不可改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传统文化中坚信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破坏生态平衡势必要遭到惩罚,所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传统天人观上进行批判地继承,力求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在人类对自然进行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實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众所周知,传统中医理论以“望、闻、问、切”为诊疗的基本流程,“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中对现有生态文明整治的基本流程借鉴了这四个字。所谓“望”是指具体看一下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环境出了什么问题;所谓“闻”就是倾听人民呼声,广泛征求民意;所谓“问”是指咨询相关专家学者,召开有针对性的专家学者听证会,使治理、修复、保护方案有智力支持;最后一步“切”就是对症下药,制定相关政策,督促落实,使之开花结果,保证药到病除。一套流程走下来保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真正做到了“药效”显著。同时改变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片面治疗观,要打通经脉,形成各级、各方、各部门联动的治理思维,摒弃传统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的问题倾向。“我们要尝试推进协同治理的举措。几个省市联合行动,污染排放最终减少了三成以上。”③中国传统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及传统中医理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具体细节,它是在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之后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性格、中国气派的实用理论。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从宏观层面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蕴藏着许多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其理论具有超时代意义。“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性。”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界定基本与马恩相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个构成“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从中外生态学家对于生态问题的研究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已经包含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念,必将推动生态危机的解决。”⑤习近平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宏观指导,形成科学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将马恩的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对实践进行指导,同时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又一创新之举。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突出“两山论”,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观点——“绿色辩证法”。习近平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文明有一个著名论断“两山论”,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⑥,这一论断通俗具体地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绿色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问题。“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摒弃了以高耗能高污染才能换取经济增长的旧思维,提出要依据实际情况把生态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效益的较大化,绝不能断子孙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对发展与保护辩证统一关系的实践路径。“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⑦唯物辩证法与绿色发展理念两者的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辩证法”,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