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背景下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双重使命的实践路径

    田雷

    摘? ? 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承担着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的双重使命,一流本科专业是建设目标,部校共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是建设机制与保障,教学方式转型、课程思政、专业认证等是建设方式。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加强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建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双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0-0043-02

    本科专业“双万计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首先确定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建设、认证后可确定为一流专业。2019年5月,黑龙江省教育厅在《关于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通知》中提出“2019—2021年,建设3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3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2019年12月,首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公布,黑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成为全国首批48个国家级一流新闻学专业建设点之一。

    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闻学在内的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承担着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的双重使命。一流本科专业是建设目标,部校共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是建设机制与保障,教学方式转型、课程思政、专业认证等是建设方式。新闻传播高等教育要在“双万”背景下承担起新时代育人的双重使命,就要实践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的融通路径,做到加强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建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保证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不悖离,从而开创新时代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一、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方向的思想引领

    2020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提出“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2]。作為一种学习和工作的观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学理依托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思想上和学理上发展着的与时俱进的逻辑严谨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础,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揭示了人类传播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新闻传播事业以人民为中心、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义,是新时代做好党和国家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

    思想引领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系列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是培养党和国家新闻舆论工作后备人才队伍的重要阵地,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方向的思想引领,对教育教学和研究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事媒体、宣传等文化行业,需要熟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和中国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关于思想文化工作、新闻传播事业的论述。

    二、实现以中国特色新闻理念为特征的价值塑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指引凝结成新时代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坚持在于形成新闻传播事业的中国气派、奠基新闻传播学科的中国范式、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中国风格。对此,要在建树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同时,淬炼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精神品格,以打造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3]的后备人才队伍。

    中国特色新闻理念是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思想依托。党和国家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过程中,已经将新闻学作为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重要学科来建设,使中国特色新闻理念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外来”。中国特色新闻理念提升自身理论品质、在证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三大体系”生命力的同时,彻底消弭了“新闻无学”论,这是保障新闻传播人才能够完成党和国家赋予使命的思想武器。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价值塑造对于高等教育工作中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教研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三、普及以新闻传播课程思政为方式的知识教育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4]。

    众所周知,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精神品格极端重要,在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中,新闻传播人才既不能盲目移植西方社会各种错误思潮,也不要陷入极端的民粹主义话语体系之中。而思政育人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课程中效应明显,新闻学中的(等)新闻传播学科本科专业能够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主线。对于新闻传播院系教师而言,需要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做到思政育人目标在研究与教学中的贯通,将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发掘出来,将其融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中。同时,引领学生用正确的立场、科学的观点去看待和分析各种新闻事件和媒介现象,在知识教育中实现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从而把握社会脉动、弘扬时代精神。

    一名合格的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然后才是扎实的理论根基、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其中,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这一中外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共识。“中国新闻记者的先驱”王韬曾介绍当时“西方日报”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作为“通材”的编辑人员更不得“挟私讦人,自怏其忿”[5]。

    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普遍开设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类的专门课程,就是针对当代新闻业界中出现的记者违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行为失范现象提出规范要求,形成规避对策。在课程思政中,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教育重在分析中外新闻传播道德自律信条与新闻政策法规,厘清媒介伦理、媒介法规形成脉络,为新闻传播学子从事媒体、宣传等文化行业打下坚实的职业精神与政策法规基础。那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类专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映射点和融入点就包括“国家安全”“公序良俗”“公民权利”“职业道德”等,即体现党和国家的新闻舆论工作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倡导职业道德中的作用与效应。

    四、践行以学习产出教育模式为途径的能力培养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6]。全媒型、专家型新闻人才都是媒体从业人员的表现样式,全媒型人才重在对媒介技术的融通,专家型人才重在所在领域的深耕,二者互不矛盾、相得益彰。在融合新闻、智能媒体呼声鹊起之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迫在眉睫,教学方式转型呼之欲出。专业认证即OBE注重学习产出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在三级认证体系下,人才培养质量及外部评价十分清晰、一目了然。

    在专业认证中,除需建立学生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外,学习产出教育模式也倡导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不断适应社会与职业发展的需求。那么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在理论思维培养方面,需要加强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在业务能力培养方面,需要突出媒介技术优势、加强互联网思维与工程实验特色,助力于学生形成综合思维和融媒表达;在深化实践教学方面,需要贯彻新文科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路径,推动专业课程与专业赛项的结合,让二者互相驱动,如指导学生参与学术创新课题、专业比赛项目等。做到基于人才定位、体现能力培养,符合培养标准、实现专业认证。

    五、结论

    早在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即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中提出“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7],措施为共建管理机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实践基地、研究智库等,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提供了建设保障。

    当代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学科架构、课程体系、师资技能、实践基地等均已突破了传统专业知识界限,实现了战略升级。无论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如何转型,培养作为后备力量的“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宗旨在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中一以贯之[8],那就是通过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实现“双万”背景下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思政育人和专业育人的双重使命。

    参考文献:

    [1]省教育廳关于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通知[Z].黑教高函〔2019〕274号.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Z].教高司函〔2020〕1号.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N].人民日报,2016-11-08.

    [4]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Z].教高〔2018〕7号.

    [5]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5.

    [6][8]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7]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Z].中宣发〔2013〕34号.

    [责任编辑? 高? ?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