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探索

    刘兰 姜志美

    [摘 要]课题组结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将“理解—问题—回应—反思”等要求有机融合在“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巩固反思”的教学环节中,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学情分析,探索个性化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师生有效交互,并强化流程监控和效果评估。

    [关键词]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微观经济学;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154-03

    深度学习是相对浅层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关注于问题解决、知识创新、终身学习、高阶思维能力等关键能力,是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移动互联网支持的泛在学习环境中,如何有效整合资源,促进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结合了线上线下、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是否会因此忽视教师的深入引导和科学知识的深度学习呢?混合式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呢?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和构建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

    一、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

    1976年,瑞典教育心理学家费伦茨·马顿和罗杰·塞尔乔首次提出深度学习概念,即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事实,融入已有认知结构,对各种思想进行联系,将已有知识迁移至新情境,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近年来,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兴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混合式教学通过多种媒体资源的优化设计和各种教学策略的使用,将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课堂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为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一,混合式教学与深度学习的目标契合。两者都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任务由抽象知识向问题导向转变,对话方式由单向权威式向多向生成式转变,学习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两者均旨在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和认知, 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注重对学生批判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实现高效学习。

    第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为深度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混合式教学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和互联网资源共享,可进行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混合,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优势进行互补,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与工具,重构教学流程,对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有利于达成深度学习目标。

    第三,深度学习是混合式教学的潜在要求。深度学习作为未来教育的趋势和学习理念,是混合式教学的深度发展。将深度学习与混合式教学理论相融合,通过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重构微观经济学课堂,有助于优化混合式教学效果,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能力培养。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原则

    深度学习立足问题情境,注重反思建构,强调信息联结,指向高阶思维。基于深度学习理念重构微观经济学课堂,要将“理解—问题—回应—反思”等教学环节和要求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程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一)设计逆向教学任务,促进知识建构

    逆向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制订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起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课程,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经济问题,但是学生通常很少会主动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做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制订清晰的学习目标,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教学活动,精选与知识点相关的现实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内涵的深度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二)以问题为牵引,实现知识迁移

    根据首要教学原理,将问题解决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首要原则,是学生进一步深入构建新知识、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混合教学设计中要将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创设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情境,实现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逻辑意义的问题链,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热点经济问题的有机衔接,通过对重大现实或理论问题的探讨唤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体验和探究具体知识所隐含的思想与方法,进行知识的转化性处理。

    (三)强调回应与反思,培养高阶能力

    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反思。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體系、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同时,通过“螺旋式”的课程设计和翻转课堂将知识点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理解性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引起学生的反思、觉醒与感悟,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高阶思维能力。

    三、深度学习理念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设计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面向经济管理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全面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如供给、需求和均衡价格的形成等),训练经济学直觉,建立经济学思维,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指导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和商业活动中做出最优决策。混合式教学设计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可以通过学情分析、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小组探究、交流评价、巩固反思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具备深度学习的核心能力。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需要对专业需求、学习者、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按照教学单元、专题或模块的框架,对传统课堂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点分解,合理、有序地设计知识单元并进行拆分,建立知识点图谱,合理设计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整体上保持系统性和良好的逻辑性。将容易理解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并将相关课件、案例、网页链接等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线上自学,线下教师重点讲解重难点并进行拓展式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阶段

    教学实施阶段,线上采用基于问题的PBL学习方式(互动问题+闯关任务和单元小测验+设置线上讨论区),线下采用基于团队的TBL学习方式(讲解和总结+探索翻转课堂教学+发现新问题布置新任务)。

    1.线上知识获取。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线上学习任务,并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及考核标准。学生要在平台上观看相应章节的学习视频和阅读学习材料,并参与线上教学活动,通过线上学习来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经济学知识和感性认知,并初步加工、吸收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闯关任务、单元小测验等环节来检验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巩固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外化提取。

    2.线下知识交互。教师实施翻转课堂,围绕章节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消除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评价等方式巩固认知,内化知识点。

    教师用课堂前1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提炼出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问题,展示和检查学习质量。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对章节重难点进行梳理,如“弹性的应用”“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垄断如何造成福利损失”等,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点评、提问和解惑。课堂互动环节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问题,用案例承载专业知识,并预设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逐次抛出,每次抛出新问题时,要对前面的讨论有所总结、回应。如什么是需求定理?当商品价格变动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怎样呢?需求曲线为什么会自左向右下方倾斜?也可以是社会热点问题:价格管制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后果?为什么十一黄金周的机票不打折,而平时的机票却可以打折?优步与滴滴合并损害了经济效率吗?为什么白犀牛濒临灭绝,而黄牛不会呢?案例和问题的设计要符合经济情境,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难易适中,梯度分明,层层深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新颖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力求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互动和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承担设计者、指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明确设计目标、任务分配和评价标准,给学生提供适时的资源、信息和方法支持,并以适当追问、提请注意、鼓励和质疑等方式参与讨论,以提升学习成效。

    3.课后巩固反思。课后可以通过线上讨论、线上测试和线下习题作业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与拓展,让学习进入长时记忆并强化知识的迁移应用。学生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还可以撰写学习日志,总结和发布自己的学习感悟、收获和疑问,形成相互交流的氛围,促进共同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发起讨论,布置线上线下习题,多角度收集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掌握其学习时长、学习轨迹和学习规律,评估其学习效率,深入分析学生回帖中的内容,了解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的情感体验,并利用面对面和网上交流的方式加以辅导,实现拓展学习。

    (三)教学评价阶段

    合理的成绩测评体系是混合式教学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评价结果一方面能让教师明确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以便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为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变学习方法的依据。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考核手段必须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教师要制订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为线上线下的每一次学习活动(如考试问卷、作业评价、小测验、线上讨论、期末考试等)赋分,根据多种类型的评价来评估学生的成绩。可以适当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比重,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检测,以此鼓励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期末考试除了考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点外,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比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保证混合式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及科学性,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的提升。

    四、深度学习在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中的运用思考

    (一)重视学情分析,探索个性化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如专业、认知基础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具体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学习需求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学习起点与学习者应达到的目标状况)、学习内容分析(确定本门课程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怎样组织”)、学习者详细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学习者具体特征)、教学策略的設计(完成对课程各部分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方法、形式等因素的设计)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平台记录的数据,通过学情分析和成绩统计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和规律,发现学习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以及线上与线下授课的动态衔接。

    (二)进一步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教学活动设计

    系统整合配套的教学资源。线上的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必须进一步完善在线平台,优化课程章节知识点及视频内容,丰富和更新各章相关的内容;完善试题库建设,合理设置作业;不断更新学习资料库,包括(经济学家资料、理论发展背景、案例、学术争论等),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学习路径,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线下以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们巩固与灵活应用线上获取的知识,教学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在线讨论、笔记、信息提醒、测验、教师答疑、作业、同伴互评、线下讨论、问卷、实时讨论和一对一辅导。

    (三)促进师生有效交互

    加强线上师生互动区的建设,有规划地发布线上讨论,并增设相应的教师线上辅导安排,形成信息定期反馈制度。发布讨论话题后,建议和学生说明布置该话题的目的,提交回复的期限及相关评分规则等,以获得更好的在线互动效果。面对一些很少主动发言或讨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给这些学生发送邮件,及时给予反馈和帮助,让他们充分发现个人的优势和不足,唤起其对学习的热情,确保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

    (四)进一步强化流程监控和效果评估

    由教學实践可知,大部分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微观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对课程学习投入较大的热情。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习惯被动接受教学安排,缺乏独立学习的经验和积极性,没有按照教师要求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或惰于思考,学生课堂讨论或提问不热烈、质量不高,这样就使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很难得到体现。

    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巩固反思”的教学流程和监控。课前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完成预习,带着问题到教室里来。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指定组长和讨论主题,在讨论中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再进行整理和引导。课后结合所学,反思课前课中问题是否解决,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在线课程平台会自动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反刍比、章节统计和学习统计等数据进行流程监控和效果评估,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线上学习进度,以便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和授课方法,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及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元祥.“U型学习”与学习投入:谈课程改革的深化[J].新教师,2016(7):13-15.

    [2] 孔令英,王博,盛光栋.基于“深度学习”视角的高校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4):111-112.

    [3] 尚林.慕课融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微观经济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7):47-49.

    [4] 屈佳芬.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路径与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7(28):72-75.

    [5]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2005(5):29-30.

    [6] 谭爽.指向深度学习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9(6):51-63.

    [7] 何丽,汤莉,刘军.基于深度学习的MOOC 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1):150-153+157.

    [8] 张燕.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 2018(9):32-34+51.

    [9] 杨文婷,何伏刚.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新要求[J].中国远程教育,2008(6):63-66.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