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词而异:在智用中促进理解和积累

    卞锋 唐有泉

    词语,是组合句子、表情达意的基本元素,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与其词语积累量的多少、质的高低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在词语教学中要以词语的运用为目标,有的放矢,因词而异,在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一、就地取材:在語境联系中运用

    语境,是词语理解和运用的重要凭借。就一篇课文而言,文中的词语都处于课文提供的语境中,词语的意思、用法与语境联系,方能让学生得到词语理解和运用的启迪。若文本语境空间广阔,教师在教学时对一些重点词语可在联系语境理解的同时将词语进行拓展,呈现与之联系的一些词语,并联系课文指导学生运用,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军神》(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肃然起敬”这一词语,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然后让学生说说“肃然起敬”的意思。接着联系课文,引导学生分别用“自然而然、荡然无存、油然而生、安然无恙、截然不同、潸然泪下、依然如故”等带“然”的词语造句。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笔者先做了示范:刘伯承忍受巨大的疼痛,配合沃克医生做手术。手术结束后,沃克对刘伯承冷冰冰的态度荡然无存了。如此引导,学生马上心领神会,所造的句子精彩纷呈,如:“沃克得知眼前这位眼睛受伤的年轻人就是自己久仰的川中名将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刘伯承告诉沃克医生,手术时他还在数医生的刀数,沃克医生一听,自然而然地称赞他是军神。”“刘伯承临走时,沃克医生握着刘伯承的手说:‘衷心希望您在以后的战斗中安然无恙。”“手术前和手术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被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感动了。”“手术中,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崭新的床单居然都被他抓破了。护士看了,不禁潸然泪下。”“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再也不能依然如故了,这不,他的双手居然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这样,由一个词语引出一串词语,由一个句子带出一组句子,将词语运用置于文本语境之中,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内化积累,也促进了学生对词语内容的深度理解。当然,这些词语,不是简单罗列,而需由重点词语自然引出并精心选择;这种运用,不是简单拿来,而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正是在这种师生互动的言语实践中,教学双方都享受到了词语运用和心智拓展的快乐。

    二、比较异同:在差别厘清中运用

    在汉语中,同音词、同义词、近义词较多,词语与词语之间,从意思到运用,都有差别,有的差别明显,学生运用不易出错;有的差别细微,学生运用容易出错。而对小学生而言,词语与词语的差别,讲意思、说用法,往往事与愿违。教学实践证明,颇为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在词语运用中分析异同、显示异同、把握异同,让异同给学生以感性认知,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如笔者在教学《珍珠鸟》(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中“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这一段话时,为了让学生区别“反应”和“反映”的意思和用法,重点引导学生读句子(①……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②下课时,班主任老师不在班上,班里发生了特殊事情,班长立即向班主任反映),比较“反应”与“反映”的不同,通过比较后学生知道,上述句子中的“反应”是“态度”“表现”的意思,而“反映”是告诉、告知的意思。接着,笔者出示词典上的意思:“反应”是“生物受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和“事物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的意思。“反映”是指反映某种精神,某个品质,还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此后,让学生选择“反应”与“反映”进行填空训练。(①吃了药,他感到没精神,这是药品的不良_______。②我们去向班主任_______这个情况吧。③这场比赛_______了球员们良好的精神风貌。④球突然飞过来了,守门员_______迅速,纵身一跃,就接住了。⑤对于学校提出的要求,家长是什么_______呢?)接着,笔者再让学生先后用“反应”和“反映”造句,学生都没有出错。

    为了让学生弄清“反应”和“反映”的意思和用法,笔者首先让学生结合句子,比较区别,发现“反应”和“反映”的意思和用法的不同,此后才呈现出字典的解释。这样,通过自我感受与字典表述的联系,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就有了具体理解。接着,通过选词填空、用词造句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让学生对词语的差别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运用中也就不容易出错了。

    三、联系生活:在真实情境中运用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让学生逐步形成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语文素养。可见,语文教学中的词语理解和运用都应指向生活,让其成为学生自我读写的自由元素,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相关词语,要能够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领悟词语蕴含的情感,并在生活中碰到相关语境能激活词语,进行生活情境的叙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有效的方法架设起文本情境与生活情境联系的桥梁,让词语尽快走进学生的生活。如笔者在教学《田忌赛马》(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摩拳擦掌”和“跃跃欲试”的意思后,引导学生说说这两个词语一般用在哪些方面。有的学生说这两个词语可以用在劳动前,有的学生说这两个词语可以用在比赛前,有的学生说这两个词语可以用在战斗前……笔者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大家列举这两个词语可以用在哪些方面的时候都说到了一个关键字“前”,是说这两个词语用在事情还没有做之前,表示人们个个精神振奋,迫切地要试一试。那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用这两个词语叙述一下有关的场景吧。于是,学生纷纷用“摩拳擦掌”和“跃跃欲试”来叙述有关的场景,如:“那次我们来到操场,跟五(10)班开展拔河比赛,看到地上摆着长长的、粗粗的绳子,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星期天中午,外婆教我包馄饨,看了她的示范后,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说:‘外婆,看我的。”“那天,妈妈带我来到银杏公园放风筝,看到有些同伴将风筝放上了天,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说:‘妈妈,快把风筝拿出来吧。”“前天,学校举行大扫除,班主任分配了任务后,同学们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这样教学,让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构成了自然联系,学生对相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就有了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于是,词语在学生心中,就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融意思、情境、情感于一体的综合库存。有了这样的库存,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随时随地地可以调用其为自己的阅读和说写服务。

    四、有效拓展:在词语历数中运用

    汉语中,含有相同词素的词很多,一般而言,带有相同词素的词语,往往多有关联性。在教学时,教师无法也没有必要让包含同一词素的词语全面向学生呈现,但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由课文中的典型词语的词素拓展开去,发散开来,让相关词语尽早与学生谋面,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词语库存,适应学生的读写需要非常必要也必然有效。如笔者在教学《军神》(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中的“由衷”这一词语时,先引导学生理解“由衷”的意思(指发自内心的),然后联系课文说说“由衷”包含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情感。接着,笔者则说出相关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说出相关词语,如:表示说不出的痛苦或为难的心情——“苦衷”。出自内心的情意——“衷心”。出于内心的话——“衷肠”。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致——“言不由衷”。表示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莫衷一是”。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无动于衷”。在学生历数词语时笔者相机板书,让词语的运用全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画面,用有关词语描述画面、表达情感。虽然有些词语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但在现实生活和课外阅读中,学生似乎早就相识,运用中并不感到困难,于是,学生的发言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生1:上周六,爷爷六十大寿,在生日宴会上,我手举酒杯,衷心祝愿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生2:我表哥今年要参加高考,我衷心祝愿他考到理想的大学。

    生3:对这件事如何处理,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我不知听谁的好了。

    生4:我劝了你半天了,你怎么还是无动于衷呢!

    生5:他有他的苦衷,你就不要逼他答应了。

    生6:他雖然嘴上同意了,但看得出来,他是言不由衷啊!

    生7:姨奶奶好长时间没来我家玩了,昨天来了,跟我奶奶一见面,两人就倾诉衷肠。

    ……

    这样教学,让上述带“衷”字的词语一下进入了学生的视野,使生活画面与相关词语构成了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自然融合的系统。于是,词语,再现了生活画面;生活,激活了相关词语。无疑,随着这些“意外客人”的加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言语能力将得到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吸收与说写表达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五、感情色彩:在细心比较中运用

    汉语词语的感情色彩非常鲜明,对同一事件、同一现象,运用不同的词语就能表达出不同、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情感,这虽然是汉语言重要的魅力所在,但也给学生灵活选择和准确运用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感情色彩明显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味与比较,体会蕴含于这些词语中的意思、情感及用法的差别,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如《“诺曼底号”遇难记》(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这句中的“葬身鱼腹”是指人淹死在水中,说明情况极其危急和恐怖。而表示死的意思的词语很多,但用法不同。笔者在教学对引导学生罗列出三组词语(第一组:上西天 一命呜呼 见阎王 命丧黄泉 翘辫子 第二组:葬身火海 夭折 寿终正寝 第三组:因公殉职 罹难 与世长辞 逝世 牺牲 献身 就义)。然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认真琢磨,通过比较发现,虽然这些词语意思相同,但表达的情感差别明显。如第一组词语都用在反面角色上,带有憎恶的色彩;第二组词语则是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都可以用,没有明显的情感趋向;第三组词语都用在正面角色上,带有明显的颂扬色彩。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填空对学生进行区别同类词语的差别的训练,效果很好。

    表示被火烧死了,可用哪个词语?(葬身火海)

    表示敬仰的人去世了,可用哪些词语?(与世长辞、逝世)

    表示无私地为别人或集体贡献出自己的生命,用哪些词语?(牺牲、献身)

    为正义的事业而被敌人残杀,用哪个词语?(就义)

    表示遇灾、遇险而死,用哪个词语?(罹难)

    指在职人员为公务而死亡。用哪个词语?(因公殉职)

    指老年人在家里病死,用哪个词语?(寿终正寝)

    指未成年的人死亡,用哪个词语?(夭折)

    上述案例中,笔者由课文中的“葬身鱼腹”一词进行拓展,呈现一系列表示“死亡”的词语。并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语境联系,让学生区别感情色彩,发现其中差别。相信有了这样的过程,这些词语运用时的人物和情境,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对情感色彩鲜明、学生区别不清、容易出错的词语,教师可相机拓展,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还能提高学生词语运用的准确性与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