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冯佳
内容摘要:Dornyei提出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近几年在动机研究领域受到极大关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从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三个维度对学习者的二语动机进行解释。鉴于二语动机的动态特征,本文将结合动态系统理论,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实证研究,探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复杂动态特征,以期促进二语动机相关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动态系统理论 动态性 关联交互性
学习动机作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是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重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通用语,传统的动机理论已经不能全面解释当前二语动机的发展。2005年,Dornyei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理论,将学习动机放于多文化、多身份、多语种的复杂背景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二语习得动机,探究二语习得动机的发展特征。
作为二语动机研究的新构想,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很多学者开始从实证角度对其进行验证,探究该理论对二语习得动机行为的解释力。但已有的实证研究多从传统的静止线性角度以定量的观点或者方法探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对二语学习者动机行为的解释作用,忽视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为了深入探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动态特征,本文将在动态系统理论(DST)的范式下,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动态性发展进行剖析。
1.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2005年,Dornyei吸收了人格心理学中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Markus & Nurius 1986)和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Higgins 1987)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共包括三个维度因素: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经历。理想二语自我是指理想自我中与二语相关的方面。根据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Dornyei(2009a)认为,如果熟练使用二语是学习者理想二语自我的组成部分,学习者会因为想要减小甚至消除现实二语自我与理想二语自我的差距而具有很强的二语学习动机。应该二语自我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他人或者社会的期望或避免某些可能的消极结果而应该具有的品质。二语学习经历是指与语境相关的执行性动机,与学习环境或课堂环境密不可分,是短期动机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的三个因素,从多个角度对二语动机进行了全面论述。
二语动机发展的动态性赋予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极大的复杂性特征,传统的简化论(reductionism)观点及量化研究方式不能对其本质进行正确解读。动态系统理论作为对传统线性观的颠覆,为探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动态性、交互性等复杂动态特征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并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2.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动态性
在动态系统理论范式下,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被看作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一方面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非线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内部各组成变量之间以及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外部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2.1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动态发展特征
Larsen-Freeman(1997)在提出动态系统理论时指出,复杂系统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具有随时间变化发展的动态性特征。
根据复杂系统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特性,De Bot(2012)提出了时段(timescale)的概念,即區别于牛顿所说的绝对时间的相对时间概念。有些时段可以通过外部事物的变化进行定义,如季节变化、昼夜交替等。二语发展(二语习得)是发生在不同相互交错的时段中的(De Bot 2012),伴随着二语发展产生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也是在交错的时段中变化发展的。Markus & Kunda(1986)在探究自我导向的稳定性和动态性时指出,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自我导向无时无刻不在变化。Dornyei(2009b)也认为,如果从过程化的发展性角度研究二语习得,就会发现学习者的各种属性是随地点和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发展并非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某一微小变化则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影响(蝴蝶效应)。王欣,戴炜栋(2015)在研究动机策略与理想二语自我的关系时发现:虽然学习者普遍承认动机策略的有效性,其理想二语自我也显著提高,但其二语动机状态提高不大。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因为二语动机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学习者的理想二语自我只有在经过长时间的强化和巩固才能真正作用于学习动机。这一实验结果不仅说明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非线性,也说明了学习者的动机发展是从一个引子状态变换到另一个引子状态的过程,即从一种稳定状态发展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过程(Henry 2015)。但在某一稳定状态中,仍然存在着动态的不稳定,某一微小的变化即可引发当前引子状态的解体,产生“沙堆”(sand pile)效应。因此在某一短时段内学习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变化可能十分微弱甚至没有,但将这一短时段放于一个更长的时段就会发现其变化发展的动态性。
在不同的时段中,占主导地位的自我导向是不同的。Markus & Kunda(1986)指出,二语自我系统含有多个子系统,如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等,在某一具体时段内,并非是所有自我导向都起作用,而是只有某一或某几个自我导向对动机具有调节作用,这些起作用的自我导向被称为“工作自我”(working self-concept)。例如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在高中时期,由于考试压力、老师和父母的期望等,应该二语自我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影响大多占主导,是这一时段的“工作自我”。而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对英语学习的客观要求降低,学好英语逐渐成为学习者根据一身需要内化的目标,因而理想二语自我开始占据主导,成为这一时段的工作自我。工作自我的不断切换,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动态性的有力体现。对学习者工作自我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学习者当前的二语习得动机,采取相应教学策略推动二语教学的发展。
[7]Higgins, E. 1987. Self 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J]. Psychological review 94.319-34.
[8]Larsen-Freeman, D. 1997.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18: 141-65.
[9]Markus, H. R. & Kunda, Z. 1986. Stability and malleability of the self-concept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858-866.
[10]Markus, H. R. & Nurius, P. 1986. Possible selves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954-969.
[11]Ryan, S. 2009. Self and identity in L2 motivation in Japan: The ideal L2 self and Japa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A]. In Z. Dornyer & E. Ushioda (eds. ). 2009. 74-94.
[12]刘凤阁,2013.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框架下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J].中国应用语言学(2):270-286.
[13]刘珍,姚孝军,胡素芬,2012.大学生二语自我、焦虑和动机学习行为的结构分析[J].外语界(6):28-37.
[14]彭剑娥,2015.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国际姿态及努力程度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12-18.
[15]王欣,戴炜栋.2015.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二语动机策略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6):48-52.
[16]徐智鑫,张黎黎.2013,大学生二語动机自我体系和动机学习行为的内在结构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4):78-85.
[17]詹先君.2015.中国情景中的理想二语自我多群组验证[J].外语教学与研究(4):573-584.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