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走向幻灭的乌托邦以透视复杂的人性
张皙 贾延龙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这是电影《驴得水》宣传海报上的宣传语。电影《驴得水》作为一个小成本的電影,在上映之前,采取了城市路演的形式,走进各大知名高校,赢得学生这一群体的一致好评。当时有人就把其称为2016年一部最具良心的国产电影,期待其成为票房的一匹黑马。在2016年下半年电影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首周末拍片率峰值排片率峰值达到25%,口碑、票房一路狂飙,上映第七天,票房成功突破亿元大关,堪称票房的黑马。电影《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继2015年《夏洛特烦恼》之后的又一部喜剧。由斯立文化、开心麻花、影行天下出品,周申、刘露编剧导演的喜剧电影,由任素汐、大力、刘帅良等主演,该片改编自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故事。这是一部有着黑色幽默的喜剧,它幽默中有酸楚,荒诞中有反思。好故事是一切的源头。一群“品行不端”的知识分子怀揣着共同的教育梦想来到偏远荒凉的小山村开办了一所小学,谎报了一头驴为英语老师,秘密即将揭穿之时,一个神奇天才拯救了大家,可“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个天才也彻底打破了这里的安宁。
一、 从真实走向虚构,生活与艺术的交织
影片的开头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1942年中国。1942让人想起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有一种沉重之感。1942年,中国仍然处在激烈的抗日战争之中,中国人民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如此动荡,而在这偏远的小山村似乎有一块安静的土地,似乌托邦一般的存在,但真的是这样吗?这样一个看似远离喧嚣、纷乱的乐土,是被遗忘的角落。它成了知识分子梦想的一块试验田,这些知识分子是遭遇了不公而躲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梦想。影片中承载着知识分子梦想的土地却是如此的贫瘠。色彩是人与物的自然特征。在现代电影中,色彩超越了自然物体的形式外观,上升为一种举足轻重的富有意味的造型元素,称为电影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1]空旷的天幕下,低矮的土丘,凹凸不平的沟壑,低头咀嚼青草的牛,它最明亮的色彩就是自然生长的那抹代表生命的绿,逐渐明亮的山坳,似给人一丝希望,分不清是朝霞千里还是落日余晖。昏黄的光线照亮黄土山坡,风中孤零零的绿树,飘扬的民国旗帜,破旧的木质篮球架,木质的秋千架,风吹过,扬起一片灰尘。青灰色的砖墙,工整的楷体字样“三民小学校”。村庄的环境是如此简陋,又是与世隔绝,一封电报能姗姗来迟一个月。这所由雨神庙所改建的学校,雨神象依然供奉在原来的位置上。这是所未得到国民政府批准而建立的学校,虽然得到了县教育局的批准,也被调侃没有正规的征用申请。偏远的山村,水源极其匮乏,也缺少知识。由于极度干旱缺水,每次都要走来回20里山路拉水,而驴得水就是专门为大家挑水的一头驴。学校的铃铛也是坏的,这似乎暗示这群人少了人生的警示。这群来自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带着自己乡村教育实验的梦想,志在改变中国农民的贪、愚、弱、私的劣根性。可是纵观整个学校未出现过一个学生,从讨论中得知这所学校也只有6个学生。影片开场的第一次开会,这次期末总结大会的主题竟然是如何吸引学生,以发奖学金的形式吸引学生,这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失意的知识分子选择偏远的山村作为自己梦想的基地。知识失去了自身的魅力,这就是现实。而这孤立的山村需要什么呢?校长知道把驴得水虚报成英语老师以领取工资。这所“三民小学校”成了他们追求梦想的一个寄托。而梦总会醒,这个乌托邦随着李特派员的到来而逐渐走向破灭。电影的开头来源于两位导演之一的周申从一个在甘肃支过教的朋友那里听来的真事,也是一个被人口口相传的笑话。“宁愿虚构,也不能容忍虚假”,这是导演创作剧本时所遵循的一个原则。从这部喜剧电影前半部的搞笑轻松与后半部的稍显沉重的思考。虽然其中夹杂着一些噱头而稍显庸俗,但它让我们笑过之后,静下来思考我们自身,仰望天空的时候也要脚踏实地,走出象牙塔,走出乌托邦。
二、 黑色幽默下,人物形象的双面性
电影《驴得水》与话剧《驴得水》几乎未有多少变化。话剧《驴得水》首演的时候,海报上悄悄印了一行字,“一切知识分子都是纸老虎”。为了教育的梦想而一再强调“做大事不拘小节”的校长;看似强硬却软弱的“愤青”周铁男;精明、务实,因爱生恨的裴櫆山;追求自由最终走向死亡的张一曼。这些人为了教育的梦想而聚集到偏远的山村,虽然他们为了吸引学生能捐出自己的工资,可是他们却用“吕得水老师”的工资过着仿佛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梦想似乎流于口头,而缺乏实际的行动。这与现实中的人们是何其相似,生活的柴米油盐消磨了斗志,最初的梦想、美好的初衷被现实无情的拍打,遗落进尘埃。两封迟来的电报,极力隐藏的秘密,两声枪响,啼笑皆非的场面,暴露每个人内心的角落的阴暗,“进来彬彬有理,出去步步生风”的对联,“学做人”的字样以及“当代武训”的锦旗都无情的嘲笑着众人。电影采取了重复的手法,电影中最常出现的就是开会这一情节,开头讨论学生的事宜,四个人一起表示决心,中间又多次开会商讨事情,结局又是开会,鼓舞士气,重拾梦想,可感觉似乎少了什么,原来少了那一抹俏丽的身影。
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营造了一种明显折射现实的荒诞,充满戏剧感。比如教育部特派员带枪的特权,这看似与现实世界相违背的事情,只是荒诞剧情的一部分,电影中有很多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透过现象看本质,荒诞的背后所存在的复杂的问题。作为一部黑色幽默的荒诞喜剧,除了显而易见的色情笑点,影片喜剧效果的主要来源是委曲求全,以剧中人的窘态来搔观众的痒痒,其中的讽刺与控诉意味却常常戳得人生疼,处处透出无可奈何。银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员,影片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比较完整,几乎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与其相似的人物,并且在前后的变化中展示了人性的两面性。
孙校长正直无私、富有抱负,却性格软弱、容易妥协于小事。作为一名农民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他小心地摆放小小的“当代武训”锦旗,可见他是以“当代武训”自居。他见过风浪,最知道委曲求全,却永远相信理想仅有一步之遥,只要保住了学校,就保住了希望,他的信条是办大事要不拘小节,为了理想,尊严可以不要。驴棚着火时,他最后一个出现,用两床被子去扑火,助长了火势,好心却办了坏事。这似乎有些荒诞,违反常识。这正是以荒诞行为折射出校长是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他知道利用奖学金来吸引学生重回课堂。他为了教育的梦想,而隐瞒“驴得水”的真相,第一次秘密被揭穿后,他愿意独自承担责任。面对李特派员的威胁,他妥协了,并且搭上了自己女儿的婚姻,把佳佳嫁给“驴得水老师”——已婚的铜匠。当谎言被彻底拆穿时,他又背起梦想的行囊踏上征程,他也明白梦想的单薄,所以他最终让女儿佳佳离开了这里,奔向了延安。
经常一身中山装的裴魁山。他能精打细算会过日子,也可以自私自利,从前幫着领导吃回扣的黑历史可能是他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能和张一曼结婚,他计划为张一曼在西南联大找工作。张一曼“睡服”铜匠,他感觉自己遭受了所有人的背叛,性情大变,最初所有人的梦想正是借由他的口道出,又是他最先背叛了所有人。夏天穿着一身貂皮,而这貂皮后来又被胸怀仇恨的铜匠所穿,颇具讽刺。他对张一曼的好,既是一厢情愿的善意揣测,又是得不到就毁掉你的独占欲。他的内心的小梦想,与张一曼结婚,而这一梦想破灭后,所有的其他的梦想都是空谈。
周铁男是典型的“愤青”一枚。他的脾气火爆,外强中干。通常嘴上厉害的人,行动上都比看似较怂。而前后的对比更是明显,不敢和心上人告白,却敢于顶撞权威,一声枪响,是他扑通地跪地求饶。胆怯懦弱。影片开头的会议,他一直支持校长的工作,愿意捐出两个月的工资,而当资助款项下来之后,裴櫆山不愿意捐助,他也不愿意捐了。他是看不起李特派员的秘书的,虽然他们同属知识分子,他也是看不起文盲铜匠。而在张一曼遭受侮辱时,他本想上前救人,可是却碍于威胁做了旁观者,然而却是秘书救了张一曼。他的屈服,丢失了爱情,梦想也抛于脑后了。
影片的女主人公张一曼,爱穿一身旗袍,喜欢采花,为所有人做衣服,如同贤妻良母一样,而她又随性。她能无偿的支持校长的教育梦想,她拥有自由的灵魂,外在的表现是放荡、置世俗道德于不顾。她为了追求自由的梦想而来到这里。影片中张一曼以清唱的方式演绎了歌曲《我要你》,令人痴迷沉醉的的歌声,浓浓的怀旧气息,传达出自由与梦想的心声。她在众人的相逼下承认了自己破坏了铜匠的家庭。她伤害铜匠不是发自真心,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而她一再的委屈求全却换来了铜匠的报复、裴櫆山的落井下石以及众人的鄙夷。她为两个人剪了头发,而她心爱的头发却没了。最震撼的莫过于她自扇耳光和剪发环节,这两处是最能体现电影画面艺术的,她不忍众人受到伤害而自扇耳光,此时镜头是正对着她,而移动的却是她,她毅然扇着耳光主动走向前,剪发时,影片以蒙太奇的手法在她的眼前浮现出往日的美好,也让观众看到了她内心的美好,以往日的欢乐强烈对比她此刻心中的绝望,她以伤害自己来保护他人。她从未想过伤害别人,她只是追求自由,而“性自由”是她追求精神自由的外化。剪了“阴阳头”的张一曼疯了,但她依然没有忘记做衣服,手中采摘的鲜艳的花朵,她依然向往美好,当一声枪响,纷乱中手中的鲜花被无情践踏,她又是清醒的,偷偷地藏起了那把无人理会的枪,冰冷的手枪取代了美丽的鲜花。又一声枪响,她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走向了灵魂的“自由”,梦想遗落。而无论剧中主人公的命运如何,他们的个人梦想与价值是否实现,他们的悲剧命运已然注定。而毫无疑问的是,“三民小学校”所承载的教育梦想受到了质疑,理想与现实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梦想遭遇现实的摧残,又该何去何从?
三、 梦想落幕:似喜而悲的结局
最终,虚报的谎言被戳穿,每个人都被处分,而学校一切照旧,腐败、荒唐的李特派员正在接受调查,孙校长认识到来自己的错误,坚持留下来,他认为不能因为自己的错而“影响孩子们的教育”,最终裴櫆山、周铁男都选择了留下来,当他们重申“三民小学,团结、乐观……”一声枪响打断了这鼓舞士气的梦想箴言。那抹俏丽的身影消失在了画面中。一声枪响震惊了众人,也包括银幕前的观众,这是影片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让观众看到了张一曼的房间:整齐的床铺,完工的新衣服,满墙梦露的性感海报。似乎让众人看到了张一曼的一切,感受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那个时代来说超前的性自由的观念。一声枪响导致的梦想,似乎是满怀希望,却又以鲜活生命的为代价,突然又一次响起张一曼的歌声,是遗憾的心声,又是一种解脱。似乎一切都又回复原点,但借用影片中孙佳的台词:“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片尾孙佳坐着驴车离开了这里,奔向延安,希望的所在,正如她的开场,赶着驴车,载着生命之水归来一样,她一直是希望的所在。可是她的懵懂的爱情却遗落在了这里,再也找不回来了。而那掉落了一地的彩球,就如同每个人失落的绚烂的梦。
结语
话剧《驴得水》创造了“零差评”的记录,被成为“小剧场的巅峰之作”。而当它移植为一部电影时,有些过分依赖语言的作用,处处可见舞台剧的风格,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电影本身的特性,视听语言羸弱,无法掌握电影的节奏。电影中对于“性”的调侃,比较“污”的台词,也是电影的笑点所在。这一切的不足,仍无法掩盖电影《驴得水》在爆笑之余,带来的一丝沉重的气息。电影的故事题材敏感,触及当下的政治、道德、教育问题,但它正是以调侃的方式消解观众对于敏感话题的抵触情绪。引发一场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人性的自我拷问。
参考文献:
[1]杨海燕.中外经典电影作品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5.